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浅析——以苏州园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浅析——以苏州园林为例

1 王祎晨 2 韩智勇 3 王辰 4 志敏

内蒙古工业大学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建筑遗产渐渐有了岁月的痕迹。新建筑的不断创造并逐渐林立于各大城市,具有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渐渐退出了大家的主流审美,而建筑遗产则指的是那些即将失传的建筑,众所周知,古人的智慧永远都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因此对于建筑遗产我们应该去保护和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给青年朋友了解建筑遗产的知识提供一些素材,并且呼吁大家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建筑遗;保护和利用;苏州园林

建筑遗产,顾名思义,建筑的遗产,可以理解为即将消亡的建筑,建筑对于居住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港湾,是一个温暖的家,是数十年的记忆和经历的储存点;对于观赏的人来说,它是艺术,是景观,是借此探寻时代的足迹的载体;对于研究者来说,它是研究的对象,是智慧的结晶,是学习知识获取经验的圣地。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小王和失传是人类的一大损失,他们的消逝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的消失,意味着珍贵艺术的丧失,意味着记忆的流失。因此,建筑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建筑遗产需要并且值得被充分利用,以此发挥其最大的文化价值,因此本文将苏州的古典园林作为论述对象,对其在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作为典型展开讨论,以此希望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和认同。

一、现存的苏州园林

不知道大家去没去过苏州园林,但相信大家都在初中课本中学习过苏州园林这一篇课文,书本中的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以他那时候的苏州园林为论述对象,以总分总的方式介绍苏州园林的整体艺术特征,,那时的苏州园林有重峦叠嶂的假山和引用活水的池沼,有古老的藤萝和嶙峋的枝干,叶圣陶先生因为生活在那个年代,那时候的园林都是古色古香,因此他并没有着重描写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而是通过园中的景物和陈设展现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的不同之处。而在现代建筑林立的今天,苏州园林的建筑则成为大家去观赏的对象,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景物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而面目全非,只有那建筑格局、建筑特点和建筑造型虽然破损却沿用至今,当走进园林的大门时,石桥、廊和曲折的小路会让人从现代走入当时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韵味犹存,但建筑上岁月残留的痕迹却时刻在提醒我们这是现实,因此,苏州园林需要我们的保护,这个保护不是圈地保存,不是旧物刷新漆,而应该根据园林的特点和其存在的年限进行合理的修复和保护以保留原有的韵味。

二、苏州园林的保护

建筑的保护相比于任何物品的保护都更加艰难,因为建筑的存在意义就是遮风避雨,并非纯粹观赏使用,自然力的破坏加上认为的破坏使得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成为了建筑保护者们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等建筑进行保护:第一,硬件设施的保护,所谓硬件就是建筑本身有的东西,挪不动的东西,例如苏州园林里面的石桥、长廊、池沼等等,通过对这些设施的建造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性的进行保护,比如石桥是否会断裂,如何在不改变其本来面目的情况进行加固和修复,长廊中柱子上的漆使用哪一种能够延长其建筑的寿命并且其中的栏杆和凳子的材料使用哪一种更加符合长廊的整体风貌并且能够保留更多的原素材。第二,软件设施的保护,建筑虽然都是由钢筋水泥各种硬材料建造而成,但是其最终呈现的美感和展现的美学观念是大家趋之若鹜要保护的东西,所以保护的同时不能丢失了建筑的美感并且让建筑变成了现代的审美。所以,保护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为了保护而保护是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在这样的目的驱动下,人们对园林等建筑的保护久而久之会门上一层难以摆脱的俗气,违背了建筑保护是为了保留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的初中,因此,建筑保护的人也极为重要,只有保护建筑的人本身对于建筑拥有计大的热情并且懂得欣赏这些建筑的内在韵味,愿意为了保存建筑这些原本的美而不懈努力,这样建筑的保护才能在不失真的基础上完美的修护保护下来。

三、苏州园林的利用

利用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继承传统、推成出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建筑的理念,建筑的艺术和建筑的技术,以此作为现代建筑的素材和理念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设计出个更加完美的现代艺术。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为了更好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园林类的建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利用:首先,建筑概念的利用,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部分人追求更加高质量的品质,设计者们可以借鉴苏州园林等建筑遗产的概念进行现代建筑的设计,让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建筑中体现的古人智慧。其次,建筑材料的借鉴,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古人建筑大多使用的天然的石头和鹅卵石等材料,往往最简单的材料建筑的东西让人耳目一新,因此在建筑现代房屋时可以借鉴,以此降低成本和提升美感。最后,建筑布局的借鉴,由于时代北京的不同,建筑遗产的布局类型较多,如楼阁、亭、栏等,在现代建筑中国可以选择性的借鉴,充分利用建筑遗产是一门技术,也是建筑遗产保护者们不断探索的道路。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待建筑遗产的态度应该是保护为主,可持续发展利用为辅,建筑遗产是祖先几代人的智慧,不论是苏州园林还是其他建筑遗产我们都应该努力保留其原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持续发展的原则去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这样才能然我们的社会朝着永续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长贵,邹冠华,田静.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J].四川水泥,2021(09):329-330.

[2]唐芃,沈旸.特集 丁蜀实践:小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21(05):1.

[3]杨一帆,高晓勇,李瑞华.保护制度引导下的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以阿德莱德市为例[J].世界建筑,2021(02):102-105+127.

[4]王志强.从原真性视角解读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J].大众文艺,2020(19):32-33.

第一作者简介:王祎晨(2000-),女,河北,汉族,本科,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级学生。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50

第二作者简介:韩智勇(2000.12.24),男,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本科,内蒙古工业大学2020级学生。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50

第三作者简介:王辰(2001.05.05),女,内蒙古呼伦贝尔,汉族,本科,内蒙古工业大学2020级学生。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50

第四作者:志敏(2000-02-18),男,内蒙古,蒙古族,本科,内蒙古工业大学2020级学生。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