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 2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孙晓华

新疆军区总医院消毒供应科 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830000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每天都要接触病人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随着艾滋病、乙肝等患病率的上升以及新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甲型H1N1等病毒的出现,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健康危险也随之日益增多。分析职业危害因素有助于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提高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

  1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各种反复使用的临床物品,需要经过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回收、分类、清洗、包装、灭菌等一系列处理,才能够再度被投放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临床物品本身、包括其组成的环境,对于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都存在着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具体的职业危害,则可以分为以下的一些类别。

  1.1 物理因素

  1.1.1 烫伤:供应室的设备大多数都是高温的设备,而且清洗业已使用过的医用器具所用的水也是高温的。在操作不当或者防护不周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烫伤的状况。

  1.1.2 噪音:消毒供应中心的多数器械,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出噪声。譬如,经研究得出,压力灭菌器在工作的时候,发出的噪声为 90~95db,而国家对于工业区的噪声标准限值也只在 55~60db。[1]长期的在噪声环境里面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听力将会产生极大的损害。

  1.1.3 锐器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拥有处理临床物品的责任,所以常常会接触到针头、刀具之类已经使用过的锐利物品。据调查显示,护士曾经被针头扎伤的概率高达 80%左右。而在患有血液传播急病的医护人员中间,又有约 85%的病例是由于针刺伤传播所致。针刺伤可以传播疟疾、病毒性肝炎乃至艾滋病这些疾病。

  1.1.4 [2]冷水: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冬天清洗器具的时候,将会在很长的时间之内接触凉水,有患风湿病、关节炎的危险。

  1.1.5 粉尘:在制作敷料、棉球的时候,飞扬的棉絮容易被吸入呼吸道,时间久后有刺激、损伤呼吸道的安全隐患。

  1.1.6 气溶胶:在去污区中对可重复使用的器械、物品手工清洗、超声清洗机械清洗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的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空气中的气溶胶物质是一种复杂的污染物,在气溶胶中含有大量的病毒、衣原体、细菌、真菌等主要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1.2 化学性因素:临床使用过之后的器具,绝大多数使用化学消毒溶液浸泡处理来消毒。而被经常使用的含氯、含酶洗涤剂,对人类的皮肤、神经、粘膜、呼吸道,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长期接触之后也可能会引发皮炎、眼烧伤、哮喘。而环氧乙烷灭菌的物品也比比皆是。低浓度的环氧乙烷会引发皮炎,而高浓度的环氧乙烷,更是会损害中枢神经,而且还具有积累效应。

  1.3 [3]生物性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清洗过程中接触了沾有血液的布类,若病原微生物穿透工作人员的皮肤粘膜将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当在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器械时如果工作人员怕麻烦不戴口罩、护目镜很容易被飞溅的污染液污染眼睛和面部。

  1.3.1 各种传染:使用过的医疗器具大多数都受到了污染。而这些污染中携带者极多的病原微生物。在使用高压水枪冲洗这些器具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当防护不当导致污水溅到口鼻粘膜上的时候,就会传染呼吸道疾病。

  1.4 生理因素: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时常需要接收、传送,工作人员需要长期运动手部、站立,久而久之增加了患肩周炎、静脉曲张的风险。

  1.5 心理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易产生精神疾病。且消毒供应中心在实际应用中占重要地位,但在传统观念中却不受重视,甚至有时没有独立的专业。工作人员在经受高度紧张、高风险后,得到晋升的机会却远远小于其他科室,易产生心里不平衡、心态失调的状况,也大幅减少了工作的积极性。

  2 危害的防护措施 

  2.1 烫伤:正确使用机器,细心观察机器变化以免产生烫伤甚至爆炸。平时在机器的外壳上面张贴小心烫伤的警告标语。使用防烫手套。

  2.2 噪音:严格管理、操作,使用科技含量较高,噪音稍小的用具。日常配发防护用具如耳罩等。

  2.3 锐器伤害:改变不良习惯,确定在操作时已经得到充足的防护。

  戴乳胶手套,杜绝直接用手拿取刀片的错误行为,养成使用镊子钳取锐利物品的良好习惯。

  2.4 冷水:尽量使用温水。在洗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休息,避免手长期浸泡在冷水之中。

2.5 粉尘:规范操作,尽量避免粉尘产生。积极清扫,避免工作人员长期处在粉尘环境内。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等。配发劳动保护用品,如木耳等有利于吸附灰尘护肺的食物、用具。

  2.6 气溶胶:使用口罩、面罩,口罩每两小时更换一次。

  2.7 化学用具:正确使用化学洗涤剂等化学用品。使用时穿戴眼罩口罩等防护用具。使用后加盖以免挥发至空气中。平时保持开窗通风,避免长期处于化学元素挥发的环境内。

  2.8 感染:落实消毒隔离工序,严格管理业已使用过的工具。坚持穿戴全套防护工具,保证隔离效果。如戴头罩、口罩、手套、防护服等同一系列必备用品,从根本上防止与病源接触。2.9 生理因素:增加休息的时间次数,加派人手。减少个人工作量。

  2.9 心理因素:配备心理咨询处所。允许短期心理疗养。改善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感到关怀与尊重。

  综上,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确实客观存在。但是随着工作人员防护意识的日渐提高、专业领域的逐渐进步,职业危害仍然能够被降低到最低限度。当务之急,是通过宣传等方法增强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关怀来对现状进行改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消毒供应中心会成为更加安全、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2】李素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57.

【3】毛喜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7,7(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