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赵传亮 1 李迎晓 2 王明 1 杨波 1

肥城市中医医院, 山东肥城 271600

2.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患者患病后临床症状常见关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上治疗该病症常见经筋理论,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症,以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本文从经筋理论的源流入手,深入探索其实质,明确其特点及生理功能,总结相关内容,丰富经筋理论。

关键词经筋理论;膝骨关节炎;临床治疗;病理


引言: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善,临床学者认为该病症发病与生物学因素。力学因素相关,在其共同作用下造成细胞外基质、软骨细胞以及软骨下骨在降解、合成等方面出现失衡情况,最终发病。该病症常见老年群体,尤其是肥胖患者人群,更容易发病,因此探索经筋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 经筋理论的源流

经筋理论源自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医者通过针刺经验来不断探索,为经筋理论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完整的理论。例如,在我国的《黄帝内经》中重点论述了经筋理论相关的内容,包括十二经筋循行、生理以及经筋病相关的特点与治法,并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学者对其理论进行完善,扩展了理论发展方向,如孙思邈提出的“以痛为输”、张仲景提出的“阴证宜灸、阳证宜针”等,丰富了经筋理论,促使其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证。

  1. 经筋理论的实质分析

经筋最早出现于《内经》中,详细描述了经筋相关的生理功能、循行分布以及相关的解剖学理论,形成庞大复杂的结构整体,在功能与系统方面不断完善,推进经筋理论成熟。从本质上分析,现代医家中主要产生两种认知,一种是从肌肉附属结构角度分析,将筋归属于四肢与躯干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关节囊等,刘晶,修忠标,林巧璇[1]在基于经筋理论膝骨关节炎常见经筋病灶点的超声解剖学及针刀入路研究中提出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刀循经筋病灶中可以精准的治疗病灶点,该研究中以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声像图来进行层次分析,对比分析病变好发解剖层面,该观点结论中提出的经筋理论应用可有效提升病灶点的治疗精准度,这与经筋理论的实质相同。另一层次认知中,是从肌肉、筋膜、神经、肌腱等角度来分析,该观点中重点从肌肉结构、韧带组织以及周围神经病变角度分析,概括其结构与功能,认为经筋包含其内容,如李佳茹,曹韵茗,杨郁鹏[2]在研究中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针刀论治膝骨关节炎思路研究中,通过膝关节骨关节炎来探索,提出膝关节病损中经筋会受到明显的损伤,通过经筋理论实质可以明确膝部经筋受损与膝骨关节炎发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一步提出全新的诊疗思路,这与本文研究结果相同。

  1. 经筋循行特点以及生理功能

从经筋理论分析,其循行分布内容包括范围较为广泛,如从四肢指爪循行总呈向心性,呈现出结聚之性,伴同名经脉分布,但其不入脏腑,呈现明显的特点。十二经筋是十二静脉的外周部分,十二经脉的气散落于各个筋肉关节中,进而形成经筋。例如王东伟,汪洪宇[3]在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中以70例老年性膝关节炎患者为案例,探索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治疗效果,该观点中通过经筋理论生理功能对治疗的影响来探索该方式治疗情况,结论中表明经筋理论的针刺治疗可改善患者疼痛感,改善其生理功能与生活质量,临床效果较为明显,这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同。

  1. 经筋病理及治法分析

在我国《灵枢·经筋》中提出经筋治病寒则反折,热则筋驰纵不收,由此可以明显经筋病患者常见筋急与筋驰,表现为患者驱赶肢体屈伸不利出现运动功能受限情况,或患者躯体无力、瘫痪,因此十二经脉中对外周与内脏存在明显的区别,如沈佳韵,崔花顺,王西樵[4]在基于经筋理论及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的膝骨关节炎研究中探索经筋理论与髋关节生物力学之间的关系,该观点深入分析下肢活动关节病症的治疗方法,髋关节生物力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较为明显,以经筋病理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较为显著,这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同。

  1.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

临床上经筋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法较为广泛,如常见的推拿、针刺、艾灸等,也多见综合疗法,多种方法合用来提升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病症得到及时控制。如在研究中提出中华经筋疗法利用针刺、拔罐等一系列的疗法来达到解痉、止痛、舒筋功效,如许云腾,许丽梅,李慧[5]研究中探索基于经筋与肌筋膜理论探讨膝骨关节炎的辨治策略,研究中深入分析强膝骨关节炎的病理特点,以筋、骨失衡理念为基础深入分析其病理变化,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这与现阶段的理论相契合。乐梦巧,包烨华,楚佳梅[6]在研究过程中基于经筋理论的长针排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研究过程中,深入分析长针排刺疗法对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该观点中最终的结果与本文研究结论相同,说明其理论的研究价值。

结论:膝骨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该病症发病率较高,常见于老年群体中,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经筋理论对该病症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利用其功能、分布循行优势开展治疗,丰富治疗手段,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提供全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晶,修忠标,林巧璇.基于经筋理论膝骨关节炎常见经筋病灶点的超声解剖学及针刀入路研究[J].中国针灸,2021,41(08):892-896.

[2]李佳茹,曹韵茗,杨郁鹏.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针刀论治膝骨关节炎思路[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2(03):211-214.

[3]王东伟,汪洪宇.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03):18-21.

[4]沈佳韵,崔花顺,王西樵.基于经筋理论及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的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20,42(08):1261-1265.

[5]许云腾,许丽梅,李慧.基于经筋与肌筋膜理论探讨膝骨关节炎的辨治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7):3293-3296.

[6]乐梦巧,包烨华,楚佳梅.基于经筋理论的长针排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06):665-669.



保留项目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0773

泰安市科技局2020年泰安科技创新发展项目(政策引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