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

戴世晶

会理县通安镇中心小学 四川 会理 615100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途径,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发展健康的性情与品格呢?

  一、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在教学前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引入教材。教学时教师要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功底,还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样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二、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途径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基本途径可设置为:自主探究→合作解疑→点拨辅导。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最深刻,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则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后有可能还会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进行点拨讲解,使学生彻底搞懂,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师的点拨可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先学后教,只讲不会,会的不讲,班里只要有一个学生会的,就让这位学生讲,教师不讲。

  三、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自由自在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让每个学生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连乘应用题”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a.看题、读题、审题,要求学生观看例题中的情景图,获取信息。b.通过信息画出线段图和写出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c.以等量关系式为突破口列出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利用“思考―问题―点拨―解答”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让给学生,使其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