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防范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防范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

张玉

河北省荣军医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迅速,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特殊人群,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患者,随着精神卫生体制和法制的日渐完善,精神疾病患者法律意识日渐增强,为保证患者住院期间得到高质量的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患者住院期间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有效预防与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减少护患纠纷重要途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基于团队的系统性前瞻性分析方法,通过系统性检查识别某个过程中的失效因子,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风险。本调查选取了2020年在我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探讨FMEA在防范精神科不良事件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失效模式效应分析防范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应用

引言

精神科患者多存在行为、思想、认知方面的障碍,较其他科室而言,精神科护理更具难度和不可预知性,要求提供高质量服务。一般来讲,精神科患者从入院开始就要做好护理常规,由主班护士负责接待患者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重点观察极度兴奋、衰竭、明显消瘦、有无伴有外伤以及高热等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做好记录,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救治。由于患者情况特别,要特别注意对患者的入院宣教,以精神治疗为主,康复治疗为辅,全面系统的恢复患者的认知能力。此前学者研究发现,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生活质量、家属心理态势并不理想,该种护理主要以常规护理为主,比如保持病房的整洁度、进行各种操作前向患者说明情况,注意患者的饮食及排便等,一些保护和约束性的护理内容较少,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较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0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医院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实施FMEA管理,对可能发生的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患者、地点、事件、护理操作过程等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和操作流程,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优先计划和改进措施。

1.2方法

1.2.1成立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共有18人,1名主任任职组长,成员包括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护士2名,医生3名,对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管理,学习FMEA理论。

1.2.2绘制流程图

小组成员通过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找出精神科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素,按照精神科护理常规及流程对存在的每一个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最终确定可能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流程图的绘制。

1.2.3找出潜在的原因进行风险分析:

对可能失效的环节进行分析,并对失效原因的严重程度(S)、发生率(O)、不易探索测量(D),进行讨论,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失效模式频×不易探测度×严重程度,RPN值在1~1000,RPN值越高表示安全隐患越大。并根据确定的优先风险事项进行讨论,制定防范、预防措施,对措施执行的情况进行跟踪,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1.3观察指标

①2组患者RPN值评价。②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RPN值

试验组的各项高风险因子RPN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对照组非常满意34例,比较满意9例,有点满意7例,满意8例,有点不满意1例,不太满意1例,不满意0例,满意度97%;试验组中非常满意23例,比较满意5例,有点满意10例,满意9例,有点不满意5例,不太满意6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78%(χ2=9.2190,P<0.05)。

3讨论

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与其他疾病的护理不同,患者由于脑部功能紊乱导致行为、语言的异常,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患者自身的安全,还要确保医护人员及他人的人身安全,护理难度和危险性较高。因此,加强精神科的护理安全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常规护理主要措施为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及医嘱执行等,虽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护理满意度不是很高,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也较高。而针对患者病情反复多变等不安全因素,从治疗、护理、防范等各个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和有序进行,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在众多不安全因素中,引发不安全事件最根本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而要想有效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最重要的还是组建一个高效负责任的护理团队;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学会保护自己,同时在护理中还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降低安全风险。

结语

精神科患者数目较多,病情、机体条件各有不同,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以推动患者复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着眼点,需保证护理工作高质量开展。此前学者研究发现,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安全问题发生率较高,可达到10%左右。且患者家属的心理态势、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够理想。给予精细化护理,可降低患者安全问题发生率5%以上,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家属的焦虑情绪。随着医院科学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化,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模式,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对于护理服务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护理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效率,同时对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其生活和生存质量等都非常重要。在精细化护理中,首先要改进护理工作流程,将专业化、整体化和人性化的理念融入护理标准中,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要求制定多元化的护理方案,比如细化办公护士,要求其主动站立迎接患者,主动通知医生;也要提高责任护士的责任心,比如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和主要护理过程,评估患者的饮食为其制定营养餐,在执行治疗护理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避免出现因护理不当给患者精神和身体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李致军.精细化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2):1647-1649.

[2]肖锐.精细化护理管理在精神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9):174-175.

[3]严秋永,陈韶如,张志琼,等.精细化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4):488-490.

[4]李沿珉,杨志萍.护理目标管理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2):312-313.

[5]邱艳丽,张春莲,王高法,等.精细化管理在妇产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3):544-546.

[6]顾婷婷.精细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PANSS评分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8,8(20):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