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邱鹏威 1 孔龙飞 2

1身份证号: 45282419790104**** 2身份证号: 37088319900123****



摘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观察,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存在关联共生的关系,这种交织的关系,令城市设计在很长的时间段存在建筑学和规划思维的移植现象,建成形式的设计被建筑学所主导;而城市发展的控制方面被城市规划所占据;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筑学;城市设计

要想打造符合时代潮流、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文化,就应该重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优化城市自身品质,推动城市整体结构朝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个城市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在城市文化视角下,进行城市设计特别是室内设计,需要整合城市各项文化要素,推动城市文化和室内空间的良好融合,为整个城市增添生机与活力。随着城市设计的发展,其多学科融贯和多专业协作特征更为清晰,建筑学维度关注城市设计的角度也在发生转变,更多地关注如何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层面:为此,本期更多关注城市设计的落地性,如何推动基于城市设计开展建筑设计,如何改进城市设计的方法路径,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城市设计范式的转变,更好地指导建筑实践;还有对多尺度空间关系的体验式的研究与把握,对城市空间运营效率、空间活力与品质提升的研究等方面。

1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建筑工程建设的事前准备工作,常通过图纸、文字的方式进行,如果建筑图纸出现问题,则该建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以及建设完成后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区域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功能划分,城市开发首先进行建筑、道路的规划,包括住宅区、城市中央商务区、学校等。因此建筑作为一门学科,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建筑既可以作为单独个体,又可以作为建筑群。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不仅追求外在的美观,也要考虑其与城市的匹配度、协调性。如在城市的高速道路附近建设重要商务区,尽管建设得高大美观,但不符合城市的发展,中央商务区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应该建在城市的中心、道路最优的位置,使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城市建筑要重点考虑地理位置的因素。

2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2.1修建雨水花园

随着人们对于城市建设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绿色城市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建设一些小河、假山和雨水花园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绿化美观程度,还能对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和发展。具体雨水花园修建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人工开挖形成一定范围内的低洼绿地,对建筑屋顶或地面的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同时,结合植物和沙土作用,使得雨水得到相应的净化,向下渗透到土壤内部,实现对地下水的涵养作用。这种功能也能为景观用水、居民生活用水进行相应的补给,逐渐形成可循环利用的雨水花园系统。在实际的雨水花园建设中,可以将其分为蓄水结构、保持土层结构、保湿结构、填料结构与砾石结构。其中雨水花园的顶部主要实现保湿功能,底部实现雨水储水功能。在海绵城市理念下,雨水花园的建设成本较低,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人们对于雨水花园的草坪管理较为方便快捷。根据不同的建设需求,可以在城市内道路两旁进行相应的划分建设,结合丰富的植物种植,提高整体的城市设计的美观程度。在雨水花园相应的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其余水量的供给。根据不同的接受功能,将其分为干旱区、缓冲区和蓄水区。其中干旱区对于整体的植物配置要求较低,不能实现储水的需要。缓冲区主要针对雨水进行径流冲刷,如果区域内降雨数量较大,会形成一定的积水现象。通过缓冲区域能对积水现象进行有效的缓解和分担,在缓冲区需要配置耐水性较好的抗倒伏类植物。而针对蓄水区域,应该配置相应的耐浸泡、抗污染植物。除了雨水期间的植物配置,在非降雨期间,雨水花园能够与其他类型的植物进行综合性的配置。比如桑树、柳树、白蜡等适应力较强的植物类型。

2.2建筑设计应遵循自然

人们在建筑工程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在不违背自然规则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改造自然建造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及温室,将原本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改造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越环境,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人们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再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进入蒸汽时代,经济取得巨大飞跃,建筑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当时发展的经济情况、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当时工业革命的气息,但过多的工厂建设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如,当代工厂多选址于主导风向的下方、河流的下游,遵循自然,尊重自然与人文。

2.3整体性和带动性原则

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整体的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因此区域内的城市文化必须带有鲜明的整体性,奠定一片区域的文化基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城市文化的特色。同时,城市文化还应该具备带动性,利用城市文化的特定体现,对公众产生深刻的影响,让公众了解和喜爱当地的城市文化,将原本零散的城市印象集中起来,体现出文化的整体特征。在城市室内设计中,要重视建筑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作用。

2.4建设城市生态水绿体系

关于海绵城市建筑,人们应该站在生态的角度去思考,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的平衡点,在保障人类基本的城市设施需求时,提高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建设作为关键的突破点,让水绿体系成为现代化城市设计的主题。水绿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城市设计绿化要求,还能有效提升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尘防沙的作用,为提升城市环境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绿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长期影响进行有效分析,充分考虑水源、河道等的长期发展状况,避免水利体系建设对城市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5在建筑设计中寻找城市的历史

我国建筑的发展进程表明,建筑由为神建到为人建,从浪漫主义到实用主义,从为一人建到为众人建。建筑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它最终的走向是为人而建、内外兼修。不同时代有不同形式的建筑,如埃及金字塔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特点,具有对称的特性,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古埃及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从而获得当代城市规划的灵感,即古代金字塔的浪漫主义升华到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实用主义。文物建筑往往与现代设计冲突,很多历史古迹因城市发展而不得不拆除重建,造成巨大的文化损失和资源浪费。城市规划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当它与城市规划冲突时,不妨从文物古迹的角度去规划设计,将古建筑作为城市景观,既为城市带来旅游经济收入,又可大大提高城市知名度,有利于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29(3):58-62.

[2]盛夏,潘倩.巢湖文化视角下的合肥城市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6):35-39.

[3]何序君,陈沧杰.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8,28(10):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