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建设路径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6
/ 2

当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建设路径的探讨

李洪霞

天津易天诚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000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相应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资源匮乏、气候与自然问题频发、生物物种减少等。同时,城市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现实问题让人们开始思考正确的城市发展方向,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尽量减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生态城市理论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路径

1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诸多企业布局在城市周边,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城市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出现了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相矛盾的问题。目前,城市规划发展现状可从人口、工业、经济三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因素。人口基数庞大影响了城市生态发展,由于城市规划发展而出现的围湖造田、过度砍伐等现象,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2)环境方面。工业建设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城市企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导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加凸显,部分企业为寻求自身经济利益忽略了环境保护工作,导致难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目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需要的成本日益提升。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已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诸多政策规定,但因贯彻落实不到位、环保意识薄弱,部分城市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的冲突,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3)经济方面。短期经济行为依旧存在,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出现盲目性的问题,给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生态环境建设下的城市规划要求以及规划结构

2.1生态环境建设下的城市规划要求

生态环境建设理念主要根据生态学原则对于人类的居住环境实现优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化统一,实现对资源的节约,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建立具有生态化及良性循环的低碳城市。在生态学原理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规划和设计,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自然和谐发展的居住环境,对城市内部生态循环系统有效构建,在对生态城市的建立基础上保证城市干净整洁,使城市居民身体健康和舒适,同时对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加强重视。在对生态城市规划当中,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实现过程中保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只有确保双赢和各方面优化,才可以对生态城市规划整体水平提升。生态城市在规划中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的联系起来,对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加强重视,最大化的防止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在规划中需要将其和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效联系,对自然和人工环境实现有效融合,以此确保城市生态化目标很好的实现。

2.2生态环境建设下的城市规划结构

在城市规划当中,实现对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合理应用,就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结构的合理分析,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结构当中,城市生态化的作用呈现主要依靠结构生态,因此,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转换就需要从结构调整方面入手。生态分区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主要就是对城市发展规模和形态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对未来城市发展形态和生态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来对生态分区实现合理规划。生态分区主要就是采用区域间生态系统自身的异质性和敏感性,在实际的规划中可以按照系统整合以及协调来实现。

在城市规划结构当中,生态安全空间的格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规划当中确保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平衡,是确保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主要要点。在生态城市理念基础上实现城市规划,就需要将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作为基础,将生态单位作为划分基础,确保在生态廊道当中形成一定的辐射网,景观和区域生态安全也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安全空间格局科学合理性。另外,对城市规划结构生态单元建设加强重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和生态的敏感性差异结合,并且融入生态服务和行政区划等方面,实现单元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强生态单元建设规划的有效制定,还需要和不同的生态单元特点结合起来,做好生态建设方案的有效编制。

3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分析

3.1充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回顾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多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故未来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也绝不能再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道路,应将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结合国情,优化推进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政府在对生态城市建设中也要积极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不断拓宽“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途径,形成自组织的生态运转系统。

3.2从城市产业定位与产业布局入手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以往的城市规划中,更注重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而实际上,城市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也尤为重大。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城市产业定位中的工业产业类型、发展规模决定了城市的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决定了一个城市在污染防治方面的方向及重点。由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资源及环境条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对城市产业发展定位做出合理限定,确定城市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准入目录及负面清单,合理制定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规模,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平衡及协调发展。

3.3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

从现状来看,伴随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提升,大量的人口正不断地向着城镇当中涌入,这使得城镇当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变得更加频繁,进而导致各种污染现象也越发严重。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应注重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一些相互影响,以此来保证在城镇建设过程当中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以及污染可以有效控制在最低的状态。除此之外,在绿色建筑、污水资源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置、长效保洁等各个领域,还需要积极努力地做好技术集成,注重加强科研力度,对于一些先进的新技术要积极引用和推广。

3.4打造绿色生态发展格局

首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环节中,设计者需要充分结合大自然的资源和本地的自然生态基础,建立以自然为基础的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尤其是在环境格局布置上,要以城市自身的发展为主,如城市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水生动植物和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大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拟订生态系统保护方案,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和休闲场所,同时改善城市环境。其次,要注重绿色生态发展格局。从城市内外环境两个层面,加强城市内生态廊道体系的设计和保护,注重空间格局的最大限度利用。城市设计环节要以减少环境损坏为主,将城市绿化纳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

3.5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很多城市在实际的发展中都是依水、依山而建的,原始的生态环境物种较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方案拟订过程中,需要制订合理的保护方案,加大对于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结合城市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在充分融合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绿化工作,提高灌木、乔木等相应植物的比例,借助科学的方式对城市进行绿色建设,将植物绿化和建筑设计相结合,不断提高城市绿色的容积率。城市规划环节还要有效运用本地的植被资源,更好地将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很多城市生态建设千篇一律,无法体现其自身的魅力。一些地方为了更好地规划城市园林,甚至盲目引进外来植被。但由于每个地区的生态气候具有差异性,外来的植被很难适应当地的环境,可能无法成活,甚至给本地的植被生存带来威胁。

4结语: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更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存,已逐步成为各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新方向。我国目前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生态城建设在理论体系和实践上并不成熟,针对这一现状,需在今后城市发展中逐一甄别、调整并解决,在借鉴已有生态城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具体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1):79-81.

[2]夏祖伟,杨平,朱勍,等.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及措施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10):81-85,91.

[3]曾歆怡.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方法[J].环境与发展,2020,32(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