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9
/ 2

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途径

何彬

43090319861112 ****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社会一直在进步,而垃圾填埋场为人类社会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以及生态恢复途径进行探究,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生态恢复

垃圾填埋场的功能是容纳城市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卫生填埋这样的方式进行处理。目前,国内垃圾填埋场的使用率在不断提高,我国每年会产生近十三亿吨的生活垃圾,占世界垃圾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也是世界范围内垃圾量最高的国家,而填埋法是主要的垃圾处理方法。垃圾填埋场一般建立在郊区,并且占地面积大,如今随着我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住宅区已经和垃圾填埋场越来越近,垃圾填埋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已经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1.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的意义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垃圾填埋场满足了人们生活垃圾处理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解决了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另一方面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垃圾填埋场容纳了各种类型的生活垃圾,处理这些垃圾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资源,还会一定程度上破坏垃圾填埋场附近的生态环境,如图1,现实中的垃圾填埋场占之大。生活垃圾中包含大量的有害物质,受到雨水冲刷后会渗入周边的土壤当中,久而久之进入附近的江河湖海,不仅对垃圾填埋场周边的水质和土质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周边动植物的正常发展。由于现代化生活中垃圾数量越来也大,垃圾填埋场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但是生态环境呈现出一系列的发展危机,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非常重要。

61024b48303a5_html_4a8a3a5c5cf51111.jpg

图1垃圾填埋场

2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措施

2.1渗沥液污染控制

首先要从产生量上对渗沥液进行控制,在填埋场控制地表水的进入是非常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建立在山谷地形中的填埋场,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积水,就必须做好封场处理,覆盖的时候合理控制顶面坡度,科学设计排水系统,比如设置截洪沟、导流渠等方式,防止渗沥液和地表水混合在一起。

其次要有效处理渗沥液,可以采取回喷处理法,这样的方法是通过回喷设备来收集污水池中的渗沥液,然后在垃圾堆表面进行回喷。这样可以对覆盖土层以及垃圾层进行物理吸附,从而达到净化渗沥液的作用,渗沥液可以提升垃圾中的微生物活性,促进有机物降解,有利于稳定垃圾填埋场。另外,建设人工湿地也可以通过生物、物理以及化学的协调发挥作用。人工湿地建设达到一定阶段后,植物根系上会有丰富的生物膜,当废水流经的时候,其中的固体悬浮物会被植物根系留住,其他的一些污染成分也能够经过生物膜吸收或者降解被去除。建设人工湿地通常会采用多种植物进行搭配,因为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去除污染成分的功效也不尽相同,通过搭配种植不仅可以达到更好的去污效果,也能提高观赏性。通常会选用芦苇这样有较强去污能力的植物,也可以选用水葱、灯心草等植物。此外,与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进行结合,在垃圾填埋场的内部设置污水管网。在雨水比较多的时候,渗沥液也会变多,因此垃圾填埋场无法进行作业。降解垃圾渗漏液具有较高的难度,应当使用生化与物化结合的处理方式,但是这样就需要较高的成本。

2.2填埋气体污染控制

垃圾填埋场中的垃圾分解后一般会产生氨气、二氧化碳以及甲烷等,当空气中含有这些成分较多时,容易引发爆炸,并且二氧化碳和甲烷是温室气体,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视。特别是针对垃圾填埋场进行封闭处理后,覆盖层导致有害气体不能正常挥发,全部聚集在垃圾堆内容易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另外,垃圾堆分解的其他企业也会损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从保护人类健康以及控制污染的角度来说,控制填埋气体具有非常明显的必要性。落实控制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管道来运输气体,集中排放和处理气体,减少这些气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污染。

3.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途径

3.1植物恢复技术

垃圾填埋场中填埋气体会产生废气,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这是导致植物生产受影响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如果长期含有甲烷,会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并制约植物根系的发育与生长,甚至出现植物根系的腐烂与干枯,这样植物无法正常的获取养分与水分,严重的情况下出现植物死亡现象。土壤中如果含有过量的二氧化碳,会产生土质的改变,降低该区域土壤的植被生长率,减少绿化。此外,垃圾填埋场渗沥液中还有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物质,进入土壤后会严重影响植被的生长。但也有一些好处,例如,在垃圾中有一些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如氮磷钾具有固土保水的功能,可以提高植被的生长速度。

所以通过植物恢复技术来恢复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环境会具有非常直观的效果,以垃圾填埋场的实际条件为出发点,做好填埋处理之后,将选择的植物种植在土壤上,构建植物种群群落,优化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环境,通过植物将垃圾中含有的养分充分利用起来,吸附其中存在的有害重金属。选择植被必须考虑植物的耐性,像填埋气体比较多的土壤上适合种植根系较浅草本类植物,并且这些草本植物应当具有较好的耐重金属性能。充分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可以选择种植植被组合,以达到更加理想的复垦状态。在实际的种植过程当中应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种植观赏性比较高的花卉、灌木以及地被,也可以直接种植草坪,以此来改善土地本身的生态状态。第二个阶段就要以垃圾堆目前的稳定性为基础进行规划,达到一定稳定状态后可以种植草本、花卉、灌木以及乔木等,提高植被的层次性,进行合理的搭配与种植。此外,第二阶段也要充分考量所选植物的特征,分析其在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后可以发挥作用。

3.2微生物恢复技术

通过微生物恢复技术可以有效的分解垃圾,特别是在监测与鉴定特殊微生物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中,为了保持生物平衡,可以应用生物工程菌或者降解菌等,加强微生物恢复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结束语

垃圾填埋场需要占据大面积的土地资源,所以,在使用垃圾填埋场的同时必须重视该区域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作,将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废气等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解决,结合现代化技术落实生态修复,对垃圾填埋场进行可持续管理,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磊. 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途径[J]. 当代化工研究,2020(5):108-109.

  2. [2] 王鑫. 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J]. 建筑与装饰,2017(6):132-133.

[3] 王雅琳.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景观化改造研究[D]. 浙江:浙江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