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辨证论治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1

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辨证论治思考

张雪平

成都锦欣沙河堡医院 ( 成都锦江区妇幼保健院 ) 四川成都 610000

耳聋耳鸣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症状,其诱因有很多,偶尔出现耳鸣等症状无需担心,如果持续性出现耳聋和耳鸣症状,则需特别重视,最好要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耳鸣原因,对症治疗,故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耳鸣耳聋的辨证论治法。

耳朵是人体重要五官之一,古人言“耳能闻声辨音”,在机体阴阳调和状态下耳朵功能正常发挥,若机体受六淫邪气侵袭等就会出现异常情况,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接下来详细讲解耳聋耳鸣的症状、病因机制以及辨证论治。

一、哪些情况下会导致耳鸣耳聋出现?

1、身体疾病状态:中耳炎、外耳道异物、耳膜穿孔、耳石症、鼻窦炎、颈椎病、高血压、神经衰弱和肝肾疾病者。

2、环境因素:外界噪音大,暴风沙天气导致异物进入、过火车隧道、药物中毒刺激、爆震、爆炸以及新生儿缺氧、早产等情况。

3、情绪、精神因素:长期情绪低沉、压抑、烦躁和悲观,精神压力大、外伤刺激、经常抽烟酗酒、严重失眠等情况。

二、耳鸣耳聋的中医病因机制分析

中医分析一般通过内外因结合分析,而耳鸣耳聋的外因受风邪侵袭,内因为肝、肾、脾、胃等脏器功能失调所致,故中医辨证分析原因如下:(1)受风热侵袭等侵犯耳窍,堵塞气机造成耳聋;(2)进食膏粱厚味、情绪抑郁、忧伤,脾胃受损,水湿内停,聚集为痰,痰瘀化火,蒙蔽清窍所致耳鸣;(3)长期情志不悦、肝胆气失,上冲耳窍,扰乱气机所致;(4)脏器失调、气血不和、经脉失畅、大病后精气不足可致肾精伤耗,耳失濡养所致。

耳鸣耳聋主要表现为感音性耳鸣、听神经瘤的耳鸣、中枢神经性耳鸣、耳痛、精神不振、耳闷耳胀,听觉出现异常,时常感到耳内有嗡嗡声或者混杂响声,有些人是间歇性噪音,有些人为持续性噪音。

三、中医辨证论治耳鸣耳聋

中医辨证论治能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精华,准确的辨证才能对症治疗,因此明确耳鸣耳聋病因后通过望闻问切原则辨证治疗非常关键。

1、风热外邪侵袭。主要外感风热、风寒等侵袭肺卫,出现耳鸣、头痛、发热、心烦气躁、耳闷胀以及舌红苔黄,中医主张清热宣肺通窍治疗,药方选择苍耳子散合桑菊饮加减治疗,针对中耳积液加车前草;鼓膜穿孔加牛蒡子和蒲公英;咳痰者加黄芩和浙贝。

60ffa1a39d377_html_c2f05163b3830af9.jpg 2.脾虚失运:主要有气血不足、脾虚、经脉失养所致耳鸣,伴随精神涣散、乏力、叹气、大便不实、头晕脑胀、舌苔薄、脉沉弱者,中医主张健脾益气、通窍安神治疗,药方选用归脾汤加白芍、菖蒲、川芎和远志等,失眠者加磁石和五味子;腹胀便溏加薏苡仁、麦芽和神曲。

3、肝血亏虚:主要因气血化源不足、失血、久病等所致耳鸣,表现为困乏、肋骨痛、失眠、流泪、视线模糊、头晕、舌淡和脉沉细;中医主张滋肝养血、清肝泄火治疗,药方为本草通窍汤加木瓜、酸枣仁、天冬等或龙胆泻肝汤治疗,两胁胀痛加郁金和白芍;面红耳赤加夏枯草、菊花;便秘加大黄和芒硝。

4、肝阳上亢:主要因阴阳失调、阳气过旺,上阻耳窍所致,伴随头痛脑胀、口苦、嗳气、眼睛干涩、烦躁、暴怒、便秘,舌红苔白等。中医主张平肝潜阳治疗,药方为天麻钩藤饮,加黄芩、合欢皮和杜丹皮。咽干者加麦冬、玄参和白芍;边干者加夏枯草和菊花等。

5、瘀血内阻:主要因情志不悦、外伤等所致气血瘀滞、清阳不升引起清窍失养出现耳鸣,伴随气短乏力、畏寒、发热、听力下降,舌苔黄、脉沉者,中医主张行气活血、化瘀通窍治疗,药方为通窍活血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6、心血、肾阴不足:主要因过度劳累、心烦意乱、失眠多梦,肾阴虚,伴随腰酸背痛、乏力、盗汗、口干、心悸、舌溃疡、苔白舌红,脉虚弱,中医主张补血养心、滋阴补肾治疗,药方为四物汤、耳聋左慈丸,加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等。

7、肾阳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操劳过度、久病不愈等所致,伴随畏寒、肢冷、尿多、倦怠、便溏、阳痿遗精、面色苍白、体胖等,中医主张温肾壮阳治疗,药方为金匮肾气丸,加舌磁石、桑寄生、菖蒲等。

8、痰热、痰湿互阻:主要因喜食肥甘厚味食物导致痰浊内生,痰湿化热,上扰耳窍所致,伴随听力下降,头痛、耳闷、耳堵、胸脘痞满、痰黄、食欲下降、恶心、舌红苔黄、脉弦滑,中医主张清热化痰、泄火开窍治疗,药方为清气化痰丸,加黄连、郁金、瓜萎、桔梗和厚朴等。

中医辨证论治能缓解对应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重调理,远离噪音区,减少对听觉有毒害作用的药物,每天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每天温热水泡脚,定期清理耳道卫生,按摩外耳能大大预防耳鸣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