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1
/ 2

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亚娟

陕西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急诊预检分诊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急诊患者进行准确、快速的分类分检,确定患者进一步治疗或者处理的先后顺序过程。近年来,各省市大型医院急诊科接诊患者人数逐年增多,造成急诊科空间、人员等明显不够,患者及其家属烦躁、焦虑,医护人员也承担超负荷工作的局面,致使急诊科患者满意度较低。目前,在我国一般医院都要求具有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从事预检分诊工作。

关键词: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前言:目的:构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选取14 名临床护理专家、管理专家进行德尔菲(Delphi) 专家咨询法调查。结果:专家熟悉系数为0.849,判断系数为0.835,权威系数为0.705 ;经过两轮咨询后确定的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一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16 个,三级指标50 个,专家咨询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7。结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靠、信度较高,可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培训、考核、准入等提供可量化的依据。

1 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组。本研究小组由9 名成员组成,其中主任护师1 名,主任医师1 名,副主任护师1 名,主管护师4 名,统计学专家1 名,在读研究生1 名。小组成员主要任务:①设计函询问卷;②遴选专家,发放并回收问卷,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评价指标;③整理、统计和分析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④最后确定并公布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2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研究小组对50 名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的结果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相关文献,对现有资料进行归纳及条目筛选,采用分层式的设计方案,初步形成一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17 个,三级指标58 个,各级指标分别赋予分值,分值越高表示预检分诊护士越需要具备此能力。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第一部分为调查问卷核心部分,包括填表说明、一级指标6 个条目、二级指标17 个条目、三级指标58个条目;②第二部分为专家的个人资料调查表,包括专家基本信息的调查(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部门、职务、职称、工作年限等)、专家对函询内容的判断程度和熟悉程度调查。

1.3 遴选函询专家。专家入选标准:①具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并保证能持续两轮参加本研究的各轮函询工作; 在急诊护理领域上有较深造诣,具有10 年以上的临床经历且在急诊专科领域工作至少5 年,熟悉本专业的发展与要求;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④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⑤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性,能够从不同的判断角度,提供比较全面的意见与建议,愿意支持本研究,愿意回答专家咨询问卷。最终选取医科大学急诊护理教育者,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理管理专家、临床护理专家、临床医疗专家共14 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 标准差、频数、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专家熟悉系数、判断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进行检验;采用Cronbach’s α 系数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评价。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专家的积极性用问卷的回收率表示,两轮专家函询均发出14 份问卷,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积极性较高。

2.2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经过两轮专家函询且根据重要性赋值均数、变异系数并结合专家的意见,最终筛选出一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16 个,三级指标50 个。其中二级指标中“判断决策能力”与“应变能力”内容相似,因此删除此项,保留“应变能力”并增加相应内容;三级指标中“能够在抢救时与同事实施有效的沟通技巧”表达不够明确,根据专家意见予以细化分类调整为“能够与急诊科医护人员包括各诊室医生、抢救室医护人员、EICU 医护人员、留观室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患者处置得当”。

3 讨论

3.1 专家咨询可靠性。本研究遴选专家14 人,来自不同省份与专业领域,其中护理教育者占14.29%,临床护理工作者占28.57%,护理管理者占35.71%, 医疗专家占21.43%,避免了本专业研究的局限性与偏倚,两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积极性高;所选专家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64.28%,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占85.71%,专业领域工作年限15 年以上者占50.00%,说明专家具有良好的学科代表性,知识结构层次较高。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自身对项目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对其影响程度两项的评价表示。专家熟悉系数为0.849,判断系数为0.835,权威系数为0.705。一般认为权威系数≥ 0.70 即有统计学意义,

3.2 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内容的科学性。通过本次研究,最终形成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16 个,三级指标50 个。预检分诊能力是分诊台护士所具备的首要能力,包括评估和应变能力,是确保患者及时、有效、快速得到救治的关键,也是分诊护士处理应急事件的基础,有学者指出仅靠分诊护士的经验不能很好地完成分诊工作。沟通协调能力主要是分诊护士快速搜集疾病相关信息、与救护人员及时沟通。分诊

护士与急诊患者因治病这一共同目标建立互动现象和治疗性关系,要想护患双方的认识、行为、情感均达到统一和融洽就必须通过双方的交流、互动和沟通,而分诊护士是这一过程的主要角色,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分诊准确和预防不良事件的基础。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分诊护士在接诊患者时能够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具有清晰敏捷的思维能力,主要包含综合分析能力、预见能力及评价能力。急诊患者往往发病急、合并症多、潜在风险大,这就需要分诊护士运用评判性思维,预知潜在风险,在各种评估资料中,确定患者的主要问题,快速分诊,使患者救治及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含专业理论、专业操作及相关制度,掌握各个系统疾病以及急性传播疾病、孕产妇特殊情况等的基础知识、临床表现及意义,在规范的操作与制度前提下,能够实施必要的护理措施,是分诊质量、患者安全的保障。管理能力,是指分诊护士具备自我判断能力及督查能力。急诊患者往往病情重,合并症多,对于分诊护士自身来说在收集患者信息后,需要及时作出判断,分清患者的疾病缓急,依次就诊。同时,对低年资分诊护士进行监督,给予及时帮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可以使低年资护士尽快掌握分诊技能,更多地为患者服务。专业发展能力是指分诊护士具备自我学习、教学以及科研能力。分诊护士不只是分诊患者,还需要兼备其他能力。当今社会,急诊专科化发展越来越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员,急诊科未来的发展也需要多方面能力人员,这就要求分诊护士全面学习,不但可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也可以推进科室发展。

3.3 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预检分诊护士是接触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人,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过度分检急诊患者将造成急诊资源提前耗尽,分诊不足将导致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候诊期间病情恶化,预检分诊护士的水平与患者的安全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已开展了对预检分诊指南、信息管理、护士培训等多项研究,但尚未建立急诊预检分诊护士的准入及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学者指出,选用专业能力强的护士能更好地胜任分诊工作。选用客观的评价标准,严格筛选分诊护士并定期评价核心能力对提高分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的筛选、培训提供量化的工具,为分诊人力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结束语:综上所述,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权威性,为评定、准入、提高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提供了依据,但是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爱群,张静平,张慧琳,等. 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在急诊中的信效度评价:一项1106 例急诊成人患者的随机抽样横断面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29(5):453-458.

[2] 李新霞,周妹,王慧,等. 我国西北地区综合医院急诊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2019,31(35):4503-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