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面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0
/ 2

高平面塑

乔明娥

明娥剪纸面塑文化发展中心 048400

摘要:溯源面塑已无实际意义,但其生存与发展早已融入民间生活,人生老病死、嫁娶祝寿、岁时节庆、祭祀典礼、礼乐制度等都会有面塑的参与。忆往昔,面塑的存在如同庆贺新人的龙凤红烛、白事上的花圈,都是民间百姓在重要的时刻用以区分日常生活的标志,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时过境迁,当下面塑虽仍保留有过往的功能与习俗,但却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其民俗内涵逐渐减少,由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素人”向现代艺术的边缘靠拢,在追求美好寓意之外开始关注审美元素的提升,成为镜框之中供人观赏的艺术品。现代都市文明之中,摩登大都市或许早已忘却了面塑的神圣功能转而将其视为艺术品,但在乡村之中仍保留有这种习俗,而这种影响力也在随着政治经济的作用以乡村为中心向四处辐射所以民间的面塑文化应当值得每一个人尊重,这便是现代社会中面塑的多元发展途径。

关键词:高平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人;经济因素;政策保护


一、高平之文化特征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黄河腹地,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故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夏商之时乃冀州之域,春秋战国改称,素有“古泫氏,旧长平”之名,又因其四周高山中间平坦,在北魏易名“高平”。境内在册文物多达91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13处,开化寺、崇明寺、金代戏台、姬氏民居更是享誉全国。同时,剪纸、 面塑、上党梆子、八音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影响着晋中文化甚至是中华文化。

高平,乃华夏始祖神农炎帝故里,其孕育的文化鲜明的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中原地域农耕文明的炎帝文化特色,并蕴含于当地地名、民俗风情、信仰崇拜。当地的首阳山亦名羊头山,相传始祖炎帝曾居住在此地,尝百草种五谷教耕耘。

二、面塑之产生背景

在马村镇,面塑民俗艺术流传久远,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的形成以及外部表征表现出了当地百姓的文化心理,当地的面塑虽形态形式不同但是在表现当地民俗生活、传统文化信仰等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追求阴阳协调、生生不息的内涵。在高平,民间面塑等艺术均流行莲花图案,这是因为高平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之深,白莲花象征着洁净无染,莲花蓬多籽,故有多子之寓意,然莲与连谐音,意味着“连生贵子”。三乃莲花别称荷花,亦有和合之意。

当地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扶持面塑的复兴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高平特色的面塑文化,当地文化馆也积极召开各类文化活动并与邻城展开相互的交流活动。高平面塑,因当地风俗习惯,在婚丧嫁娶、孩童满月等重大人生时刻以及过年等岁时节庆几乎家家摆上面塑,以祈盼幸福安康。可见面塑在马村镇仍旧保留有相关的民间信仰。再者,面塑也在各色的展览、比赛中成为了一种审美艺术,逐渐向艺术品来靠拢,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往造型、颜色的面塑,这种民间艺术工艺品也会随着时代进步而发生变化,所以现代面塑产生了多元化的发展。

三、面塑之发展现状

面塑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了多方的重视和保护,首先在政府以及当地文化馆的大力扶持下,其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宣扬与支持。例如《高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等,都为高平面塑焕发新的活力,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等作出的重大贡献。

当地民众对于面塑的应用来看,面塑在高平百姓中的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高平地处北方丘陵,在嫁娶寿宴、生老病死、岁时八节等重大时刻,人们就会用自己最为珍贵的小麦面制作面塑,以祈求神灵庇佑。

在马村镇,对于面塑的信奉随着时间的层累还是流传了下来,对于何时用哪种面塑,或许早已不知背后的缘由,但是依旧按照祖上传统而被继承下来。又由于政府以及学者的介入,高平面塑在新的时代下焕发着新的活力。

年关将近,按照习俗,家家户户要用上等面粉蒸花馍;同时也要蒸出“枣山”“节节高”“大馍馍”“面猪”“面兔”“面鱼”用于祭祀;另外要备上十二生肖、花鸟等小巧面塑,作为走亲访友时长辈给晚辈的回礼。

农历七月十五,或者用于白喜事祭祀,都是蒸猪羊祭、青狮、白象,代表了阴阳之分。猪羊、青龙白狮都是卧着的造型,猪眼睛用红豆,在猪两侧查两条龙,前面插两个喜蛛蛛,意为二龙戏珠,而羊的全身要插满十二生肖,两侧必须要有凤凰,前面有牡丹,是为凤戏牡丹了。制作这一整套面塑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另外还要有《秦雪梅吊孝》、《状元祭塔》等戏剧人物,当地的民间艺术与民间戏曲也是紧密结合,形成一整套的礼乐仪式。然还需蒸几十种鸟兽、花草,此类面塑作者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另一种使用面塑的场合便是婴孩满月之时,当地给婴儿做满月的风俗极为隆重。仅在高平,做满月的风俗就有南北之分。马村镇属于南部,满月用品需要制作十二只羊,分成六对,一公一母为一对,再蒸一人一狗,人代表孩子放在中间用羊围起来,最后把小孩子放在这个大圈之中,意味着孩子是羊群中的一员,羊看着孩子,狗看着羊,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另外还要蒸十六个两斤重的大馍馍(蒸饼)。

祝寿之时也是要蒸面塑的,出嫁的女儿要蒸三斤到五斤的面塑,在大寿桃周围还要几个小寿桃,一般是几个儿女几个小寿桃。通常乔明娥也会剪一个寿字挂在大寿桃上,或者做一些小人偶在周围,都是自己发挥了。

在婚俗方面,也是少不了面塑的,旧结婚习俗,男方到女方送彩礼时,女方回送八对面塑称为“小饭”,通常会有龙、风、鱼、鸭、葫芦、石榴、牡丹、毛蓝等,到了娶亲的时候男方要带一个大馍馍,重达五到十斤,上面也会有红色的剪纸,寓意吉祥。女方也要蒸大馍馍,这是要比一下谁家的馍馍更大。入洞房的时候,新郎新娘要把大馍馍掰成两半,谁拿的大就是谁当家作主了。

高平面塑历史悠久,至今难以追溯其源头,但根据其在高平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便可推测出面塑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深深的植根于民间生活之中。无论是在属于过渡时段的重大人生时刻,还是处于具有神圣意味的岁时节日,面塑不仅是用来当作审美对象的民间艺术,其背后承载的是献给神明的礼物,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祈盼,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乏味生活之中转入另外一种可以狂欢状态下的标志。


作者简介:乔明娥,女,汉族,生于1967年02月,现年54岁。高平市马村镇马村人,晋城市工艺美术师,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晋城市高级人才、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晋城太行乡土文化研究会理事,高平工美协会常务理事、高平市民俗协会副秘书、高平传习基地副主任。她的剪纸、面塑作品夸赞饱满、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传神。题材以花鸟、草虫、人物、山水图案为主。近年来,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创新,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剪纸、面塑作品也逐渐增多,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