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诊断框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2
/ 2

15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的 CT诊断框架

付海杰 丛庆学 王琪 曲向东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摘要】目的:探究15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诊断框架。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本院确诊的15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7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X线检查,实验组患者采取CT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误诊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经比较后,实验组的检查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肺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实施CT检查诊断,既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可以提升检查效率,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肺癌性淋巴管炎;CT;诊断框架

肺癌性淋巴管炎又名为肺癌性淋巴管扩散,其发病机制是肿瘤细胞在淋巴管内发生转移引起的癌症病变,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一种特殊机制。该疾病最常见于肺部转移,其转移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为肿瘤细胞由淋巴干道逆行与淋巴结,导致肺门淋巴结发生反流[1]。第二种为肿瘤细胞在淋巴管内生长繁殖。由于该疾病的表现特征与其他肺间质病变具有相似之处,会出现误诊的情况[2]。所以,正确有效的检查方式是极为必要的。因此,文章选取158例在院治疗患者,将上述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检查方式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本院确诊的15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79例,对照组患者男性60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65-78岁,平均年龄(71.5±6.5)岁;实验组患者男性53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67-70岁,平均年龄(68.5±1.5)岁,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检查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X线检查方式,具体步骤为认真核对受检者个人资料,明确适应部位,确定摄影位置,摄影前去除可影响图像的质量的金属物品和电子产品,做好X线正确防护,根据拍摄部位摆好相应体位,将中心线对准摄影部位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呼吸,最后确定图像后进行打印和传输。观察本组患者的诊断征象。

1.2.2实验组:实验组患者采取CT检查方式,具体检查方式如下:CT扫描仪采用多层螺旋CT机,平扫层厚为6.5mm,螺距系数1.2:0.5,重建间隔3mm,检查范围自胸口到肺底,观察腹部变化。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检查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记录总有效率,总误诊率:(误诊+漏诊)/人数×100%。患者满意度为满意、不满意,记录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满意/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导入研究数据,利用SPSS 24.0软件分析,(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经比较,实验组误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误诊率(%)

组别

确诊

误诊

漏诊

总误诊率

实验组(n=79)

65(82.27)

10(12.65)

4(5.06)

14(17.72)

对照组(n=79)

52(65.82)

17(21.51)

10(12.65)

27(34.17)

χ2




5.5664

P值




0.0183

经比较,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

组别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实验组(n=79)

70(88.60)

9(11.39)

70(88.60)

对照组(n=79)

52(65.82)

27(34.17)

52(65.82)

χ2



11.6557

P值



0.0006

    1. 讨论

    肺癌性淋巴管炎是指在肺内由外部转移的一种肿瘤,在肺内转移肿瘤占比5%-7%,多在淋巴管内弥漫性生长[3]。该疾病发生与继发性感染也息息相关,发病原因也与自身免疫系统的变化有关。该疾病成团块状,患者管腔被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炎症,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嗽、呼吸急促和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CT诊断全称为Computed Tomography,中文名称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精准的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扫描的断层扫描方式,是一种高图质、高诊断且无损伤、无痛处、无危险的一种诊断方法[4]。根据CT图像可发现,该疾病患者具有肺部变化具有肺纹理图像异常、肺小叶间隔图像异常、胸膜图像异常三方面。①肺纹理图像:患者肺部纹理增粗,且具有多发结节,成串珠状排列,该图像说明癌细胞在淋巴管内生长浸润,出现癌症结节。②肺小叶间隔图像:患者肺小叶间隔增厚,有小结节,小叶未发生变形,该特征说明癌细胞堵塞淋巴管最终导致淋巴管扩张。③胸膜图像:患者肺部胸膜增厚且异常,叶间胸膜程度较轻。上述特征均为CT图像特征,其他检查方式无以上特征。

    经本次研究可知,实验组患者总误诊率(17.72%)低于对照组(34.17%),总满意度(88.60%)高于对照组(65.8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利用CT诊断可以降低患者总误诊率,提高患者总满意度,还可以有效区分其他疾病,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立卷,芦运生,雷志丹. X线、CT诊断肺癌性淋巴管炎的应用价值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6):33-34,37.

    [2] 何海涛,刘尚大,周鹏程,等.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18 F-FDG PET/CT及同机HRCT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5):750-753.

    [3] 李晓东.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高分辨率CT征象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2014(15):118-118.

    [4] 金光日,曹勇,赵绍宏. 15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诊断[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