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与生态停车场结合模式的新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2


口袋公园与生态停车场结合模式的新探索

杨智 王发攒 王汪玥

联创新锐设计顾问(武汉)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在我国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口袋公园”里蕴含着“以小见大”的公共服务智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执政理念,让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构建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的关键。本文以孝昌县凤凰新区教育城周边地块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解决停车问题、公园功能导入、生态营造3方面的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出基于“生态驿站”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口袋公园与生态停车场相结合的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口袋公园、生态停车位、生态驿站


1研究背景

1.1以“口袋公园”为抓手,构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生态体系。

“口袋公园”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工作、休闲和生活的占地面积较小的景观形式,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合理的使用城市土地资源,为居民营造惬意的休闲场所。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口袋公园建设既能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能够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需要的景观区域要求,是构建城市生态体系的重要抓手。

1.2完善配套建设,预防私家车接送上下学诱发学校周边道路拥堵。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小汽车迅速进入家庭,利用私人小汽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上下学期间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学生通学出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两型新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时,有必要提前规划建设清溪实验学校接送等待集散空间,预防未来私家车接送上下学诱发学校周边道路拥堵。

1.3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契机,完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规划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解决现有规划中内容重叠冲突、用地性质不符和调整等现实矛盾,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从而实现精细化发展。


2“口袋公园”+“生态停车场”模式研究论证

基地处于孝昌县中心城区边缘,位于孝昌县东部两型产业园,西临主城核心区和城南片区,位于白马路西南侧,东临清溪实验学校。基地为闲置空地,临近大型综合公立学校及住宅小区。目前学校入口外目前无停车位,社会车辆大多无序停放在路边,高峰时段占用城市道路。

基于以上考虑,规划建议在白马路一侧设置一处用地规模不小于0.4公顷的公共绿地,作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的口袋公园。

社会公共停车场是配建停车场的有机补充,其规划建设的目的是充分考虑城市的用地布局和路网规划,停车者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弥补规划配建停车场的不足。

公共停车场规划在城市主城区中一般采取分散布局形式,服务范围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即步行时间以5~6min为宜。 城市公共停车场提供的停车位可占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10%~15% 。

经计算可知,清溪实验学校西侧区域5分钟生活圈内公共停车总需求量约为59辆。

除学校组织校车外,一般而言,家长接送采用的交通方式可以分为: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包括摩托车)、公共交通(公交和地铁)以及小汽车等五种方式。

目前,学校周边针对上下学接送行为的集散空间国内外的研究甚少,规划借鉴上海、长沙和武汉的相关研究,我国步行、电动车和私家车在接送方式中的比例约为46:44:10。

清溪实验学校目前4500人,远期规划8000人。规划考虑到远期学校东侧凤凰山公园生态停车场能承载部分集散需求,初步按4000人的规模计算西侧学校接送集散空间需求。另外,考虑到学校远期30辆校车(36人/辆)可以承担一部分接送需求。

因此,规划接送需求总量=学生人数*接送概率*交通流峰值折减系数=(4000-36*30)*0.65*0.9 ≈ 1709人。

规划考虑到家长接送学生和周边社区不同的停车时段、泊位使用率和车位周转率等因素,最终确定本次生态停车场机动车车位230个(171+59=230辆);考虑到非机动车灵活停放的特点,学校沿路一侧可以解决大部分临时停放需求,最终确定非机动车位350个(752-400=352辆) 。

依据《城市停车规划规范( GBT51149-2016)》,综合非机动车、机动车和校车集散空间需求,确定生态停车场用地9878~12033.6m2。考虑到周边社会停车需求,规划建议生态停车场用地12000m2 ,可容纳230辆私家车、30辆校车和352辆非机动车。

3总体定位

规划以打造“清溪生态驿站”为本次设计的目标,通过口袋公园+生态停车场的模式,以人性化尺度、多样化场所,来满足周边校区及社区居民的活动需求。

形成家长和学生亲情的链接,搭建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打造城市品质形象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活力美好、和谐邻里交流的纽带。

4方案设计

根据基地的自然空间特点,营造观赏氛围。清理地块内杂乱的植物,对地面进行混播草籽覆绿,并且搭配一些大乔木增加层次感和丰富景观色彩,享受绿色生活。

入口广场目光可及清溪亭,广场上设计带有“清溪生态驿站”的石碑,以灌木围合该广场,入口广场与游园园路衔接,向东可达的等待校车的休憩广场、向西可达社会停车场。

在正对学校的游园中设计清溪亭,与校园入口形成对景;亭子采用木质材料、入亭园路采用碎石透水铺装;进行灯光照明设计;丰富其乔木、灌木、草皮等植物层次,坡地上设置景观石,营造环境色彩丰富、舒适便捷的空间。

游园北处设置“松涛苑”,东临校车停车位,为等待校车的人群提供休憩等候空间。该空间以林下广场空间为主,广场上设计树池,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具有遮荫功能和景观功能,环绕树池、花池设计休息座椅,营造舒适便捷氛围。

公园建筑配套方面,位于公园入口处,设计一处“清溪公厕”,为等待接送的人群提供方便。面积约60㎡,建筑风格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以现代简约的造型,建筑色彩与清溪实验学校形成呼应,采用坡屋顶形式与环境相融合。同时,公园服务中心以教育为主题。公园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和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安排动静结合、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营造寓教于乐的精神场所。

社会停车场入口与学校车行入口斜角相对,停车入口路宽8米,入口设置门卫亭和停车标识,进入入口后左边为社会小汽车停车位、右边为非机动车停车位。生态停车场打造具有高绿化、高承载的露天停车场,具备透水、净化、环保、低碳功能。将停车空间与周边下凹绿地结合,结合高透水属性实现海绵城市径流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去除的控制指标。结合社会停车,在靠近游园一侧设置电动车与自行车停车棚,并设置停车标识,以方便学生;并采用透水沥青路面和边坡透水砖的铺设方式,便于雨水下渗。

设计校车停车位尺寸为4M*12M,地面采用透水砖铺装,每5辆校车之间设置绿化或者人行广场,并在校车停车区东北侧配套管理用房,广场上设置等待校车的休息空间。“遥望台”坐落在校车区小游园坡地上,采用木头材质,与园路相衔接设置进入遥望台的木栈道,栈道两侧设计复古迷你灯柱,山坡上搭配设计银杏、紫薇、红叶继木、南天竹等多种植物。

5总结

口袋公园与生态停车位的结合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探索,作为设计者,如何运用何种方法来塑造校区周边特色城市形象,从而使校园内外功能获得补充和完善征是值得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项目实例,提出了从规划的角度入手,以科学的方式预估停车量与师生、家长的实际需求,希望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