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及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2
/ 2

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及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王佳俊 , 王伟

天津隆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津南区 300000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已有的土建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应用进程中的难点,以此为基础对技术创新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同时,对现有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施工进程中质量控制的要点。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

引言:现代社会中,我国建筑高度不断提升、结构不断复杂,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混凝土施工作为现阶段建筑施工进程中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对其相关技术进行创新,会明显提出建筑施工的质量,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一)预应力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预应力技术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的荷载进行分析,并在内部加入经过处理的钢绞线,使变形引起的张力抵消荷载的压力,从而避免相关结构的弹性变形,从而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目前我国施工过程中常用的预应力计算方法是简单的荷载力偏移法,但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结构之间的误差,特别是应力结构与建筑主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此,预应力保护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预应力技术的创新主要在于现阶段工程软件基本上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状态的全过程模拟,并将其应用于预应力技术中,使相关结构设计更加合理。例如,应补充常规计算中的断面损失;例如,计算了体外预应力结构横向位移引起的变量;例如,保证预应力结构与其他结构不处于共振状态,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数;以体外预应力结构为例,计算了施工过程中二次变形引起的变量。此外,预应力技术的创新还体现在材料的创新上。现阶段常用的钢绞线具有明显的作用极限,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建造大量的预应力结构,浪费了大量的材料,增加了建筑物的重量。同时,在一些施工过程中,受建筑物的限制,预应力结构往往达不到最优的保护值,因此寻找更多的优质材料具有现实意义。

(二)灌注技术

注浆技术是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施工过程中,如墙体、楼梯等,现阶段注浆技术的主要手段是在相应位置旋转孔后注浆。其中,孔旋转技术作为注浆技术的基础,直接影响注浆施工质量。但现阶段,转孔施工主要由人力资源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要求较为复杂,如转孔角度、转孔深度、清孔、施工步骤的连续性等。受施工环境高度不确定性的影响,在转孔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如塌孔、卡钻等。对员工个人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实际施工中转孔质量不达标的现象经常出现。为此,灌注技术的主要创新方向为对相关辅助仪器的改进,如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孔洞深度的自我控制;如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施工人员确定孔洞的角度;如当意外现象发生时,设计辅助设备帮助施工人员判断意外产生的原因,降低转孔施工中对操作人员技术的依赖,为灌注施工的基础质量提供保障。灌浆技术的优化同样作为灌注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优化方向在于对灌浆压力的动态平衡控制。现阶段灌浆设备对压力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内容压力的监控,在调节方面有着较大的缺失,这就导致了一旦施工进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灌注施工的整体质量将无法保障,施工技术对环境过于依赖,缺乏足够的变通性。为此,在现有灌浆设备中添加压力调控技术将会使施工进程更加灵活,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三)深基坑支护技术

随着现代建筑楼层的兴起,深基坑支护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深基坑支护技术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通过埋设预应力锚杆和浇筑水泥柱提高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在现代建筑中,埋置在地下的预应力锚杆通常是根据地质条件和建筑荷载进行预制的。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锚碇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滑移,以保证预应力支护发挥最佳作用。另外,在锚碇结构预埋时,要特别注意基底的水平,避免由于安装过程中的误差而引起锚碇结构应力方向的变化,不能起到预应力支护的作用。

在基础施工中,混凝土桩的浇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管的安装质量,因此在导管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平直度,不得与预埋锚或现有地下电缆接触。管道的插入深度根据建筑物的要求确定,插入过程应缓慢、平稳,以免管道在浇筑过程中损坏导致混凝土或漏水,影响桩结构的完整性。为了保证桩的质量,在灌注过程中往往预留一定的高度,以便于后期桩面修补。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一)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基本保证,但由于施工环境的多变,混凝土原材料具有明显的不稳定特性。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中常用的原材料是水泥、石头和骨料。施工前,相关人员应提前对相关原材料进行检查,如水泥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各级石料的粒径是否达标,石料和骨料的含水量是否满足区域施工要求等,如施工过程中需要添加外加剂,应同时检查外加剂的质量,并保证足够的配制量。对于特殊环境施工中使用的高标号混凝土,相关人员应确保充分了解区域环境中混凝土质量的特殊标准,外加剂必须在混凝土中充分扩散。

(二)施工工艺的控制

混凝土施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是调整各组别分布的比例。由于混凝土的质量受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而且在目前的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厚度越来越大,因此对结构的内应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人员要多注意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如果目前混凝土中的外加剂成分越来越多,其密度不能很好地代表其质量,应采用更科学的绝对体积法来控制配比;考虑到实际施工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测量设备,干饱和面可作为骨料质量管理的标准;在搅拌过程中,可分批加入石料,避免部分材料过度破碎,保证混凝土浆体质量;每次混凝土试拌完成后,应进行坍落度试验,以确保其满足施工环境的要求。

(三)浇筑进程的质量控制

浆液预制完成后,在向施工现场运输时,需要注重的有:第一,严格控制运输时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运输最长时间为2小时。但在实际施工进程中,为确保浆液质量的完好,运输时间通常不超过一个小时,且随现代气温的不断升高,极端情况下,作业温度可以达到30摄氏度以上,相关人员在运输进程中可适当添加冷却水泥等温度控制添加剂,降低浆液温度,避免运输进程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第二,运输进程中要尽量排除环境对混凝土浆液的影响,如在雨天运输中应添加苫布等防雨措施,在晴天运输时,要做好阳光直射防护工作;第三,在运输进程中要注重保持浆液的均匀性,若产生分层现象,需要现场进行二次搅拌。

浇注过程中应优先清洗模具,保持模具内部清洁。如无特殊施工要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保持表面平整。浇筑竖向构件时,应注意速度控制。一般夏季为2.5m/h,冬季为1.5m/h。浇筑后,应进行混凝土养护,避免混凝土在自然凝固过程中因内部温度过度膨胀而开裂。

结论:混凝土施工作为现阶段建筑施工进程中最为常见的技术手段,其质量的控制与相关技术的创新会明显增强建筑施工的质量与效率。相关人员在施工进程中要主动收集信息、积累经验,为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方向与参考意见,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宝.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000(020):237-237.

[2]叶臻, 楼贾. 浅析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 科学技术创新, 2012, 000(022):244-244.

[3]黄兵.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河南建材(4期):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