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2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梁光华

广西藤县濛江镇第一初级中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管是各级领导,还是学校无时不在提醒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教学中能真正做到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探求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因此,我们年青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探索一些适合现代学生学习,容易被学生接纳的教学方法,无宜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的一项任务。一年来,我们学校有关“高效课堂研究”的课题的开展,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探索、实施的平台,同时在促进我们教师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这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中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好下面的几个方面。


  1. 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融洽师生关系。


以前很多的教师在上课时,都是以自己的演讲、述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一节课下来,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台前讲课,下面的同学在做笔记。整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满满的,学生在下面做的笔记也是满满的,下课了,教师一走了之,学生也则是把刚才做的笔记往抽屉里一扔就OK了。这节课,我们不否认教师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在备课准备上,从教师在黑板上细致,详尽的板书,我们就可以看出了。但学生在下面听课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想学生最大的收获也应该是抄了满满的一堆的笔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应该不会留下很多的记忆、印象。

以前的师生关系,如同父子的关系,中间总好像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要自由地沟通起来,总是那么的困难。究其原因,我想不大外乎在于教师的心理作怪。过去很多的教师总是那么的高高在上,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老师有同学那个敢与他请教问题,那更就不用说交流了。很多老师都把学生当作是天真无知的小孩,师生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或者根本不屑一顾不想与学生交流。老师这样的态度,从根本上阻碍了师生间关系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融洽师生关系的时候,必须先改变陈旧的思想,放下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地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的关系,让师生的关系亲密无间,从而在课堂上,使学生回答问题大胆自如。即使是答错了,他们也不会有心理的压力,于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思、精力放在学习中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学生必须认真预习,读熟读懂课文。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备课,不仅仅备课文,更要备学生。


学生有目的、有任务的预习,不但可以熟悉课文,先掌握一些有关文章基础性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发现疑点、难点,使他们对文章的心存疑惑,在老师在上课时,他们也就会更加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要让学生学会预习,首先,我们教师平时就应该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因为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思想等都可以从教材中来,在平时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时,我们首先应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形成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学习的习惯。其次,在指导学生预习前,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知识的结构,应学的重点、难点,预先告知学生,使学生在预习时能有目的地阅读。比如说,文中的那些字词的读音,那些句子的理解及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再次,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应有前瞻性,那些问题、内容,学生有能力解决或者回答到怎样的程度,我们教师在设置预习内容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样的问题。

学生通过有目的、有任务的的预习之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也知道了。他们在听课时,就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考问题,在预习中出现的疑点、难点,他们也就会听得相对的投入,或者原来一直弄不懂的疑难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得到解决时,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解脱感,认为自己学有成就,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

相信这种日积月累的训练,一定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们自学预习的习惯,从而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开始。


  1. 研究课堂设计,巧设与学生互动的问题。


设计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提问的基础,设计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课堂提问的高效性,因些 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充分考虑所设计问题的功效性、实效性,依我个人的认为:首先,要使问题具有针对性,即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的环节进行设计,明确主次的关系,不能舍本逐末,主次不分;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针对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敏感区”,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不宜层次不清,难易失当;再次,要使问题具有明确性,即问题的表述要明确具体,师生在概念的界定上没有歧义,不宜语意不明,空泛随意。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设计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识记性问题、应用性问题、想象性问题和评判性等几种类型的问题。设计识记性问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将识记性问题 作循序渐进深入提问的起点,一般应避免设问过细过偏,以免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设计应用性问题时,应注意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宜由点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体验从逻辑护理、思考到应用过程,得出预期的结果或答案,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由已知去探索未知。设计此类的问题,要避免只顾本学科,不顾及其余的错误。设计想象性问题时,应注意 能激励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经验尽量调动起来,提高思维的发散程度,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出新奇、独特的观点。设计想象性问题要把握好问题的价值,避免只重形式的想象、发散,致使喧宾夺主。设计评判性问题时,应注意具体的评判标准要服从、服务于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生长期以来因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标准。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情况等差异,将几种类型的问题合理搭配,为课上进行提问打好基础。


  1. 整理、归纳,给学生多一些的肯定、赞美,少一些批评。


整理、归纳是一节课的重要的环节,经过课前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课上师生的互动生成,这环节往往成为一次提问的点睛之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参与解答问题的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对回答得好的学生,不能只用“答得很好”、“你答对了”、“你真聪明”等空乏的语言来进行表扬,而应使用“你回答得很有条理”、“你的答案很有创意”、你的回答很严谨“、“你的语言很生动”之类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对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的学生,可以采用“你刚才的回答已经非常接近答案了”、“你很努力,能否再变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等鼓励性的语言,多一些肯定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尽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白自己或别人的回答那些地方得到了肯定,那些地方还有待改进。此外,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一般都会有对有错,有些回答还可能很有创意,也有些回答 可能表述未必精当、条理未必清晰、理解未必深刻,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对他们的回答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总结。通过老师的整理、归纳,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模糊的印象逐渐清晰,残缺的概念补充完整,精彩的答案得到同学们喝彩。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八讲》 刘金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 赵希斌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