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7
/ 2

浅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雷磊

( 湖南省硕远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湖南省郴州市 423038 )

摘要: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中包含了各种有机物质、矿物质以及水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壤资源越来越少,再加上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土壤环境也越来越差,而且土壤退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因此,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充分了解并有效评估土壤环境质量是目前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又是重中之重,所以,笔者本文将简分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次提出几点有效地解决措施,希望对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具体措施

引言: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每个环节都是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为了充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精准度,使其成为代表数据,并具有可比性,相关工作人员必要严格布点采样,并加强对实验现场的保护,详细分析测试,确保监测质量,进而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效率。

  1.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主要问题

  1. 缺少系统的控制计划

现阶段内,国内大部分实验室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质量监测工作等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措施,但使用频率较高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几个措施,比如标准样品测定、平行双样测定等,而质量控制图以及人员对比和方法对比一类的质量控制措施在具体的监测工作中使用的少之又少。总之,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比较单一且落后,而且不具备系统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缺少相应的系统的控制计划。

  1. 样品采集环节出现纰漏

在现阶段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室内实验和分析是控制采集标准样品质量的核心,但与室外分析相比,室内控制样品质量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作为样品分析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若或者样品采集过程不严谨,或者所采集样品所采集缺少代表性,那实验所得数据也就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和意义,进而严重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作用。

  1. 实验室质控人员的问题

目前,虽然各地的监测机构都根据要求设立了质量管理室,并聘用了专业人员来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部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只是流于形式,监管人员并没有看到实验人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就无法确保实验操作过程的有效性,进而导致实验室内质控人员的工作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另外,由于这部分人员往往需要和其他分析人员共同完成一项实验分析工作,这就使他们既做了实验人,又做了裁判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质量控制实验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1. 质量控制中的采样和制样

  1. 采样数量和布点方法

一般来说,样品采集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采样、样品的正式采集以及样品的补充采集,采样布点主要是常见的三种随机方式。比如,在监测面积较小单元的土壤环境质量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进行采样,并严格按照政府部门所颁发的相关文件中的具体要求进行采样布点。

  1. 采集样品的质量控制分析

在采集样品之前,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严格地勘察,确保采样点设置的合理性和代表性,同时也要严格考虑采样时段的合理性和,另外,相关人员在采样时应该严格按照采样数量等的具体要求进行,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记录,禁止造成污染,同时要保管好所采集的样品。

  1. 运输和储存样品的质量控制分析

样品制备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在控制样品制备过程的质量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使用干净的工具来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分装,这样可以避免造成样品的二次污染。另外,相关人员需要核实样品的具体数量,并做好样品交接工作,避免在交接过程中出现损坏等现象进而确保土壤样品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1. 质量控制的分析

  1. 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在实验室内进行质量监测工作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控制实验的精密度,也就是要求相关实验人员使用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的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监测实验和分析。一般来说,实验精密度的控制需要每批样品和每个项目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20%的平行样品。其次。实验室内的相关人员需要控制样品实验的准确度,使用标准物质或者质控样品,所质控样测定的数值必须落在相应的范围内,否则本品样品实验所得结果无效,需要相关人员重新进行分析和测定。

  1. 土壤标准样品控制

通常情况下,在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的过程中,相关实验人员往往会直接使用土壤作为标准样品,或者模拟土壤样品制得的相应的固体物质,总而来说,土壤标准样品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而且应该具有可长期保存性。在使用土壤标准样品时,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标准样品,使其结构、成分、含量等与待测样品接近或者一致。如果所选择的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的基本组成不同,或者两者之间的化学性质存在着较大差异,就会产生一定的系统误差,进而影响实验监测所得数据的准确性。

  1. 土壤监测数据误差源分析

一般来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误差主要来自三个环节,分别是采样、制样和分析样品,首先,采样环节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土壤组成的不同而所造成,而且该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见效。其次,制样误差也是比较常见的,该误差主要是来自风干、研磨和储存等过程中的误差。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待测样品的挥发损失以及储存样品容器的吸收等都会造成制样误差,进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另外,实验分析误差主要是体现在对样品的再处理和测定方面,比如样称量时的误差,测定时所使用的仪器误差以及品消解过程中的损失等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几年来,如何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并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是目前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强化土壤环境监测职能,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范围和效率,同时也要形成严格的监测控制管理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可以使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进而为有效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田庆.浅析土壤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J].南方农业,2020,14(08):163-164.

[2]刘英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4(06):196-197.

[3]马建宏.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4]程晓东.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