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肠道寄生虫疾病的控制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健康教育对肠道寄生虫疾病的控制效果研究

梁明勇

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横州市 530300

【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对肠道寄生虫疾病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某社区2019年固有居民数作为本次实验的主要样本容量以及实验对象,对这些居民进行肠道寄生虫的健康教育,并将健康教育后居民对于肠道寄生虫病的知晓率、感染率以及就医率与2018年的数据记录进行一个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最终我们发现居民健康教育后对于该病认知度有了很大提升,其中有将近20%的人对该病的认知率已经处于及格和以上水平,甚至有的居民队医该病的了解的非常透彻;而且居民在健康教育后该病的感染率得到很好的控制,最主要的感染类型蛔虫病已经很少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居民有了感染的症状会主动就医,寻求感染类型,对症下药的人数也大幅提升,健康教育前后各项数据分析结果均有P<0.05,说明该方法有效。结论: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对于肠道寄生虫病的预防的治疗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肠道寄生虫病;预防治疗;控制

肠道寄生虫病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体内部器官以及内组织有着很大的威胁,但是由于该病发病初期对患者影响不大,而且病程相对很长,很多人直接就忽视,直至病症的后期才因为无法忍受而去医院就医,此时治疗难度相对感染前期而言加大,患者健康被严重威胁,但其实该病完全是可以提前预防控制的,本次实验就是针对如何提前预防控制该病[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实验主要的实验对象是2019年某社区固有的居民人数,这些居民不仅2019年在本社区居住,而且2018年往前的3年内也在本社区居住,经过详细的摸查统计,最终符合条件的共有800人,然后将其中患有重大疾病,有认知障碍的人群排除,最终参与本次实验的有300人。

1.2方法

首先对这些居民进行一个问卷调查,统计居民如果感染了肠道寄生虫是否愿意进行就医,以及现阶段对于肠道寄生虫的认知情况,然后再社区医院进行数据调研,统计2018年以前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类型以及患者数。将收集到的这些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数据。

当前期调研结束后,我们进行本次实验的主要任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实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要分为多次,多阶段进行。(1)制定宣传手册。实验负责人带领试验人员将一切关于肠道寄生虫病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将其中有效信息留下,无效信息去除,并将有效信息以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好是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比较方便各个年龄段的居民进行学习。将制作好的手册分发给每一位居民,人手一本,可多不可少[2]。(2)健康讲座。实验负责人主动联系邀请专家进行相关的知识讲座,最好是多邀请一些专家,这样可以反复将这些知识进行巩固学习,记忆更加深刻,主要的讲座内容以:肠道寄生虫病的概念、预防、种类、治疗等为主,对于居民的疑问,专家也该当场答疑解惑。(3)宣传小组。组建一支宣传小组,主要负责定期对居民进行肠道寄生虫病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居民的相关意识可以稳定成型,深入人心。(4)海报宣传。制作说服性强,吸引性强,重点突出的彩色宣传海报,让居民时刻都能看到关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一切知识。(5)卫生小组。组建一支卫生检查小组,主要的任务是对居民生活的环境进行卫生检查,做好日常的消毒,并且及时纠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确保每位居民生活健康,将肠道寄生虫病扼杀在萌芽阶段。实验小组成员有限,所以卫生小组和宣传小组可以是同一批人,组内的成员不仅有实验组员,还应该包含社区物业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

1.3指标

本次实验主要是为了通过健康教育的模式对肠道寄生虫病进行控制,疾病的控制针对范围比较广,因此主要的信息收集是来源于问卷调查的回收结果统计,本次的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三点:一是居民健康教育前后对于该病的认知率以及健康教育后对于该病的认知率,二是居民健康教育前后感染该类病的概率,三是居民健康教育前后是否愿意主动就医的概率。

1.4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使用的软件是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是主要是通过研究P值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有意义,反之相反,检验的方法是卡方检验。

2结果

2.1经过研究统计,我们发现通过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居民对于肠道寄生虫病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对于该疾病的预防以及后期的治疗工作顺利进行都有着很好的铺垫,同时也通过提高居民的认知度,从而降低了该疾病的发病率,具体的统计结果见下表一:

表一 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于肠道寄生虫病认知率的比较(人[%])


健康教育前(300人)

健康教育后(300人)

P

30分以下

85(28.3%)

16(5.33%)

<0.05

30-59分

157(52.3%)

56(18.67%)

60-90分

43(14.33%)

130(43.33%)

90分以上

15(5.0%)

98(32.7%)

及格率

58(19.3%)

228(76.0%)

2.2通过对剧名进行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前后居民感染肠道寄生虫病的概率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健康教育后,感染的人数明显下降,大家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寄生虫有很高的防范意识,下表二主要记录了一些常见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

表二 健康教育前后居民感染肠道寄生虫病的概率比较(人[%])


健康教育前(300人)

健康教育后(300人)

P

蛔虫

62(20.67%)

8(2.67%)

<0.05

钩虫

10(3.33%)

7(2.33%)

鞭虫

17(5.67%)

5(1.67%)

蛲虫

8(2.67%)

4(1.33%)

其他

7(2.33%)

5(1.67%)

总感染率

104(34.67%)

29(9.67%)

2.3经过健康教育,居民有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症状就会主动就医,而不再是向健康教育之前等到发病的非常显著时才去医院就医,健康教育前后居民主动就医人数的统计结果见下表三:

表三 健康教育前后居民主动就医人数比较(人[%])


健康教育前(300人)

健康教育后(300人)

P

主动就医

55(18.33%)

236(78.67%)

<0.05

非主动(或不)就医

245(81.67%)

64(21.33%)

3结论

在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之前,居民对于肠道寄生虫疾病的认知不足,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些肠道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而且不清楚这些寄生虫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如何进行预防。有的患者感染了肠道寄生虫病,但是在感染的初期并不会及时的就医,而是寻求一些偏方进行治疗,导致寄生虫在人体内繁衍生息,对人体产生更大的危害。经过上述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在健康教育之前,居民主要的肠道寄生虫病类型是蛔虫、钩虫、鞭虫、蛲虫这四种[3],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感染类型,总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在34.67%,其中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是蛔虫和鞭虫,这两种感染率就超过了总感染率的一半,经过健康教育之后,依旧是这些寄生虫的感染率最高,不过总的感染率下降至9.67%,其中感染率下降最为明显的是蛔虫,由原来的20.67%降至如今的2.67%,其他的寄生虫类感染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不过没有蛔虫的降幅显著。健康教育之前只有一小部分居民会自己主动去医院就医,这些人有的是经受过医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的则是因为周围有从事医疗事业的人员,还有的则是自生比较敏感的人群,极大一部分的居民都是不会主动去医院就诊,一般是自己用偏方治疗,或者独自忍受,直至身体机能给出一定的自救,或者直接采取“习惯成自然”的态度,但是经过健康教育后,极大多数居民都会积极主动的就医,只有极少人依旧固持己见,不愿就医,这部分人相对年龄比较大,短期内不易转变思维模式[4]

综上所诉,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对于肠道寄生虫病的预防的治疗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琳, 牛俊坤, 吴静,等. 专业团队多途径健康教育模式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 中华消化杂志, 2021, 041(002):112-117.

[2] 李瑶, 黄金莉, 黄娟,等. 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互作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 030(001): 10-15.

[3] 钟池, 李鑫, 舒展, 等. 两种驱虫方式对阿勒泰羊繁殖母羊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效果及驱虫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 畜牧与兽医, 2020, 052(012): 95-102.

[4] 张宇, 陆定, 蒲晨, 等. 倾向得分匹配法在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态度和行为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038(004):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