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

肖贻滨 段芳

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 343009


摘要:高校其实就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基地,特别是对于机械类来说,其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因此,在实际的地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这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的高校发展模式之下,加强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不断地促进校企合作,是目前需要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内涵入手,针对该模式理论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考,并针对新时代下促进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


目前,经济全球化成为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普及,全球的大中小企业的命脉都联系在一起,经济危机随之都有爆发的可能,从而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企业是最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地方,而高校正是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地方,特别是针对机械类这种技术要求比较强的企业更是需要不断地输入高等人才,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断地促进校企合作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1校企合作

1.1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一般的校企合作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学生现在学校学习大概两年的基础专业知识,然后等到大三的时候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会来学校给学生上实践课程,之后大四学生去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是目前学校和企业分享人才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模式,在实践中也是被证明了的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方法。

1.2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合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个目标是为企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另一个目标是为学校实践类人才的培养助力。首先,校企合作不仅仅企业可以运用自身已有的实践资源为学校已经成型的理论性人才提供实践的平台,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另外就是在学校方面,校企合作为学校解决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困境,为学校进一步地培养实践类和实用性的人才奠定了基础。因此,校企合作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双方的目标,良好的合作达成了双赢的目的。

2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1课程体系的柔性化更强

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之下,学校的教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单单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工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金工实习方面。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课程体系的柔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像以前那么死板,对于学生来说进行选择的余地更多了,学生不仅仅可以选择去企业实习,而且还可以选择去做校企的联系人等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着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动力去学习更多的东西。目前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比较追求个性。因此校企合作的一种柔性化模式也给恰好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学生培养模式。

2.2教学队伍更加开放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对于高校学生的教学一般都是学校的正式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外来人员是不允许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但是,进行校企合作之后,对于学生的相关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可以请来合作公司的比较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教授,这样的话学生们有了新的老师学习起来会更有新鲜感,而且学校的教师队伍更加壮大和开放,也有利于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学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企业效益的增加贡献力量。

2.3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校一般是进行理论教学的主要阵地,主要是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企业是实践的主要阵地,一般是开展相关的实践工作。进行校企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且以学生作为中间的媒介,连接学校和企业,从而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更好的交流。而且,在企业的资助之下学校也可以有序地建立众多机械实践培养基地,为学生建立更近的学习和实践平台,从而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位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2.4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立体化

一般情况下,在学校和企业开展相关的合作之前,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机械设计之类的比赛,这些比赛在设计完之后并获得了相应的成绩之后,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都停留在理论课程的阶段了。但是在开展了校企合作之后,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们进行的良好的专业机械设计可以在企业的帮助之下付诸实施,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去进行更多的设计,而且还可以将学生抽象的思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直观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地增强。

3目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出现的问题

3.1校企合作片面,不成体系

就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际来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基本上都是在学生需要实习的时候学校简单地与企业建立联系,然后让学生去企业开展实习这样一个简短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之外学校与企业之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联系的。这样的模式是不成体系的,而且学校和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一种一劳永逸的实践模式。比如说有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停留在使二者共同获利的基础之上,其并没有把培养学生放在比较核心的位置,这些合作也是片面的。

3.2校企合作企业缺乏耐心

众所周知,企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效益,其实企业跟学校合作也是这样的。从现实的效果来看,进行一个机械类人才培养的周期是很长的,一般情况下都在四年以上。在培养机械类人才前期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企业是需要投入一定成本的。但是有的企业由于急于求成,认为这个人才培养的过程过于缓慢,就会对于学校之间的合作失去信心,从而减少与学校的合作力度,使最终的合作难以达成应有的目的。

3.3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岗位不了解,与企业缺乏实际的沟通

对于高校来说,机械类学生的培养最终还是要使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计划制定的时候,学校就应该提前了解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候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都是学校学工老师进行联系的,实际的教学的老师实际上对学生的实际岗位并不了解,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与学生在实践中所运用的知识不匹配,这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4促进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措施

4.1提高校内金工实习以及对于实践课程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地方高校机械类学生开展实习工作都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金工实习,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很低,也很容易通过。但是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学校应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进行校内金工实习的时间以及金工实习的种类,使学生在金工实习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实践类的知识。而且,在最终的结课过程中学校也应该给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或者说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一个零件,或者说让学生们针对本次金工实习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悟等等,总之要提升最终的课程要求,从而使学生们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4.2增加相关的机械学科学科竞赛

竞赛是最能够锻炼人的一种模式,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多举行一些机械设计之类的比赛,与此同时也可以给学生们多指导一些省部级、国家级的比赛,这些比赛相对来说含金量都比较高,而且在比赛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多地被众多相关的企业家所熟知,这样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4.3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严格把关,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每一位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也是给自己的大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教师在对机械类人才进行毕业设计指导的时候要通过让学生定期汇报进度,开小组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除此之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的头脑风暴,使其在实际的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点,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从而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展现出来一个富有创新性且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给自己的大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5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对于高等机械类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学校终究都是偏重于培养理论性人才的地方,对于机械类的人才想要更好地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以不断地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格物致知最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用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是目前高校培养实践类人才和企业不断地引进人才的一种十分流行的模式,相信其也会更好地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从而不断地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服务,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齐立涛,胡金平.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

[2]李忠刚,孙江宏,左云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5.

[3]王瑞金,赵东福,高玉根,等.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C].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2016.

[4]邢预恩,张根保.机械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6.


作者简介:肖贻滨,1975、06,男,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实验师,硕士,工商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