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的早期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2
/ 2

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的早期疗效

张秀庆

沂水县人民医院关节外科 山东临沂 276400

要:目的:探究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治疗中采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研究样本为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6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分析研究具体治疗效果。结果:64例患者术后股骨平台后倾角、股胫角、下肢机械轴经由胫骨平台相对位置、HSS评分、Lysholm评分优于术前(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治疗中采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关键词:关节镜;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前交叉韧带损伤;下肢力线不良


相关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治疗中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可降低移植物应力负荷,有助于恢复膝关节内翻及畸形[1]。本研究评估分析我院患者各项基础性临床资料,分析并系统性研究评估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研究样本为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6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患者,全部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膝关节内翻5-15°,胫骨内翻导致膝关节畸形,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总结分析64例患者基础性临床资料,男40例,女24例,年龄跨度值33-54岁,平均(42.59±3.06)岁,左膝损伤38例,右膝损伤26例。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术前拍摄双下肢X线片,确定截骨角度与厚度。麻醉方案为全麻,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仰卧,患侧大腿近端区域行气囊止血。消毒铺巾并实施关节镜入路探查,评估前交叉韧带连续性及张力,观察外侧间室软骨情况,并实施规范化清理。完成上述操作后,选取胫骨近端内侧区域设置切口,形状为倒L形,切口范围为鹅足止点至斜后侧胫骨平台后内侧角,切口长度约为6-8cm。切开皮肤组织并分离筋膜,常规前方游离皮瓣,充分暴露胫骨结节髌腱止点及髌腱。将鹅足掀起,妥善切开至骨膜区域,并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止点位置。利用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下胫骨后缘,使其充分暴露。置入骨撬,以避免操作损伤后方神经组织。选取距离关节面约50mm的胫骨近端区域内侧骨面钻入克氏针,使其与胫腓骨尖保持水平,与胫骨外侧缘距离约为10mm。确认克氏针位置准确后,选择胫骨后缘皮质区域注入克氏针,两枚克氏针间保持平行状态。对2枚克氏针形成的骨平面实施截骨,操作中透视观察,确保截骨深度至胫骨外侧合页区域。截骨间隙置入撑开器,对骨间隙实施不对称撑开,由内侧至外侧撑开胫骨结节止点上方区域,以调整胫骨平台后侧倾角。完成截骨操作后调整下肢力线经由胫骨平台62.5%位置,并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常规抗感染,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完成康复训练。

1.3评价标准

对比术前及术后股骨平台后倾角、股胫角、下肢机械轴经由胫骨平台相对位置、HSS评分、Lysholm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为(6066b2fe5df2c_html_a4bcf8561cd69765.gif ±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1. 结果

64例患者术后股骨平台后倾角、股胫角、下肢机械轴经由胫骨平台相对位置、HSS评分、Lysholm评分优于术前(P<0.05)。

表1 对比术前及术后各项指标(6066b2fe5df2c_html_a4bcf8561cd69765.gif ±s)

组别

股骨平台后倾角(°)

股胫角(°)

下肢机械轴经由胫骨平台相对位置(%)

HSS评分

Lysholm评分

术前(n=64)

14.22±1.26

172.33±3.35

28.44±2.21

57.28±6.38

51.11±2.63

术后(n=64)

9.38±0.75

179.92±1.03

57.48±1.09

87.49±4.95

89.36±3.12

t值

26.406

17.324

94.278

29.929

74.98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 讨论

    前交叉韧带主要作用为限制胫骨前位移动,如产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可导致膝关节稳定性降低,并可诱发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继发性损伤,进而导致膝骨关节炎。临床治疗单纯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可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如患者合并胫骨平台后倾角过大或膝关节内翻畸形,则可导致膝关节稳定性降低,单纯行重建治疗可导致移植物在应力作用下产生松弛,进而影响治疗效果[2]

    与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模式相比,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可同时纠正膝关节内翻畸形与交叉韧带损伤,且术中采用前内侧切口治疗模式,可显著降低腘绳肌肌腱移植难度。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模式以膝关节生物力学特点为基础,通过胫骨张开楔形截骨治疗模式可显著调整胫骨后倾角,进而提高膝关节运动功能,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并可降低膝骨关节炎发病率[3]。同时,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可降低患者内侧间室压力,有效环节膝关节疼痛,并能够降低后倾角,提高重建后膝关节矢状位稳定度,预防胫骨前移。总结并分析本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资料,术后患者股骨平台后倾角、股胫角、下肢机械轴经由胫骨平台相对位置、HSS评分、Lysholm评分优于术前,可认为该术式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分析可知,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治疗中采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治邦,陈晓华,张庆文, 等.单平面和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J].医药前沿,2020,10(15):56-57.

    [2]胡晓晖,赏后来,郝跃东.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2):170-172.

    [3]魏伟,沈计荣.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32(11):1406-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