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影响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影响的研究

1. 敖凤林 2. 陈顺琼 通讯作者

1.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云南曲靖 6550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20医院呼吸内科 云南昆明 650000

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144例,以奇偶顺序为依据均衡分为两组,每组72例,将急诊护理常规方法给予对照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心理干预,分析组间干预的效果。结果:经干预后,组间SAS、SDS评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给予急诊患者,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心理护理;心理情绪;满意度

急诊患者的特点在于病情危急、起病突然等,极易出现各类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等,不利于实施急诊各项操作和临床相关治疗。对于急诊患者心理此类情绪的出现,应针对性干预其心理,对其情绪改善十分有利,也可使满意度提高,对顺利开展治疗十分有利。本文将心理护理给予急诊患者,对其干预效果展开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选取144例,以奇偶顺序为依据均衡分为两组,每组72例,其中对照组男37例,女35例,年龄22~58岁,平均(45.8±11.2);观察组男38例,女34例,年龄22~57岁,平均(46.6±10.3)岁。组间一般数据对比(P>0.05)。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了本次研究。144例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同意书。

1.2方法

将急诊护理常规方法给予对照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心理护理,护理操作执行时需以患者心理不同特征为依据,针对性疏导其心理,主要包括(1)分清主次。以病情轻重缓急为依据,对于最危重、最紧急,尤其是心理绝望的患者首先给予处理。(2)热情接待。经支持、疏导、暗示等方式鼓励患者倾诉内心不畅,使其各项不良情绪得以缓解,如紧张、恐惧、焦虑等,赢得其信任,给予其鼓励,使其信心得以树立,勇于面对疾病。(3)身心同治。在急诊救护中极易忽略干预患者心理,仅重视抢救生命,其实二者可同步开展。操作期间,医护人员应有条不紊,动作稳重,给患者带来踏实可靠的感觉,提升安全感,对稳定患者情绪十分有利,便于开展急救。(4)消除负面的情绪。护理患者时,护理人员应体贴细心,帮患者创建心理必要的准备,将急诊室相关环境介绍给患者,向其介绍操作期间应用的有关器械,了解抢救操作过程的紧迫性、必要性,负面情绪尽快缓解,治疗开展时可积极配合。(5)给予社会支持。与家属保持及时的联系,同时给予其心理指导、安慰,让其掌握病情的程度,各项检查开展的用途和目的等,使其情绪保持镇静,便于家属提供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

1.3评价标准

(1)以SAS(焦虑自评表)、SDS(抑郁自评表)评分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不良情绪越严重,分值则越高[1]

(2)评估两组满意度时以我院自制量表,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项。

1.4统计学处理

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相关数据用%、(x±s)表示,检验方法为t、X2,参考标准以P<0.05为准。

2结果

2.1SASSDS评分

经干预后,组间SAS、SDS评分对比(P<0.05),见表1。

表1 SAS、SDS评分分析(x±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72

54.00±8.96

41.85±7.96

50.67±9.03

40.24±7.66

对照组

72

53.97±8.12

52.98±5.90

51.98±8.70

47.87±7.60

t


0.172

4.019

0.791

4.076

P


>0.05

<0.05

>0.05

<0.05

2.2满意度

组间满意度对比(P<0.05),见表2.

表2 满意度分析(例,%)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72

25(34.7)

19(26.4)

13(18.1)

15(20.8)

79.2

观察组

72

35(48.6)

21(29.2)

13(18.1)

3(4.2)

95.8

X2






5.107

P






<0.05

3讨论

因自身疾病高危险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安全,急诊患者入院时,大部分患者心理应激极易出现过度反应,表现出抑郁、焦虑等情绪。而急诊护理常规手段难以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的状态,治疗开展时因患者不配合的行为等影响治疗的效果[2]。在护理常规手段基础上开展心理干预,以每位患者性格特点为依据展开针对性干预,可获取显著疗效。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以掌握的基本资料为依据,向患者开展心理干预。首先应掌握患者第一需求,如健康需求、生存需求、精神方面、功能需要等。因患者间有个体差异存在,因而其第一需求也存在差异,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其第一需求,便于心理干预的开展。其次,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患者,如家属情绪、抢救室环境、工作人员态度等。抢救期间应确保有序、安静,确保忙而不乱。未明确诊断时,不可在患者面前谈论其病情,干预心理时也不可能涉及有关内容。与家属交代病情时不可在患者面前,防止家属情绪、态度给患者带来影响[3]

本次结果显示,经干预后,组间SAS、SDS评分对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且满意度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表明针对急诊患者开展心理干预,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给予急诊患者,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可显著改善其内心不良情绪,提升依从性,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费美英,连金锦,袁黎君, 等.基于赖宁格跨文化理论护理联合中医护理干预在急诊抢救护理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20,22(9):1362-1364.

[2]张燕群,赵新娟,黄涛, 等.思维导图联合现场演练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创伤急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9):1121-1124.

[3]周敏.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7):3886-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