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四元 田洋

武汉仲联诚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在我国,生态资源中土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同时土壤资源也是人类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当前加强土壤环境的质量监测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国农、林、牧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

(一)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监测方案不合理

1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监测指标缺少针对性,例如在我国的贵阳区域,土壤监测机构主要对该省市具有明显污染特征的区域土壤进行指标化的测试,但是对土壤中其他的重金属污染物在没有进行跟踪监测,这就无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反应。

2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缺少完善的评价标准,这主要源于我国在对土壤环境进行质量监测的过程中,评价标准的标准值存在地区间之间的差异,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因此在土壤监测中进行标准值设定时,监测人员没有考虑到地区间的背景,那么就会导致土壤监测出的数值不准确,不能真实反映当地的土壤污染情况。

(二)土壤环境监测中监测能力水平滞后

当前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监测能力水平较为滞后,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能独立完成国家制定的土壤环境监测方案中的所有监测项目只有17家监测机构,并且我国大多数的二级监测机构都无法独立完成土壤质量分析中的无机项目分析测试工作,因此在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多数监测机构往往需要将土壤监测项目委托给其他省市的监测机构完成。

(三)土壤环境监测中评价指标不成体系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评价指标不成体系,这主要源于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主要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开展工作,但是该标准中并没有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要求进行具体性的评价。因此,我国监测工作人员在实际监测中还会依据《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澳大利亚保护土壤及地下水调研值》等相关的标准评价进行土壤环境监测参考,而这些杂乱的标准评价便会使土壤监测中的标准设置过多,进而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体系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二、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具体发展策略

(一)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制定科学的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需要进行科学化的监测布点工作,在调查测量区域的主要污染源类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情况时,需要摒弃传统测量过程中使用的网格布点法,而通过使用以污染源为中心的放射状布点法,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测量出被测土地中的固废堆积污染和大气污染。此外,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如果遇到低洼区域或者是主导风向区域,监测人员还需要在特定的区域中布置监测采样点;在灌溉水污染型土壤区域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需要根据水流的方向布置带状监测点,监测点的数量需要根据水流大小和纳污口的具体密度进行排列。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指标的确定中,监测人员需要根据各地环境的污染状况,继而选择土壤中累计污染源较多、对环境污染较大、出现频率较高、毒性强度过大、影响范围较广的污染物作为被监测对象。此外监测人员还需要删除在监测中由于长期未检出的项目或者是在标准值以下的监测项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地强化土壤监测中污染物的具体形态,进而通过监测数据真实反映被监测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提高监测报告的可用性

1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需要加强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监测人员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在获取大气数据的基础上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而不能只单一地对照评价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判断。因此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中,监测人员要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综合性的了解,进而分析土壤数据中各个污染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再对比被监测区域土壤周边的土壤背景值,分析土壤中污染物是否超标,以及被监测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历史遗留问题。在对土壤环境进行质量分析的过程中,监测人员需要对被监测区域土壤的现状、土壤的未来质量发展趋势、土壤的污染物排列规律等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综合性的分析判断便可以对土壤整体质量水平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2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需要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现阶段我国监测人员在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中主要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农业用地进行保护,但是该规范中的要求并不适用于对我国其他土地进行监测。所以结合我国土地污染的现状以及国外土壤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当前在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农业用地进行监测方案设计,同时还需要对饮用水源地、城镇居民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用地进行监测方案设计。在监测方案设计的过程中,监测人员需要充分地调查被监测区域土壤的自然背景值,然后再根据土壤风险评估制定的指导值和土壤受到污染危害的临界值,来进一步地分析被监测区域土壤中所含有的重金属及有效梯度的差异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判断对监测区域土壤的质量标准。

(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多渠道加强土壤监测能力建设

1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土壤质量监测单位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监测资金投入纳入财政的管理体制改革中,进而在监测过程中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部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拨款力度,同时各级政府还需要以生态环保作为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被污染区域的环境质量监测站建设。对于具有一定粮油基础和环境监测站的区域,当地政府还需要进行重点的资金支持,进而使被监测区域达到标准化的环境监测水平。

2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监测单位需要加强与其他省市的监测单位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各级环境监测站对土壤环境的综合监测能力,来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数据的准确性。在学习交流中各个监测站的实验室还可以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对比测试,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调控实验室对土壤样品的质量控制水平。

3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监测单位需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要确保从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人员都是持证上岗,实验室取得了土壤分析项目的计量认证资格证。此外监测单位还需要定期地举办有关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技术的培训,在培训中需要对监测人员的监测能力和污染物的识别能力进行培养,加强监测人员对土壤样品的布点、采集、制备、处理和测量等工作,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和保证土壤监测数据符合国家的相应标准。

结束语

综上述,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全国范围内人均平地耕地面积少、林地密且具有较多的喀斯特地貌,因此,我国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壤资源较为匮乏,并且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壤资源质量总体程度不高。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2014年~2019年由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这些工业化的活动便给我国部分土壤资源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压力和破坏,在由我国环保部门组织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共在我国设置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743个,覆盖我国27个省市,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水平较低,使得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问题频繁发生,这影响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邓正东.  环境与发展. 2019(04)

[2]分析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张艳.  科技风. 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