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精准定位技术在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价值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2

术前精 准 定位技术 在 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价值比较

高清军 宋延明 郭祥毅 李一 冯双 张国庆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和平南大街 198 号鸡矿医院心胸血管外科 ( 外科楼 11 楼)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孤立性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中应用不同定位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35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按照术前定位方式的差异性,将其中17例患者命名为甲组(实施hook-wire定位),另外18例患者命名为乙组(实施弹簧圈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时间、定位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乙组的定位时间短于甲组,乙组的定位成功率高于甲组,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CT作为引导的hook-wire定位技术和弹簧圈定位技术对孤立性肺小结节微创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术中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病灶,而且大大减少手术创伤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弹簧圈定位技术应用价值更高,能够缩短定位时间,提高定位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术前定位;孤立性肺小结节;微创治疗

现阶段,影像技术发展迅速,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以及薄层CT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被发现,文献报道约一半以上肺小结节是恶性肿瘤,而这部分小结节急需获得病理证据。这不仅加大了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科医生诊断的难度,同时也给患者是否接受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扰。另外,随着胸腔镜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医生致力于运用早期微创手术治疗无法确诊的病例。那么决定手术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快速、准确地找到病灶。在没有术前定位措施的情况下,有的病例因无法找到病灶而被迫中转开胸;更有甚者,即便通过开胸手术,也无法找到病灶。因为小结节大多都是混合结节、磨玻璃样结节,特别是离胸膜0.5厘米的患者,手术中触诊既费时间又有遗漏的可能性,所以会导致较大的手术范围[1]。为此,本文将在医院收治的35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微创治疗中实施hook-wire定位和弹簧圈定位方法,探讨其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医院两年内收治的35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从术前定位方式的差异性出发,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甲组(n=17)和乙组(n=18)。年龄分布情况:甲组42-71岁(51.10±2.12),乙组41-70岁(50.20±1.32);性别分布情况:甲组男女比例为10:7,乙组男女比例为11:7。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进行对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先用CT扫描患者的基本情况,如病灶位置和大小、结节周围的气管和血管、病灶距脏层胸膜的距离等,对其有一定的明确度,再对进针的深度、角度、路径等进行确定,然后再开始定位。

2)实施常规铺巾消毒,采用2%利多卡因麻醉患者局部。乙组患者实施弹簧圈定位如下:使用20G 穿刺针穿刺皮肺,再按照CT确定的角度和深度在结节旁5毫米附近放置针尖,然后再用CT扫描对位置进行确定,并将针芯取出,同时释放3-5毫米的弹簧圈作结节处的标记物,慢慢将穿刺针退出,用在脏层近处退出余下的弹簧圈标记肺表面。完成标记后再用CT扫描对弹簧圈的位置进行确认,并注意观察是否存在并发症,如气胸、出血等。甲组实施hook-wire定位如下:与乙组相同,用CT扫描,并对皮肺进行穿刺,在其放置套管针,且在病灶周附近5毫米处放置针尖,将钩子进行释放以及套管针拔出。实施二次CT扫描,剪短皮肤处的hook-wire 针,并用敷料对其粘贴固定。

3)当天定位时,全身麻醉患者,实施双腔气管插管以及单肺通气。用胸腔镜对肺表面进行探查,甲组按照hook-wire 针找到结节位置,乙组根据弹簧圈找到结节位置,再从之前经CT扫描确定的深度以及切缘距结节两厘米以上的位置实施根肺楔形切除术,手术过程中快速冰冻标本。如果为浸润性癌,实施肺叶切除术;如果为良性疾病、原位腺癌等,手术结束。

1.3观察指标

对定位时间、定位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定位时间、定位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标准差(`x±s)和[n(%)]表示,用t和x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定位时间和定位成功率对比

经过术前定位和手术治疗,甲组和乙组的定位时间分别为(21.64±9.61)分钟和(17.24±4.04)分钟,乙组比甲组更短(P<0.05)。定位成功率分别为76.47%(13/17)和100%(18/18),乙组高于甲组(P<0.05)。

2.2 并发症情况对比

见表1,甲组高于乙组(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移位脱落

气胸

渗血

总发生率

甲组

17

3

3

2

8(47.05)

乙组

18

0

1

1

2(11.11)

x2

-

-

-

-

9.422

P

-

-

-

-

<0.05

3.讨论

近年来,临床高度重视肺结节疾病,检出肺小结节的人数也随之增加。肺小结节按照密度有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之分,其中亚实性结节小于八毫米,一半以上都为无钙化结节,临床价值显著。体检时大多都会发现亚实性结节,但无法观察其为良性还是恶性。目前,临床应用胸腔镜微创技术诊断和治疗亚实性结节。但因为亚实性结节病灶还不到1厘米,且距脏层胸膜的距离大于1厘米,所以手术中触诊难度较高,还会提高扩大手术切除范围的盲目性,引发术后并发症,因而,术前定位必不可少[2]

当前,临床上用弹簧圈、腔镜下超声、hook-wire等方法进行术前定位,而且通过有效结合,其达到的效果和准确性各有不同,但弹簧圈和hook-wire术前定位相较其它方法更好。以CT作为指导的hook-wire定位技术采取带钩金属丝穿刺于皮肺,放置于病灶附近,并在其附近用钩子进行固定,同时用钩子尾端固定皮肤,借助胸腔镜能够在肺表面观察到金属丝,从而有利于快速定位。但是,该定位技术可能会由于固定不好而发生牵拉移位。而以CT作为指导的弹簧圈定位技术中的弹簧圈属于金属材料,还附有人造纤维,在肺组织内的放置呈螺旋形,绒毛可对穿刺孔道进行阻塞,相较于hook-wire定位技术,移动的可能性不大。与此同时,还能帮助肺组织止血,能很快定位,且病理诊断下使用该技术不仅能增加找寻病灶的速度,还能够缩短术中冰冻时间,加快手术进程[3]。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的定位时间、定位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甲组(P<0.05),说明弹簧圈定位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以CT作为引导的hook-wire定位技术和弹簧圈定位技术对孤立性肺小结节微创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术中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病灶,而且大大减少手术创伤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弹簧圈定位技术应用价值更高,能够缩短定位时间,提高定位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朱小波.不同术前定位方法用于孤立性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价值比较[J].安徽医药,2020,38(10):23-24.

[2]陈新涛,万书友,刘丛,等.不同定位方案在行胸腔镜手术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2020,028(003):89-90.

[3]陆熠,丁一,王明松,等.两种定位方法在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4): 59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