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血压临床诊疗及用药标准化方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2
/ 2

浅谈高血压临床诊疗及用药标准化方案

逄锦燕

青岛市黄岛区六旺中心卫生院 山东青岛 2664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高血压诊疗及用药标准化方案,在临床用于患者的依从性及效果影响。方法:通过采样的方式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82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排列分为对比观察两组,人均为41例,其中对比组采用常规化用药,观察组采用标准化诊疗方案,比较出院后患者预后及用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术后及出院随访汇总,P<0.05通过对比对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社会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标准化用药用于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血压;标准化;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疾病,同时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们称之为“无

声杀手”。据调查,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高血压健康干预策略一级预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35岁病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加强人群筛查等

三级预防:确诊病人加强遵医行为指导定期检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物+非药物治疗。

据《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标准在连续多次重复测量后,诊室血压≥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还强调了只有一次诊室血压高不能诊断高血压,通常需要1-4周内进行2-3次测量血压。对于家庭自测血压以≥135/85mmHg为高血压标准,如果测量动态血压,则以24小时血压平均值≥130/80mmHg为高血压;白天(或清醒状态)的平均值≥135/85mmHg,亦或是夜晚(或睡眠状态)的平均值≥120/70mmHg为高血压。指南指出:尽可能在3个月内达到降压目标,但不同年龄段,降压的目标值有所差异:基本目标(最低标准),血压至少下降20/10mmHg,最好是<140>。最佳标准,总的来说<65岁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同时不宜低于120/70mmHg,新指南中

的下限要求提示我们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对于>65岁的患者,血压根据情况,平均水平控制在< 140/90 mmHg,但应根据身体虚弱情况、独立生活能力和可耐受情况,考虑设定个体化血压目标。

1、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通过采样的方式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82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排列分为对比观察两组,人均为41例,其中对比组采用常规化用药,观察组采用标准化诊疗方案,比较出院后患者预后及用药依从性。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41-60岁,平均年龄为53岁。对比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40-64岁,平均年龄为57岁。可行比较。

    1. 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化用药方式,观察组给与标准化用药指导。用药指导平时应少吃过咸的食物;应用该类药物后部分患者易出现血钾低,可同时服用氯化钾片,平时注意吃一些含钾量较高的食物,例如橙汁、香蕉等按照医生医嘱服用小剂量利尿剂,一般不会明显影响血脂、血糖;痛风患者使用后可能加重病情,不宜使用。利尿剂:代表药物:氢氯噻嗪适用于排尿异常并伴有水肿表现。b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适用于容易紧张、焦虑、

心率过快的患者。高血压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快速心律失常、青光眼的患者。用药指导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心跳太慢,乏力,遇到这种情况应咨询医生,调整用药。平时心跳很慢或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不宜使用。有哮喘、外周血管病等的病人不

宜使用服用该类药物的剂量比较大时,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病情反弹。钙通道阻滞剂CCB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钙拮抗剂降低收缩压效果明显,因此非常适用于单纯收缩压增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钙拮抗剂在降压中不影响血糖、血脂,高血

压合并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副作用小。

2、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用药效果比较『n(%)』


组别

n

观察组

41

28(0.53)

5(0.33)

6(0.07)

2(0.07)

对比组

41

10(0.35)

8(0.30)

10(0.14)

13(0.21)


  1. 讨论

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应制定标准化用药方案,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指导,使患者了解高血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血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效率95.63%,明显高于对比组81.42%;治疗依从性83.47%,明显高于对比组73.41%。综上所述高血压标准化用药用于临床效果显著。

4、参考文献

【1】《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2020,185

【2】姜丽娜,李海霞 高血压服药依从性对照研究【J】2011,25

【3】李建英 中西医结合血管杂志 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