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效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中医儿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效果探究

李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重庆市 400014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中医儿科学本科实习生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60名中医儿科学本科实习生,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后进行实践考核,比较2组学生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医儿科基础知识得分为(92.60±2.84)分、临床技能得分为(92.17±2.32)分,高于对照组的(86.03±3.76)分、(82.77±5.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满意度调查问卷表中观察组教学方式、学习效率、学生积极性积分分别为(2.60±0.62)分及(2.73±0.52)分及(2.57±0.63)分,高于对照组的(1.13±0.63)分、(1.23±0.77)分及(1.17±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授课内容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践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翻转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以此来实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而是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指导,课堂则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答疑、讨论的场所。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中医儿科学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复杂、量大,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医学儿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决于学生的自学有效性,对此,为了提高翻转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如慕课就可以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慕课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学习方式,其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利用慕课可以为翻转课堂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进而提高翻转课堂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3月儿童医院本科中医儿科学实习生60名,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纳入标准:①均为本科班同班同学。②基础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沟通交流能力正常。④愿意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①非同班同学。②已接受过实践教学实习。③不能坚持全程参与实习者。④拒绝参与本研究。2组中医儿科学实习生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组教学方法

采用雨课堂进行教学,即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雨课堂完成课前、课中、课后3个教学环节。具体实施方法有:(1)创建课程及班级:在微信中关注并进入雨课堂公众号,打开课程选项,点击选择“我要开课”,建立课程儿科学并新增上课班级。(2)加入学生:正式上课前在雨课堂公众号找到班级二维码和班级邀请码,截图发送到班级学生群中,学生通过微信扫码即可加入班级,要求登录后实名制并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学号、姓名、班级等。(3)课前准备:每次课前教师提前将所要讲授的相关重点内容及课前预习题制作成PPT,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1天完成预习,并对预习内容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加以标记。教师可以通过后台查看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内容。(4)课中实施:教师在电脑端打开PPT,登录雨课堂并准备授课,学生通过扫码或者输入“课堂暗号”等方式签到并进入课堂,教师可通过手机端控制PPT放映,学生的手机也与PPT同步,使其手机和教师的手机都成为教学的工具。教师可根据课前学生预习反馈的情况,对学生预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弹幕”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加课堂互动,通过查看学生对课程中不理解的地方,了解其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机进行课堂测验并及时显示测验结果,根据题目错误率,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以便课堂上深入讲解。同时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5)课后总结:可以通过雨课堂把授课过程中知识点没有掌握的人数、答错题目的人数等数据发送到教师邮箱,便于教学计划的调整,更有利于在学期末的形成性评价中作为参考的客观指标。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了解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方便随时用手机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教师可以把下次课的教学预习内容以PPT的形式发布给学生,以便开展下次课堂教学。

2结果

2.12组学生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得分比较观察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2组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分比较观察组在教学方式、学习效率、学生积极性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授课内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根据现代化的临床需要,一名中医师也需要培养西医的临床思维,并进行中西医融合学习,这样才能符合现代化的临床中医师要求。中西医临床的结合点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中医的整体思维与西医的分析思维的逐步融合。中西医结合是在承认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区别和矛盾的基础上,通过互济互补,相互交叉渗透,从而达到和谐统一。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通过典型真实病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中西医结合运用到临床实际病例中的有效性,这样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的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建立需要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地由中医诊断治疗再加上西医诊断治疗组成的,而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带教应始终坚持对病例进行中西医结合讲解,避免西医和中医完全分开讲解,造成西医和中医相互分离,完全脱节。中西医相互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内容上如何去找寻出它们之间更多的共性和结合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这需要带教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从中医、西医学2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找寻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上中西医的结合点,言传身教,用真实有效的临床病例进行生动地讲解,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思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得分高于对照组,满意调查问卷中教学方式、学习效率、学生积极性积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实践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医儿科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雅娟.以三大重构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17(12):46-49.

[2]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4,19.

[3]刘婉婷,许治强,梁波,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教学方法在内科教学的意义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14-15.

[4]朱建平.新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J].中医药文化,2019,14(6):14-22.

[5]彭买姣,杨晶,夏新华,等.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关性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