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思政教学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谈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思政教学问题及对策

包绍华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2

摘要:“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说明和强调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工作,而应当是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所有课程及其教师共同的职责。本文就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思政教学问题及简明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思政教学;问题及对策


引言

2019年,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课程的重要作用和育人效果,尤其近年来,国家反复强化课程的育人作用。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迎来了新的时代。

1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思政教学问题

1.1忽略了德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时少,涵盖内容宽泛,知识面广。且近年来,该课程的学时相对地仍在缩减。在较少的学时范围内,将广泛的专业知识讲清楚、讲透彻对于老师而言已经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德育的培养很容易被忽视。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多在大三、大四学年学习,即使在大四,学生仍然缺少专业知识理论积累,而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又涉及到建筑、材料、桥梁、港口、交通等多个学科分支,以及安全管理、合同管理、建设法规等多层次知识体系。缺少专业理论的积累,学生在学习方面会较为吃力。而老师要想讲清楚、讲明白,势必要进行大量引申发挥,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思政元素的加入势必要占用一定的学时量。在有限学时内就容易顾此失彼,忽略思政教育。

1.2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两层皮”

对于土木专业课程而言,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实施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也是一样,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的课程加思政的组合。在讲授过程中,拿一部分时间讲授专业知识,再拿出一定时间讲授思政,或者在专业知识中强行加入思政。既没有实现二者的良好结合,也会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路中断,甚至觉得很反感。

这样强行思政最终只会呈现专业和思政的“两层皮”结果,并没有达到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2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思政教学优化对策

2.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专业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性,其他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相互协同。其实,相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

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点背后其实一般都会隐藏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能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深挖这些知识背后的正能量故事。以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一般的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显然,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的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深挖专业知识潜藏的故事,寻找正能量的思政题材,是专业教师做好思政课程建设的前提。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可挖掘的思政元素非常多。例如安全责任意识、拒腐防蚀意识、绿色环保意识等工程意识方面元素;敬业精神、合作态度、勇于创新、团队协作、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元素。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将这些元素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宪法法治意识等元素深度结合,加强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2.2紧扣时代脉搏,以“创新思维+课程思政”塑造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

首先,巩固和利用现有的优良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做法应当被继承,一些固有的模式应该被发扬。比如一些教师在进行土木工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港珠澳大桥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入赵州桥修建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做法就应该被大力提倡。

其次,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机遇期,以创新思维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制度已成为时代潮流。在土木工程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过程中,也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让广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价值观的洗礼,让广大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学”与“教”、“知识点”与“价值观”这两对不同范畴。

最后,以创新思维促进新工科建设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机融合。新工科建设不同于传统工科建设,其更强调创新性。同样,创新性也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方面。所以,必须以创新思维将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理念、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统一起来。在这里可以借鉴新工科建设中一些创新做法,比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就可以嫁接到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来。学校在进行土木工程实训课程时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施工现场的相关状况,使其对于实际工程有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3合理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案例

案例教学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好的案例能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达到授课内容科学、方法科学、不硬讲、不空讲的效果。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工程案例,达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以2020年年初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土木工程建设管理为例,从其选址、设计、建造、配套设施的安装,到最终正式投入使用仅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这不仅有大量新的建筑技术、建筑信息建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绿色装配建筑技术等先进工程技术的运用,更是整个工程的建设者们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情怀担当、精诚合作,靠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扛下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夜以继日,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为武汉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更多更强的医疗设施保障。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但能学到大量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更能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引发其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激发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为土木工程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为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融入了新的价值以及内涵。

当前我国的课程思政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学生所能够达到的积极影响也尚不明显。在这一前提下,作为学生的主要指导者——教师们就必须做好创新,加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引领、感染作用,籍此打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于贺,鲁丽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4):60-61.

[2]时金娜,郝贠洪,李元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实践研究: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20):99-101,104.

[3]邹颖.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居舍,2019(1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