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道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1

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道分析

桑德才让

果洛州藏医医疗集团总院藏医药传承室 8140099

摘要:民族医药是我国灿烂医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传承民族医药成为了当前医疗领域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西医发展速度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民族医学在传承过程中迎来了重要的挑战,如人才培养体系滞后、民族医学知识结构传统等。基于此,本文对民族医药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之道,以期可以为民族医药传承、医疗水平提高提供重要的助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民族医药人才。

关键词:民族医药;传承;存在问题;应对之道


民族医学体系是传统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千年实践后不断积累和流传下来的丰富经验,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为医疗体系的发展提供长期实践经验,还能促进传统医学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但是目前在民族医学传承过程中缺乏优质人才以及完整的医药资源,无法真正的从医学典籍中领悟民族医学的深刻内涵。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上各个单位必须要正确认识民族医学传承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民族医学不断传承。

一、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优秀人才传承民族医药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热衷于快节奏的生活,在医学领域方面见效更为直接的西医也成为了医学人才所热衷的学习领域[1]。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民族医药存在着后继无人的问题,第一是因为民族医药事业整体发展较为落后,第二是民族医药事业所包括的理论内容和操作内容学习难度较大,使得无新型人才涌入该领域。目前民族医药事业中医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虽然知识体系和临床经验较为丰富,但是却没有其他人向其学习,存在着专业知识丢失的几率。

(二)民族医药资料急需保护

负责传承民族医药的人属于民族医师,要想将民族医药事业传承下去必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民族医学发展时间较为悠久,一直以来均是利用书本记载有关的疑难杂症治疗方法,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一类原始文献和资料大量流失,导致现代人在传承和学习民族医药时没有可靠的资料能够依靠和学习。

二、民族医药传承存在问题应对之道

(一)完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民族医药是我国的传统科学类型之一,在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的科学知识,形成了具备民族特色的系统化医学体系[2]。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要将现有的医学科学体系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来强化民族医学传承人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创新现有的人才体系。首先,需要对民族医药学科体系中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增加其他学术流派中的科学内容,加强民族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内涵。其次,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实践教学的模式为人才讲解民族医药的具体应用方式。民族医药中的很多内容,如诊治手段、经验体会等无法以语言的方式完全表示清晰,必须要通过临床实践的方式才能够提升传承人才对民族医药知识和操作的掌握程度。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时需要将国家提出的政策要求、医疗体系人才需求作为基础原则,在传承民族医药的过程中为医疗体系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二)对民族医药文献资料进行整合

文献典籍是民族医药得以传承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手段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计算机存储和整合民族医药文献资料,能够为民族医药的传承提供专业的资料基础。有关人员可以将自己的长期治疗经验整合成为电子文档,将其上传到有关的网站或者网络平台中,以新的方式传播民族医学,促使更多的人才主动投入到民族医药传承活动中。有关部门可以将专业的文献典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放置在网络图书馆中供人查阅,能够使民族医学典籍具有共享性,同时也能够让这些资料能够长期保存,有效防止了资料丢失、破损的 问题出现,对于后续人们资料查找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3]

结束语:

民族医药事业目前发展仍然较为落后,给后续民族医药的传承造成了严重阻碍。要想加快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利用经济带动医药事业发展,其次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利用人才优势促使民族医药更好的传承。近年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然而在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缺少完善的教育体系,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教育体系创新,进而培养出更多专业的民族医药传承人才。

参考文献:

[1]双凡,李俊莹,王莉,等.纳西族民族医药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68-73.

[2]刘伟,马骏麒,伊河山·伊明,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调查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8,31(10):50-52.

[3]翁泽红.贵州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状况及思考[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