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要点初探——以息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9
/ 2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要点初探 ——以息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例

刘敏

武汉华农大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步。本文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以息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例,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探讨了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重难点、规划要点等内容。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要点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写入十九大报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开启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路径;2019年,习主席提出“五大振兴”总方针,将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的印发,标志着规划体制改革进入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新时期。自此,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核心要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又进入一个新格局,其编制重点和规划要点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至关重要,是指导各地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1乡村振兴历史使命

振兴乡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息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已成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息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传承提升农耕文化、豫风楚韵、根亲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320个村民委员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固本之策,更是筑牢筑实返贫防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全县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规划重难点

2.1全面科学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用于评价乡村振兴的统计指标,既要全面准确反映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特征和丰富内涵,又要以统计指标和数量方式较科学的监测评价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如何全面、准确和科学地确定息县乡村振兴的数据指标是一大重点和难点。

2.2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而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三大支撑。虽然息县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但农业结构不优、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构建具有息县特色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尤为重要。

2.3分区分类采取差别化推进策略

息县下辖21个乡镇(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1个商务中心区,共有320个行政村、44个社区(居委会)。村庄类型多样,村情存在差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村庄,实行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2.4合理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

细化实化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部署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路线图。在调研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总体目标及要求,合理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是保证息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3规划要点

3.1做好四个对接

一是与相关政策对接。紧密围绕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的“三农”政策,密切对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的相关政策、重大规划和项目,紧抓中原经济区发展机遇和河南省相关的“三农”发展政策,获取息县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和项目支撑。二是与发展战略对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战略,承接三大城市圈产业转移,吸引三大城市圈的人才、技术、资本投入;充分利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谋划相关重大和重点项目,获取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持。切实落实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战略,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狠抓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全县经济发展战略的无缝衔接。三是与相关规划对接。与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和等位规划对接,确保规划可操作、可实施。四是与市场需求对接。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变化,狠抓“三品一标”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创新农业农村新业态,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开发领域,获得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乡村和农业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3.2构建27项乡村振兴具体指标

本文在借鉴国家和信阳市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息县实际,围绕五大振兴,提出了27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24项。

3.3优化“一带两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综合考虑全县城乡资源禀赋,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城镇体系和发展基础,突出区域特色,构建“一带两区”乡村振兴空间发展格局。一带即百里淮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两区分别为淮北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先行区和淮南乡村振兴城乡联动引领区。

3.4分四类引导村庄规划和建设

综合考虑全县村庄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建设形态、村庄规模、服务功能、历史文化等因素,划分城郊融合型、拓展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和整治改善型四个类型,梯次推进村庄建设

3.5构建“12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围绕息县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省级生态县”的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形成一个“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区域公共品牌,坚持“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做强“优质弱筋小麦、生态水稻水产、特色高效农业”三大主导产业。

3.6打造“一核、两带、三区、多廊道”绿色生态景观格局

在全县主体功能区和国土生态安全战略框架下,打造“一核、两带、三区、多廊道”绿色生态景观格局。“一核”为城市发展生态功能核;“两带”为淮河生态涵养带、闾河生态涵养带;“三区”为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丘陵农业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汪湖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多廊道为以铁路、公路、河流等组成的生态廊道网络。

3.7谋划五大工程、五大行动、五大计划

聚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乡村治理新体系、乡风新文明与农村文化繁荣五大工程,实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粮食经济强县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五大计划,并策划300余个项目,细化实化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3.8实现五大转变和三农发展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最终实现产品变礼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五个转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结束语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战略,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应统筹城乡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理、发展、控制方案,形成“分区分类”“区域统筹”的多层次乡村空间体系,同时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重大工程、行动、计划为载体,推动乡村振兴各方面要素全面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懂志海,孙青林,李铭.从生产田园走向宜居家园——对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9,37(1):31-38.

[2]汪素平.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城市住宅,2020,27(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