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的初探与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9
/ 2

中国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的初探与启示

王晓博 尹君

西安航天神舟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 针对目前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的研究现状,提出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对

乡土与地区 建筑的研究要进行观念的更新,要用批判性与创新的眼光对待

地区建筑的研究。并应该合实践对地区建筑传统精神进行再阐释。


关键词 中国 地区主义 当代乡土 传统文化


当代乡土


一 所谓“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是人们在世世代代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于无意识间形成的一类成果,即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英国当代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曾有论述:“建筑主要是一种乡土艺术——建筑的乡土性,在各处都有实例。”由于建筑物总是产生并且服务于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建筑本身即具有内在的乡土特性,所以早期的民间建筑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建筑,它们几乎是完全局限于当地自然条件及其物质技术手段的。


二 当代乡土建筑

所谓“当代乡土建筑”,是指那些由当代建筑师设计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传统乡土建筑的新建筑, 是对传统乡土方言的现代阐释。其重点在于对传统精神文化的重构,它赋予乡土建筑以新的、现代的功能,从而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新乡土建筑削弱了现代建筑留给人们的那种距离感和生硬感,而代之以宜人的尺度和亲切的姿态。这种情感虽然能心领神会,却又似是而非、难以名状。新乡土建筑的设计手段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形式的拷贝和符号的抄袭。建筑师通过空间的组织与变换、技术材料的延续与创新、外部环境的烘托与营造以及民间文化的意象表达,创造出一个个耐人寻味、亲切感人的建筑作品。



地区主义


地区建筑

地区建筑是中国各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组成部分,地区性建筑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征,例如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这些都是地域性建筑的必要条件。


二 地区主义

相比而言,地区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容纳了更为宽泛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调区域特征,地方特性。地区主义,它是一个基于特定区域的环境综合体,简言之,即是因地制宜的手段策略。要求在设计中,应尊重地区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分布状况、社会经济价值因素等。


当代乡土与地区主义的关系


“当代乡土”被奥兹坎视为是地区主义的一个方面。从字面和内涵上看,当代乡土和地区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那些民间的、自发的传统,后者则外延宽泛得多。当代乡土建筑的优势在于,让人们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从而达到心灵的慰藉。这正是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之所在。但事实上中国对地区文化的追求基于对乡土与民间传统的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地域主义就是乡土主义。


思考——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地区


想写这个题目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在2011年初,我在学校的安排下赴欧洲游学,从名都大邑到各地街道小巷,一路下来,不禁被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和灿烂夺目的传统艺术所折服。回想起之前阅读过的有关当代乡土与地区主义建筑的文章,不由得感叹道:“倘若任由全球化趋势盲目发展直至彻底侵蚀传统的地域文化,我们将遗憾地丧失掉这些多么美妙的建筑遗存呀!”于是不免有了诸如文章开篇的担忧。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如何来协调传统与现代建筑、国际化与地区的关系呢?如何将这些美好的建筑文化遗产发扬创新?在种种思考下,我回国之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写就了眼前这篇文章。


我认为对我国特色建筑的研究,应该以批判与创新的精神来对待。现代建筑的科学性、理性是先进的。现代建筑较传统建筑的随机性强。现代建筑极易脱开环境历史,树立自我形象,缺少对环境的回应,导致城市缺少地域感,缺少特性。对现代建筑宜学习其先进性,而在此基础上注重环境,重视人文精神。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而对于当代中国的地区性实践,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具体的建造要素的地区性。只要是基于建造活动基本要素的、与大地切实相关的地区主义,就是有生命力的。根据各地区的多方面的差异性和发展程度,可以利用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对整体和谐的美的追求,旅游、广告、城市品牌的功利价值等等诸多方面的动力去发掘和优化建筑的地区特征。当代乡土及地区建筑理论至今已有了蓬勃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乡土及地区建筑之现代化并非简单地在现代式建筑上冠以古代样式的大屋顶,它是将乡土建筑背后的“原风景”为建筑之魂赋予现代建筑。


启示——“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方化。”


关于地区主义系列概念相关的论文,往往以全球化、现代化和文化趋同开始,从而导出地方化的价值。最具代表性的即《北京宪章》所概括的:“大自然的报复、混乱的城市化、技术‘双刃剑’、建筑魂的失色”四个主要问题。前三者通常归罪于现代化,后者归于全球化。而解决之道,几乎都与地区建筑有关:保护生态,关怀居民,适用技术,地方特色,每一点似乎都可以用地区建筑来解决。吴良镛呼吁发展“全球——地区建筑学”,“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吧。


以下,我想通过几个较为具体的方面,对中国乡土及地区建筑的当代策略做一个简要分析,也就是如何使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方化。


首先,是乡土语言的应用与创新;新乡土建筑应该注重理解和体验乡土建筑的奥妙和韵味,激发创作的想像力,对乡土语言进行延续和创新。同时表现地域特有的空间意象和场所精神,产生可识别、印象化的环境,营造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来。在西安富平陶艺博物馆主馆的设计中,建筑语言的参照就直接源自陶瓷的制作过程,建筑师抽取了其中最典型形式——圆形的烧陶窑炉和丰满修长的陶罐。其次是用传统材料演绎新形势;传统材料赋予建筑以大地的衷情、历史的沧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温暖,是许多现代材料无法企及的,另外,还具有便于与周围环境协调,易于使用传统工艺和雇用当地的工匠等优点。在新乡土建筑中传统材料的这些优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隈研吾设计的水关长城的竹屋,通过精心组织与交接,在外观上表现出竹材由线成面的编织肌理,将“编织”工艺在建筑上得到了应用。第三是适宜技术的运用;这要求挖掘地区建筑中的技术价值和特点关注生活的多样性和建造方法。对乡土建造工艺的转换和提升造就了我们所说的适宜技术。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军教授从事研究的陕北窑洞的适应性设计就在原始的建造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转换提升。最后,是结合自然的设计;“形式追随气候”并不是机械地模仿那些受气候影响的房屋的具体形态,而是强调学习其中一些适应气候的原理、模式和方法,并结合今天所能提供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考虑,目的是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结语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建筑文化传统,虽然近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使这些文化发展的固有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文化的构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但是我们仍应该相信通过对地区建筑传统精神的再阐释,地方特性的光芒不会被千篇一律的国际化范式所埋没,“地区主义”和“当代乡土”终究会变得旗帜鲜明,甚至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单军/吴良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

文,2001.7

曾坚/侯新华.千年转折之际亚洲建筑文化发展的新动向.建筑学报,2001.8
邹德侬/刘丛红/赵剑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

徐千里.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建筑师,2004.6

沈克宁.批判的地区主义.建筑师,2004.10

吴焕加.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建筑学报,2005.1

杨国权.论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学报,2004.1

郑小东/王路.全球化语境中的新乡土建筑创作.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5

单军/王新征.传统乡土的当代解读.世界建筑,2004.12

支文军/朱金良.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 新建筑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