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1
/ 2

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的效果分析

卢玲叶 陈苗苗 卿培武 梁鲁波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穴位贴敷疗法发展的时间很长,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早在原始社会,古人就利用草茎、树叶等外敷伤口减少出血和疼痛,直到清代对于穴位贴敷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外感发热发病较急、变化快,是内科多见的急症之一。在西医上,对于外感发热还没有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采取物流降温和药物降温治疗。本文针对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进行分析,对外感发热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外感发热;退热;效果


一、外感发热以及穴位贴敷概述

(一)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的病原体一般为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的感染,一般具有自限性,并且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并且以春季和冬季最为常见。外感发热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流鼻涕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且,区别于一般的感冒发热,外感发热一般体温超过38℃,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脱水。如果不能及时退热,任由其发展,会很大可能发展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比如病毒性脑炎等。随着医学的发发展,依然没有出现特效药用于外感发热。

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上,人们尝试多种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治疗外感发热的主要药物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解热镇痛类药物治疗外感发热起效快,退热效果较好,但是,药效不持久,并且对人体有着较大的副作用,比如刺激胃肠道进而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出汗过多引起虚脱等。而过多的使用抗生素药物,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得患者降低对于药物的敏感性,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并且会产生恶性循环。上述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疗效,但是,病情会一直反复,并且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中医方面对于外感发热的治疗方法较多,并且操作简单、疗效较好,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因此,当前,中医疗法治疗外感发热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且根据相关临床结果来看,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的疗法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解毒泻热、调整阴阳、驱邪扶正等作用进而实现对于疾病的治疗,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解热疏通等的多重治疗效果。穴位贴敷是一种无创痛,融合药物、经络、穴位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在具体的治疗中,会根据病情,将相应的药物磨成粉状,用醋、蜂蜜、药液、水等成分将其调成糊状或者膏状,贴敷于穴位处。在治疗外感发热众多方法中,穴位贴敷是中医疗法中疗效较好的一种。这种方法是人们在世世代代与病魔做斗争中总结和研究出来的,穴位贴敷方法的产生、发展以及成熟应用于临床都是经过反复验证的过程,是一种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一种过程。

二、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的穴位和药物分析

(一)外感发热治疗中的穴位

在治疗外感发热中应用穴位贴敷需要准确找到具体的穴位,并且能够清楚通过刺激穴位所产生的反应以及所能够治疗的疾病。在治疗外感发热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处穴位:

大椎穴,又称百劳穴,位于人体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为督脉经穴。大椎穴是诸阳经与督脉交汇处,也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穴,具有解表发散、温通诸阳的作用,是治疗热症方面的要穴。

曲池穴,又称肘尖穴,位于人体肘部肘横纹外侧段,为手明阳大肠经之合穴,能够通上达下,通里达表。在具体的治疗中,能够清除外在风热,还能够排泄内在火邪。曲池穴有着解表散邪和疏通风热的作用,为表里双清之要穴。

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一点五寸。肺俞穴由于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在具体的治疗中,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作用,也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

(二)外感发热治疗中的药物

治疗外感发热中的药物主要有白芥子、细辛、木香、前胡、生麻黄、甘遂等。

白芥子:辛散温通,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专入肺经。既能温肺祛痰、利气通络,治疗寒痰喘咳;又能通络止痛、消肿散结,治痰滞经络所致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

细辛:本品辛温,入心、肺、肾经。芳香透达,通彻表里上下,散寒力强。外能散风寒而解表邪,内能化寒饮而止咳喘,散寒通经而善于止痛,辛散透达而宣通诸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阳虚外感,痰饮喘咳等证,尤长于止痛,善治风寒头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

木香: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味厚,长于通畅气滞,用于多种气滞疼痛证。

前胡:苦辛微寒,苦能下气消痞,辛能宣肺散风,寒能清热。专入肺经,化痰浊,散风热,治痰热阻肺,肺失宣降之咳喘证。《本草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生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为辛温解表之峻剂,被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药”;主入肺经,能宣通肺气,止咳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咳喘的要药。此外,取其性温,能散寒通滞以逐经络阴寒之邪,用于治疗风寒痹症。

甘遂:苦寒降泄,入肺、肾、大肠经,为泄水逐饮之峻剂,善行经隧之水湿,使体内潴留之水饮从二便排出,主治水肿胀满,胸胁停饮;外用能消肿散结。诸药合用,可温阳助气,温化痰饮,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三、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效果分析

在此次的研究中,外感发热属于西医层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畴,是一种急性炎症的总称。外感发热的易感人群没有性别、地区、年龄和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常见于冬季和春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并且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得到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在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中,主要是通过白芥子、细辛、木香、前胡、生麻黄、甘遂药物的吸收,同时,在这些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下实现治疗外感发热并退热的目的。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解表散热、镇痛等的作用,调整阴阳、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起到一定的疗效。在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中,药物通过肌肤、孔窍和穴位等吸收,继而能够贯通整个经络和脉络,产生治疗全身疾病的作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临床表明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形成一种很难扩散蒸发的局部密闭状态,再加上一些热源的辐射等作用,能够在局部形成较大的蒸汽压,药物作用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皮下淋巴组织和血管受热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能够促进药物的快速吸收并作用于人体。甘遂中含有的挥发性油成分具有一定的促渗透和促吸收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扩张血管,起到改善皮肤循环的效果。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对于肝脏等的副作用几乎没有,也不会产生胃肠道等不良反应。经过相关实验和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对于外感发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

发热是许多病变过程中产生一种急性反应,也是患者急于治疗的一种明显症状。发热只是一周病理现象,要想真正的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需要治疗病因的根本。然而,发热症状一旦显现,就需要消退发热,也是病变的基本控制,因此,解除发热是治疗外感发热的关键和重要环节。但是,发热又是一个极为容易反复的过程,常规疗法很难将其消退。由此,选择穴位贴敷不失为一个治疗外感发热的一种好办法,在对患者身体不产生幅度作用的前提下,还能够解表散热、镇痛,最终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奕颖,陈欣.中药穴位贴敷对流感患者退热作用的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20,35(02):25-27.

[2]韦利红,郭阳青,刘佳潞,陆璐.穴位贴敷治疗上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2):206-208.

[3]王培颖.穴位贴敷在外感发热中的退热效果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2):113-115.

[4]代丽娜.应用退热贴穴位贴敷治疗输入cik细胞发热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12):158-160.

[5]田志伟. 退热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胃肠积热)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