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的相关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1
/ 4

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的相关分析

柴雅丽 穆菁菁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怜悯量表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 1、男大学生总体心理复原力水平高于女性,男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总分及“坚韧性”、“力量性”维度的得分高于女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女大学生在自我怜悯“自我友善”维度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复原水平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存在性别差异,高校应提高大学生自我怜悯及心理复原力,关注性别差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

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学业等多种因素影响,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应对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心理调适是有差异的,既往的研究显示心理复原能力可从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层面反映1]。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在遇到困境或压力情境中能够积极恢复到良好状态的一种能力2]。研究显示,心理复原力对处于逆境或困境中的个体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3]。自我怜悯指个人遭遇挫折和不幸时,能直面自己的不足之处,以非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短处,同情自己的遭遇,始终保持对自我痛苦的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反映了一种宽容并有潜力的适应性行为4]。心理复原力和自我怜悯是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保护性作用,但两者之间关系及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之间的关系,比较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合肥市某本科院校1-4年级大学生,根据专业分布进行随机整群抽样,每个专业抽取30人左右,共发放843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25份,有效回收率为97.86%。

1.2 方法

1.2.1 心理复原力量表( CD-RISC)[5] 该量表由凯瑟琳等2003年编制,张建新等修订中文版( 2007) 。该量表共有25个项目,分为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3个维度,每个项目进行5级评分,问题均以0(从不)、1(很少)、2(有时)、3(经常)、4(几乎总是)五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复原力水平越高。

1.2.2 自我怜悯量表 ( SCS-C) [6] 该量表由NEFF等编制,共26个条目,包括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正念3个因子。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怜悯水平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的资料输入电脑,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 t 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均来自于安徽合肥某本科院校大学生,其中男生449人( 54.42% ) ,女生 376人 ( 45.58% ) 。1-4年级分别为167人、239人、244人 和17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0.2%、29.0%、29.6%和21.2%。独生子女占37%。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

类别

人数

构成比(%)

性别

449

54.4


376

45.6

年级

一年级

167

20.2


二年级

239

29.0


三年级

244

29.6


四年级

175

21.2

是否独生子女

306

37.0


429

52.0

自评家庭经济状况

较好

396

48.0


一般

332

40.2


较差

97

11.8

父亲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182

22.1


高中

223

27.0


初中及以下

420

50.9

母亲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133

16.1


高中

174

21.1


初中及以下

518

62.8

是否有留守经历

327

39.6


498

60.4

合计


825

100

2.2男女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比较

本次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量表中“乐观性”维度、自我怜悯总分及自我怜悯量表中的“普遍人性”和“正念”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总分及“坚韧性”、“力量性”维度的得分高于女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大学生在自我怜悯自我友善维度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男女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差异性分析

量表

t

p

M±SD

M±SD

CDRISC总分

64.41±14.75

61.81±13.42

2.63

0.009*

坚韧性

32.52±8.12

30.90±7.59

2.95

0.003*

力量性

21.87±5.18

21.19±4.63

1.98

0.048*

乐观性

10.02±2.73

9.72±3.26

1.41

0.158

SCS总分

83.95±11.06

85.27±12.05

-1.63

0.103

因子1自我友善

32.25±5.13

33.19±5.45

-2.54

0.011*

因子2普遍人性

25.99±4.05

26.35±4.187

-1.23

0.218

因子3正念

26.25±4.47

26.43±5.18

-0.55

0.585

注:*P<0.05

2.3 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的相关性分析



1

2

3

4

5

6

7

8



CDRISC

总分

坚韧性

力量性

乐观性

SCS

总分

因子1

自我友善

因子2

普遍人性

因子3

正念

1

CDRISC总分

1








2

坚韧性

0.950**

1







3

力量性

0.902**

0.772**

1






4

乐观性

0.744**

0.590**

0.589**

1





5

SCS总分

0.338**

0.289**

0.346**

0.267**

1




6

因子1

自我友善

0.224**

0.174**

0.244**

0.203**

0.850**

1



7

因子2

普遍人性

0.277**

0.238**

0.277**

0.226**

0.827**

0.576**

1


8

因子3

正念

0.365**

0.329**

0.374**

0.247**

0.851**

0.558**

0.606**

1

注:**P<0.01,相关性显著

3 讨论

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又译作心理弹性、韧性,主要应各种对不良刺激,增强心理柔韧性,进而促进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自我怜(Self-compassion)是由Neff提出的一种描述个体自我观的新概念[7]。在既往研究中,自我怜悯已被发现跟积极情绪有正相关,如幸福感[8]、生活满意度[9]、快乐[10],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负相关[10-12]。自我怜悯主要在正面情绪发挥作用,增强心理的愉悦感,促进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也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心理复原力和自我怜悯在在心理健康中均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性别差异研究较少,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本次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男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总分及“坚韧性”、“力量性”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这可能与男性在家庭及社会环境成长过程中被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及承受住不良刺激有关,男性的成长过程中遭遇责怪、否定等不良刺激高于女性,造成男性总体的心里弹性能力及坚韧性高于女性。男性随着生长发育生理上相较女性更具力量,往往主动或被动承担更多的家庭及社会责任,男性相较女性更易得到锻炼,心理力量性高于女性。女性相较男性在某些方面较易被忽视,被关注度低于男性,女性被照顾的观念普遍存在,同时普遍的男性强于女性的社会观念可能导致女性对自身评价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关注女大学生应对不良心理因素心理复原力需进一步提高,增加女大学生在家庭及社会环境中承担的任务及角色,增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坚韧性及力量性,进而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

本研究提示女大学生在自我怜悯“自我友善”维度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大学生群体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工作,在学习及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随着他们认知的提高,他们的自我察觉能力增强,并且自我意识也随之增强,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David Elkind)把这种现象叫做“假象的观众”,因此大学生非常需要自我怜悯13]。男性在生活中往往对于自身要求要高于女性,在处理积极情绪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差于女性,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消极情绪如自责、否定自我等。女性在生活中可能更加容易接纳自己,理解自己,友善宽容地对待自己,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内心达成一致。这些可能造成女大学生在自我怜悯“自我友善”维度等分高于男大学生。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关系。心理复原力主要是处理不良刺激及心理因素的能力,心理复原力越强心理健康越好。自我怜悯主要处理正面积极情绪,自我怜悯越增加心理健康越健康。两者均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故两者可能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这也符合本研究结果。通过提高心理复原力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大学生可以在心理复原力提高过程中体会到成长的幸福感,进而促进自我怜悯的提高,同时大学生自我怜悯增加可以提高对生活及自我的满意度、快乐感等正面积极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复原力的成长,两者相辅相成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水平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存在性别差异,高校应提高大学生自我怜悯及心理复原力,关注性别差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CURTIS V A,DANQUAH L O,AUNGER R V.Planned,motivated and habitual hygiene behaviour: an eleven country review[J].Health Educ Res,2009,24( 4) : 655-673.

[2] 郭虹蔓.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前瞻适应的关系研究: 家庭复原力与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9.

[3] 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学报,2011,43( 9) : 1026-1037.

[4] Brenner R E,Heath P J,Vogel D L,et al. Two is more valid than one: examining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self-compassion scale ( SCS) [J]. J Couns Psychol,2017: [Epub ahead of print].

[5] CONNOR KM,DAVIDSON JR.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 CD-RISC) [J].Depress Anxiety,2003,18( 2) : 76.

[6] NEFF KD,KINNEY S,KIRKPATRICK K,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J]. Self Identity,2003,3( 2) : 223.

[7] Neff K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2003, 2: 223-250

[8] Xue YF, Moran G, Pederson DR, Bento S. The 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development from infancy to toddlerhood: The role of maternal sensitivity. Psychology Presentations, 2010, 43(3):

[9] Tarabulsy GM, Provost MA, Bordeleau S, et al. Validation of a short version of the maternal behavior Q- set applied to a brief video record of mother- infant interaction.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009, 32(1): 132-136

[10] 王朝,肖晶,王争艳,等. 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的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8):626-630

[11] von Eye A, Bogat GA. Person-oriented and variable-oriented research: Concepts, results, and develop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6, 52(3): 390-420

[12] 王江.高中生焦虑情绪调节: 自我怜悯、接纳、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比较研究[D].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2016.

[13]张慧籽.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基础教育参考,2018,(第3期).

【作者简介】柴雅丽(1992-),女,汉族,大学本科,医师,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