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曹彩华

亳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亳州市妇幼保健院)安徽省 亳州市 236800

摘要:目的对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早产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发展性照顾模式护理,研究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采用发展性照顾模式的研究组,其护理后的日睡眠时间、体重恢复时间、日常喂奶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采用发展性照顾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发展性照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应用

引言

早产儿是指在妊娠28-37周内出生的新生儿,此时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全,体质量较低,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为5%-10%,其病死率为12%-20%,如何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高其治疗效果一直是妇产科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发展性照顾是一种新型的新生儿护理理念,其注重环境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减少不良环境对新生儿的影响。本研究将发展性照顾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旨在探究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间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早产儿中随机抽取4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其中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胎龄29-36周,平均年龄(35.46±2.25)周;出生体重1450-2600g,平均出生体重(1824.39±168.44)g;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中,男性12例,女性9例,胎龄28-36周;平均年龄(36.27±2.32)周;出生体重1530-2650g,平均出生体重(1742.47±159.62)g;给予发展性照顾。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生命体征监护、常规喂养、给药等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发展性照顾,详情见下文。

1.2.1暖箱护理

使用纯棉婴儿浴巾,将浴巾对角折叠后作为早产儿包被,为其提供温暖、柔软,近似母体的环境,使用浴巾前放置与暖箱内预热至30℃,再将早产儿置于浴巾内,保持四肢中线屈曲位,颈下垫好软枕,并对暖箱温度进行适当调节,每隔30分钟对早产儿体位进行调整,以仰卧位及俯卧位交替进行,促进其肺功能及消化功能发育,防止食物反流发生。

水床式鸟巢护理:在上述传统鸟巢的基础上增加水垫,准备好的水床式鸟巢置于暖箱预热34-35℃,然后把早产儿按生理性卧位放置入水床式鸟巢,可减少能量消耗,降低皮肤发生破损率。运动的水垫产生类似母亲子宫的羊水声,使其感受到温暖、舒适和安全,更好地维持中性温度。

1.2.2重症监护室环境护理

对室内光线进行定时调节,为早产儿模拟一个昼夜交替的环境,调节时需注意防止光线直射早产儿眼睛,以免引起眼部损伤。调低监护室内所有仪器的系统音量,护理工作中避免大声喧哗,开关暖箱门应轻柔,集中治疗后,提供安静的时间段,延长患儿的睡眠时间,保持重症监护室安静无噪声。

1.2.3听觉及触觉发育护理

早产儿离开父母怀抱进入重症监护室后,护理人员有义务承担其早期触觉发育工作,一般通过抚摸促进患者触觉发育,实施抚摸前需将指甲修短,并仔细进行双手清洁消毒,防止抚摸过程中造成皮肤损伤损及感染,通过轻声与早产儿讲话,或播放轻音乐促进早产儿听力发育。

1.3疗效标准

护理期间,观察并记录患儿的日睡眠时间、体重恢复时间和日常喂奶量等指标,并记录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呕吐、腹胀、胃部残留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sx±),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2周后体重、摄奶量、睡眠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由于早产儿发育时间尚短,部分器官功能尚不完善,出生后无法有效适应外界环境,因此必须加强早产儿护理,而NICU可提供各种针对新生儿的生命支持设备,对改善早产儿预后具有积极作用。但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和药物治疗外,有效地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

发展性照顾现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危重症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其根据患儿情况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以减少疾病发生,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发展性照顾致力于为早产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通过早产儿鸟巢非营养性吸吮、暗室护理等方式排除环境中阻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其中鸟巢式护理是为早产儿建立一个类似鸟巢的自然环境,可使热量聚集不易消散,且鸟巢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患儿活动,减少热量散发。鸟巢式护理还能增加患儿边界感和安全感,且姿势与宫内姿势较为相似,可使患儿更舒适,有效减少哭闹。静脉营养支持虽能保证患儿营养摄入均衡和内环境稳定,但会导致患儿胃肠道基本生理功能减退,从而影响后续治疗顺利开展,因此临床应尽量减少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但早期过量喂养则又会加重患儿胃肠负担,不利于患儿肠道功能发育。早期微量喂养则是一种阶梯性喂养方式,早期虽然奶量较少,但可刺激胃肠道功能进一步发育,增加胃肠激素分泌量,从而促使患儿肠道功能成熟,为过度至全肠道喂养奠定良好基础。而非营养性吸吮还可兴奋早产儿口腔感觉神经末梢,加快胃肠道排空,有效避免喂养不耐受等现象。合理安排诊疗操作时间、加强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则是为了减少诊疗操作对患儿的刺激,可使早产儿情绪保持相对平稳,避免情绪大幅度波动。强光是造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原因,且影响早产儿日夜作息规律的建立,进而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暗室护理可有效避免强光刺激,预防视网膜病变,改善生命质量。而适当的抚摸和语言、表情、眼神交流不仅能增强早产儿安全感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还能刺激迷走神经,加快胃肠蠕动,增加胰岛素及胃泌素释放量,促进脂肪、糖原、蛋白质吸收,提高吸收与消化功能,且能提高尿氨酸脱酸酶活性,增加生长激素生成量,促进早产儿生长。

本次观察中实验组住院时间、体重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日喂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有良好的促发育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中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效果较好,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施春兰.发展性照顾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5):137-139.

[2]孙华君,刘永华.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05):113-114.

[3]刘乐.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早产儿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9):131-132.

[4]胡君红,苏颖,谢叶玲.对早产儿进行发展性照顾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3):36-37.

[5]李艳红,张文静.发展性照顾护理在NICU早产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