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机制研究

安毅

安岳县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2350

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中实施血塞通治疗的作用,分析其中的血液流变学机制关系。方法:本研究根据患者的确诊病例予以收集,收集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使用数值奇偶排列方式,将其中25例患者设立为实验组,剩余25例设立为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方式,实验组在这一基础上使用血塞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评分予以对比。结果:在不同治疗方式之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评分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较为明显,组间差存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实施血塞通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促进患者的脑部血液流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血塞通脑梗死血液流变学机制

脑梗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指的是患者的脑部血液流动出现迟缓,从而发生缺血或者是缺氧的现象,患者的部分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者是软化[1]。这一疾病的主要发病年龄层为老年人,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晕厥,一部分患者出现肢体偏瘫,产生语言障碍,对患者的智力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患者的器官会出现部分老化,因此会出现并发症,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对患者的生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现阶段,临床医学中认为脑梗死疾病的产生使患者局部性的脑血管出现损伤,或者是产生粥样硬化,造成患者的动脉血管出现血栓堵塞,患者的脑组织被破坏,其脑部神经出现损伤,与此同时患者的肢体行动也会出现障碍。在中医角度上,脑梗死主要是中风病范畴内,由于患者出现气虚、血液瘀滞,血液流通出现障碍,导致患者的脉络不通,患者的血液逐渐在脑部瘀滞,造成患者的脑梗死。因此,使用血塞通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优化。本研究以血塞通为核心,以50例脑梗死患者为客观研究对象,通过分组统计学的使用,对以下内容予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根据患者的确诊病例予以收集,收集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使用数值奇偶排列方式,将其中25例患者设立为实验组,剩余25例设立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中基本资料为: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男女比例分布为0.65:0.35,患者的年龄值分布为44-77岁,年龄中位值为(60.5±0.2)岁,患者的病程时间为1.2-5.7H,平均值为(3.45±0.15)h;对照组患者中基本资料为: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男女比例分布为0.66:0.34,患者的年龄值分布为42-71岁,年龄中位值为(56.5±0.1)岁,患者的病程时间为1.1-4.8H,平均值为(2.95±0.11)h。两个组作临床资料的对比,组间差异存在均衡性,P>0.05,可作公平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针对高血压患者使用降血压药物,部分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一部分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对患者的血糖、血压等进行控制;针对脑水肿患者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2]。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进行抑制,对患者的血栓形成予以预防;对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抗动脉硬化治疗,使用30mg依达拉奉注射液以及100ml生理盐水进行混合均匀,实施静脉滴注,2次/天,实验组患者在这一治疗基础上,使用血塞通注射液,400mg血塞通注射液与500ml生理盐水予以混合,实施静脉滴注,1次/天,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样治疗15天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

1.3观察指标

研究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评分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本进行所得数据客观分析,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评分对比

不同治疗方式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评分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组间差存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评分对比


例数

全血黏度高切

全血黏度低切

血浆黏度

红细胞比容

纤维蛋白原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25

7.71±1.20

5.18±1.13

16.48±2.21

12.52±1.56

5.55±1.46

4.21±1.28

47.95±5.30

39.18±5.98

4.88±0.90

2.61±0.20

对照组

25

7.89±1.17

6.18±1.88

16.50±2.00

16.35±2.10

5.46±1.50

5.00±1.43

48.16±5.37

46.94±6.00

4.92±0.96

3.42±0.31

t值

-

0.537

3.279

0.033

7.320

0.214

2.058

0.139

4.580

0.151

10.978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负作用,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4]。本研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机制评分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组间差存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中实施血塞通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促进患者的脑部血液流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玲玲,李雯飞,金明月,etal.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机制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5):2230-2233.

[2]吴正福.探讨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国际感染杂志(电子版),2020,009(001):120-121.

[3]董平.丹参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9,000(006):26.

[4]胡耀中,王新民,史海中.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02):170-172.

作者简介:安毅(1981.9—),男,汉族,安岳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科室: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