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11

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

曾方会

克拉玛依第十中学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学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内容和资源,而不能只做一个无聊的说服教育。

道德心理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培育具备现代人格的学生,是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和探讨心理—道德教育,重点在于理清、清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而辨明心理—道德教育与学生现代人格培育的内在关系,解决心理—道德教育的困境,积极探索培育学生现代人格的有效途径。鉴于以上原因,提出新疆“内初班”道德心理培育研究。道德心理是人本身自我成长的需要,亦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蒸蒸日上,人类面对的需要联合解决问题源源不断,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紧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养成的重要期间,迫切需要给与这些学生在思想品德的成长上给予正确引导和必要地帮扶措施。

为了适合于内初班学生的发展的需求,思想品德课程融会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管内容,旨在促使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形成,使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和研究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是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现实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对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内初班学生接受教育的教育机制,能够丰富新疆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体系如下两点: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新疆内初班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机制。思想品德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比较多地采用一种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容易把学生限制在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中,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课程观。它强调系统的知识是德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思想品德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往往将学生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接受问题。这种观念影响的品德课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很难使思想品德课发挥学生道德提升和道德人格发展的作用。”以思想品德课堂为载体,培育内初班学生的道德、心理健康,能够推动教师跨越单一学科知识观的限制,而更加注重学生往更健康的道德心理成长,更多思考常识与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的关联 ,与他们不断经历和扩展的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教师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教学。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将改变传统课堂讲知识、记知识的枯燥、死板的风格,可以将思想品德课堂,创设渲染式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与道德体会。在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社会,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第二,有利于丰富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体系。当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在理论上。理论通常是比较枯燥的,容易使人厌倦。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之间往往是征服与被征服的紧张关系,但如果把这一关系转变为理解关系、对话关系,并围绕一个问题形成一种共识、欣赏、宽容的关系,那么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将会逐步加强。在实际生活中,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将学生必需处理好的生活中的基本关系安排在教学内容中,联系那些与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范畴。其特有的情感和思想能更深入人的内心,从而对人产生影响。从根本上来讲,理论化、抽象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去探索发展的道路。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新疆内初班学生是很多森森学子尤其是新疆落后边远贫困地区孩子向往的地方。但是,相当一部分内初班学生再进到学校后却呈现出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语言交流等方面,这些问题给少部分些学生带来繁重的压力,因其诸多的不适应,而产生了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性格。于是,针对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对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探索解决的对策,使内初班新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课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学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资源,而不能只做一个无聊的说服教育。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思想道德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学,重复的灌输式教学,轻情感熏陶的现象,使教学效率不高。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道德课的反感和反感,使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疲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自己在十年来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际操作中有意识地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以培育新疆内初班学生的道德心理,经不断探究、试验、钻研,总结出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娱乐性、人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玩中学,体验中感悟,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的感化和教育的目的,从而改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的论断。鉴于将思想品德课教学培育学生的道德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且本人已有实践经验,因此选此题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究其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探究教材中更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如何具体操作运用的方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开辟新的路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关于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培育研究还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的也只是散见于一些杂志报刊上的小文章,内容多为对其知识性学习的适应性研究。列如蔡文伯,自玉梅发表在兵团教育学院学报的《新疆石河子内初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吴婷发表在的区内初中班新生常见适应性问题与教育对策。有关提高内初班学生的语文水平、作文能力,培育内初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浅谈内初班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若干问题等等。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道德心理学思想。在道德教育的心理学方式上,有化育美德、觉悟美德、情育美德、修心育德和美德践履等。在品德考评上,有谈话法和观察法等。在防治品德不良上,其基本原则是“禁于未发”、“禁于微” 和“蒙以养正”;其方法是自我反省法、改过法、效仿榜样法、准行为矫正法、环境熏陶法、培育耻辱感法、追求高级需要法和磨练意志法等。

例如谢千秋研究中学生的道德评价、余碧筠调查了儿童的是非观念、王文宁考察了儿童的劳动责任意识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道德心理学进入逐步复兴阶段。在过去的十年中,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有了明显的增长,在学术会议上提出的论文中,有越来越多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如上海市心理学会成立了德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近些年来,翻译介绍了许多国外最新成果。代表:杨韶钢和郭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包含《追随科尔伯格-自由民主团体的实践》、《道德发展理论》这些研究显示到的心理学在近年来又开始渐渐走向了繁荣。

综上所述的一些另外,华中师范大学的熊孝梅在其博士论文《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中认为“准确把握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揭露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各类影响要素,旨在为德育改革提供先导。”

1.2.2 国外研究

许多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谈及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道德是“神”把善的理念放到同一位古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品德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生下来就是具有“纯粹理性”,受“纯粹理性”支配的意志叫做“善良意志”。道德就是善良意志的“绝对律令”。英国哲学家洛克坚持感觉论,认为道德品质是人的苦乐感决定。当然,这些讨论属于思辨性论述,缺乏科学依据。

作为一门学科,道德心理产生于现代西方。在1894年,巴尼斯在英国《教育论文》:发表了一篇题为《儿童心中的惩罚》研究报告。虽然他只使用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但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时间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研究的关注。

1949年,哈维格斯特和塔巴接受芝加哥人类发展委员会基金,重新对青少年的性格和个性开展了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州里程全城10—16岁的少年都是他们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以调查研究、经验总结代替实验法。哈维格斯特和塔巴研究发现,性格上的不一致和前后矛盾是所有被试都具有的特征;但是在青少年的成熟过程中仍然可以找到行为上的一贯模式。与此同时,美国女心理学家斯文森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展开了大量研究,写出了《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发展》一书。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品德心理研究进入热潮期。芝加哥人类的佩克和哈维格斯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持久性和预见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被称为儿童品德发展的里程碑。此外,1966年,罗斯,汉明和西蒙共同发表的价值和教学”,标志着正式出现了价值澄清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道德心理学发展更为迅速。针对科尔伯格理论存在的无法解决知情和知行关系等问题,陆续出现了关爱、宽恕、道德情绪、道德人格、道德氛围等主题,发表了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另外,在品德测评方面,科尔伯格的学生莱斯特发展和完善了“确定问题测验”,德国心理学家林德编制了质量较高的“道德判断测验”。

当代西方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呈现出理论趋于整合,方法多元、注重认知研究新特点,例如2001年《科学》杂志上发表对过助人行为的脑机制研究,最近10多年,此类研究层出不穷,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外目前还没有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的培育与德育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笔者作出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此文以德育的理论基础为基础,对德育课教学中对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以期提出科学可行的方法和德育途径。同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提供鲜活载体,丰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形式,以求增强思想品德课时代性、生动性、趣味性、人文性和时效性,从而有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部分绪言,重要剖析本选题的根据具体情况和意旨,对国内外有关问题的研究近况展开综述,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以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七年级内初班学生为例分析内初班学生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道德心理与思想品德课的概念。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思想品德课程特性等方面分析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从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存在的原因分析,从新疆内初班学生的道德心理的主要特征和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新课程理论和心理学方面分析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的必要性。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价值所在。

第四部分从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的对策。分别从加强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改进家庭教育,教师给予内初班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选择改进与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新疆内初班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积极互动,切实解决问题。
1.3.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经过借阅图书馆相关书籍、参考各类报刊杂志以及网络数据库等丰富资料,了解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分析、比较已有理论成果,从中汲取不同观点和意见,调查问卷,以得到相关帮助来拓宽思路。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将培育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从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与教学反思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道德心理状况,探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反馈完善自己的研究。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的对策研究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难点

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1.4.3 创新点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研究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与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法相结合。因此,本文的创新点是研究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问题及存因分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以及实现方式。


2 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的主要特征

2.1.1 少数民族个性特点

新疆的民族文化给了新疆人的热情,良好的个性特征,并给他们打了极端,冲动,讲义气,有时不考虑品牌的影响,再加上巨大的改变生活的环境,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生活习俗、南北疆不同的特点、文化习俗、饮食差别所带来的各种不适应都给他们不同程度的带来了压力,而对于大多数新疆内初班学生来讲,因为集体生活的限制,缺乏个人空间释放和消化这些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积累了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都是不定时的,让他们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自我控制的意识,降低了自信的水平,阻碍了自我发展,使其无法完成其在疆内初中班学校学习的任务。

2.1.2 离开家乡支持系统的削弱

这些新疆内初班学生还在家乡,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同时也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在学生们在家里开始,和许多孩子,也是亲爱的家长是老师最喜欢的,通常会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的青睐,主要是幸运的宠儿般的待遇享受,对心理支持系统有一个比较强大的支持;现在,远离父母和朋友,失去了最有力的保护伞,减少了亲密感,相应的增强自我保护机制。此外,存在激烈的竞争,使他们与距离的关系,多了一点点的警惕。他们往往是比较敏感的,如果一个老师在集体场合批评了一些现象,他们更容易对号入座。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

2.1.3 沉重的心理压力

原来班上的学生在以前的学校里已经被优秀的学生。虽然在一些落后地区,他们的知识水平可能不是很高,但在当地,他是“好”,是优秀的,至少是“矮子”中的“高子”,到新的学校新的班集体,许多学生不能适应他们的当下所处的位置,尤其是基础的测试后,突然发现自己和同学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如此大的差距,因此产生的生理心理情绪落差,让很多新疆内初班学子都无法承受。同时,他们背负着好学生好孩子的名声,父母、老师的希翼也大概会给他们带来强大的压力,同时语言的差别和底子的薄弱,又带给他们难以想象的难题,所以他们很紧张,害怕,我不知道怎么办,逐渐引起了各种精神疾病。

2.2 环境调整使部分内初班学生思想出现偏误

对于新疆内初班的学生来讲,其道德心理活动背景与生活背景有分裂的情况。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他们有进入生活条件的愿望。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他们可以融入到汉文化主导的文化体系中,全球化的文化和需要弥合差距的巨大差距,也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十二、十三、十四岁,不像成年人,在这样一个分裂容易感觉分裂和矛盾,但它是因为其性质是不确定的,情绪化的少年,如不很好的平衡倾向于扭曲。

2.2.1 文化知识薄弱导致厌学情绪滋长

在班级的学生来自新疆等十几个国家开始,包括新疆南部和北新疆博乐两地区从和田,100000000多平方公里。新疆南北各地的教育教学基础迥异,学生的底子差异极度明显,不同地域学生间的认知能力有相当大差异。汉族学生与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习惯、认知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从南疆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选拔上来的学生,由于受当地教育水平的限制,自身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当薄弱,在新疆班内初班学生间逐步造成了巨大的两极分化格局, 形成了一群学生的学习困难,他们不能跟上正常的学习进度,久而久之,这群学生很容易就进一步进化成了生命的核心。

2.2.2 疆内初中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懒散不爱学习不爱劳动、缺乏集体责任感等。访谈中我发现,有些新疆内初班学生对每周进行一次的大扫除、每天的值日不积极,持马马虎虎取敷衍了事的做事态度,有的甚至能逃就逃。针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有学生特别是成绩好的个别学生,只顾埋头学习,对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不关心学校、班级的荣誉,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完全不顾集体利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还有内初班学生上课嬉戏打闹,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正常进行。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集体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当一个人有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精神以后,就能自然而然地维护集体利益。如果学生发现学校里的水龙头在流水,他就把水龙头关掉;发现校园内走廊上教室的地上有垃圾杂物,学生会主动拾起等等。学生们都生活在班级中,班集体因为有了乐于奉献的他们,才会更有力量和荣誉,他们的成长也将在班集体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的色彩。

2.3 生活环境的限制使部分内初班学生道德认知偏差

学生们每天都有一点时间来工作,学习压力很重,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里。心理学研究表示,人须要接受丰富的信息,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如许人们才能保持旺盛的精神活力和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不然,就非常易于发生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经常感到疲劳。青春期是认知发展的快速期,中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如果长时间地处于单一环境里,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认知阶段,初中生都渴望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如果在一个单一的环境中长期,必然会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2.3.1 道德行为评价标准混乱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准则。是非标准的认知和把握,对道德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道德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的调查表明,部分内初班学生缺乏到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评价标准混乱不清。一是非观念混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研究发现通过电视或网络的影响,一些疆内初中班学生,呼朋唤友去战斗,在许多学生不认为它是错误的,而说是有 “个性”,是“哥们义气。当问到对“一些疆内初班学生搞小团体、聚众闹事”的认识时,15.3%的学生们认为这是“讲哥们儿义气够哥们”,,12.4%的内初班学生认为是“有个性”,还有9.8%的学生竟然选择“不知道”。二是道德评价标准混淆、模糊不清。部分疆内初中班学生把敢于顶撞违抗老师看作是“有胆量”,穿奇装异服是“帅”,抽烟喝酒是“货真价实的男子汉”。当被问到“如果发现有老人跌倒在地,你会采取主动积极去进行帮助吗?”这个问题时,大多数疆内初中班学生回答表示不敢扶,不想扶,不想被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一部分表示不知道扶还是不扶,内初班学生表示很矛盾。可以看出,祈祷者的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两者是不一致的,而且是矛盾的。

2.3.2 对现实道德问题认识呈现矛盾状态

部分内初班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存在矛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正确道德认知的动摇和放弃。在学校教育下,部分内初班学生以具有一定的正确的道德认知,但在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下,有些内初班学生对此产生了动摇,甚至放弃了正确的道德认知。这从另一个方面则说明了部分内初班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存在明显的矛盾。二是对已有的道德认知产生怀疑。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曾经是初中生广泛认同的道德品质,但自乐于助人反遭被讹屡见报道后,部分内初班学生对一些道德行为处于既认同又排斥的矛盾状态,而往往在道德认知选择的困惑中放弃了善的选择。在调查问卷中,被问到“如果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你是否会主动扶起老人”这一问题时,大多数疆内初中班学生表示不想扶,不会扶,不敢扶,害怕遭到讹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有部分内初班学生表示如果是以前,肯定会扶,但现在很矛盾,想扶但又不敢,害怕被讹,但不扶道德良心上又过意不去,恐受谴责。

2.3.3 部分内初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准则、是非标准的认知和把握,对道德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道德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本人的调查问卷显示,部分疆内初中班学生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缺乏必要的是非对错的行为准则,必要的道德评价准则混淆不清。首先是非对错准则混淆不清不楚。其次是道德评价准则模糊不清。部分疆内初中班学生把大胆顶撞老师看作是“有胆量”,穿着怪异的衣服看成是“帅”,抽烟喝酒时“货真价实的男子汉”。 当被问到“如果发现有老人跌倒在地,你会采取主动积极去进行帮助吗?”这个问题时,大多数疆内初中班学生回答表示不敢扶,不想扶,不想被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一部分表示不知道扶还是不扶,内初班学生表示很矛盾。可见,祈祷的认知和道德行为出现了脱节,二者之间不相符合,前后矛盾。

2.4 经济环境差异使部分内初班学生呈现人格缺陷

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一个孩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人际关系和谐,情绪调控良好,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嫉妒他人,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情绪失控,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一种有人格障碍。”调查问卷显示,部分内初班学生确实存在人格缺陷,突出显现为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

2.4.1 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的自卑心理强化

自卑心理这一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自身条件不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不少人不时将自己的体形、相貌其他人相比较,总希翼自己有比他人更好的外在条件,若是感觉自己不如他人,每每会萌生一种自卑感。调查发现,不少内初班学生就存在这种心理。从心理学视角看,这种情绪对她们的人格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因家庭经济条件而产生的自卑心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援建,很多内初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部分内初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于其他同学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是因成绩不如同学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由此可见,因为体形外貌、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等而产生自卑心理的现象在内初班学生中明显存在。

2.4.2 因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名誉,地位或状态的不满,羞愧和怨恨,愤怒,消极情绪体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内初班学生存在这种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在:一是因境遇不如别人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内初班学生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照顾,但仍有部分教师不能为每一个班的学生做同样的,于是乎就会出现一个良好的表现,一个良好的表现,第一类的学生。二是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产生的嫉妒心理。部分内初班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家庭生活条件发生巨大转变,而自家情况还是一如从前,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

2.5 部分内初班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

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多是由于道德价值缺失、道德行为失范导致的。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动,它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调查问卷显示,初中生居于年龄原因更加突出道德行为不符合行为规范,突出表现在违反校规校纪,中学生行为规范,疆内初中班学生的相关规定,不尊重师长,不遵守课堂内外纪律,抄袭作业,考试不诚信;聚众闹事、吸烟喝酒、未经允许私自外出等。

2.5.1 因教育管理差异导致的纪律观念淡薄

纪律观念是指人们对于纪律的认知和自觉遵行的意识。内初班学生的生活场所是学校,理应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这是作为学生纪律观念的重要表现。而当前,一部分疆内初中班学生存在违反校规校纪或班级纪律,干扰妨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言行举止。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穿着打扮不符合学校要求、上课有意或无意迟到、旷到、私自离校、课上说话、写纸条、看小说、全然不顾老师还在讲课时睡大觉、偷偷玩手机,未完成任务抄袭作业甚至不做,考试时公然作弊;乱丢垃圾,课间休息时楼道里来回上下的追逐打闹,在上晚自习有的甚至去了厕所,偷偷地抽烟节假日在宿舍区喝酒打架等。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调查中得到印证。据了解,疆内初中班的一部分学生都携带手机,一些教师反映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还存在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可见,部分内初班学生的纪律观念十分淡薄。

2.5.2 因社会环境差异导致的法律意识淡薄

实践证明,一旦未成年人养成坏习惯,就不容易改正,需要花更多精力。正因为如此,应加强对疆内初中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指导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民公德,从小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自觉抵御消极因素的诱惑和影响。在这方面,目前内初班学生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见,内初班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较弱。高年级向低年级学生讹钱,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抢劫,常指一些不良少年以打为威胁,向低年级或比自己弱小的学生索要钱财。这种现象近年来在内初班学生在校内时有发生,其主要实施者就是内初班学生。此现象已成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动向,表现出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很多遭遇此事的学生因为害怕威胁,大多不敢说出来,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威胁者,或向家里索要钱财,或者偷到其他同学的财物。这些学生不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缺乏法律意识的体现。此外,在内初班学生中,校园暴力事件,包括背地里当面辱骂甚至殴打教师,以及学生在宿舍打群架,欺负小同学等时有发生。

3 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心理活动背景与生活背景变化导致道德心理分裂

对于疆内初中班的学生来讲,其生理心理活动背景与现目前生活背景有分裂的情况。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他们有进入当前生活条件的愿望。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他们可以融入到汉文化主导的文化体系中,乃至是顺应一种全球化的文明进程之间,有很大的鸿沟需要弥补。虽然十几岁,不像成年人,在这样一个容易感觉分裂和矛盾,但它是因为其性质是不确定的,情绪化的疆内初中班学生,如不很好的平衡就会倾向于道德心理的扭曲。

3.1.1 内初班学生心理活动背景

3.1.2 在校学习生活的诸多不适强化心理调适不足

这些学生们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生活、学习,压力很重,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枯燥的教室、宿舍、食堂这样单一的环境里。有关心理学研究指出:人需要接受丰富的信息,需要有丰富的学习生活环境,如此云云人们才能够坚持住旺盛的精神活动和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不然,就容易产生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状态,经常感到疲劳。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认知阶段,疆内初中班学生都渴望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如果在一个单一的环境中长期,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

3.1.3 语言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激发道德心理变化

3.2 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家庭教育的不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第一任德育老师就是父母或其他长辈,最初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家庭给予的教育就是家庭给予的教育。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作为他第一任教师的道德教育,就是父母或其他长辈,最初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调查显示,内初班学生家庭存在着一些不利与其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2.1 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无法帮助学生面对环境变化

教育观念指的是指配教育行为的看法、思想,它和其他观念一样,是经验、理论在人们头脑中毒积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内初班学生在家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长对孩子都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以往由于生存的压力,整日忙于奔波,无暇顾及家庭中的孩子,因而对教育孩子都重视程度比以前大大提高了。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内初班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任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智轻德。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们关注的核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对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过太高,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自杀。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过长,每天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出现了自残现象。这也许只是个案,但它反应堆家长不当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值得我们警惕的。

3.2.2 家长自身素质偏低无法引导学生心理调适

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家长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长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和教育观念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家长的文化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长的职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影响着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方式方法和能力,影响着家庭的生活方式,心理氛围背景,从而使置身于其中的孩子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尤其是新疆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好多家长,汉语都不会说。

家长思想道德素质偏低

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孩子的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做他们希望的事,不允许做他们认为不好的事,可他们自身却往往“以身犯规”。比方,父母要求孩子吃饭时不允许拿手机聊天,可父母自己却双双拿起手机桌上玩离开饭桌边走边聊,剩下孩子两个在饭桌跟前无言以对。以为孩子的爸爸很爱孩子,却不懂得怎么爱,怎么教,动辄打和骂,所以他的孩子也经常在外面打架闹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不能起榜样作用,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

调查表明,内初班学生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因而对孩子思想品德产生不良影响。一是部分家长享乐主义严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援疆,很多家庭因获得政府补偿,部分家长因而放弃劳动,成天吃喝玩乐,打牌赌博,挥霍浪费。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学生,有些就不知道勤俭节约,花钱还无顾忌,大手大脚,渐渐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二是父母重男轻女。内初班学生家庭传统观念严重,生男孩特别高兴,觉得脸上有光,若生女孩就觉得低人一等。一位女生告诉我,她有一个弟弟,父母对她和弟弟很不一样,全家上下都把他当宝,和弟弟争吵,有时明明是弟弟的错,父母也责怪自己而不是弟弟,感觉自己被冷落,常常因此而自卑。

3.2.3 家庭结构不合理强化学生道德心理负面因素

经调查,90%以上的疆内初中班学生和父母一起生活,但仍有少数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甚至是孤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近年来来,南疆许多家庭得到实惠,很多家庭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将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然而任何事情的影响都是双面的,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蛋诱惑,对婚姻家庭观念的改变,对婚姻家庭责任的淡化,“第三者”、“婚外情”屡见不鲜,在第一类,上升趋势走高的离婚率的学生的家庭,对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离婚率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会羡慕完整家庭孩子获得的完整的父母的爱,会在面对其他同学谈论家庭状况时感到自卑,在性格上会出现一些缺陷,如孤僻、冷漠、易敏感易怒等。

3.3 社会消极因素对内初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内初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密不可分。社会环境因素纷繁复杂,消极因素,多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3.3.1 新“读书无用论”对内初班学生的心理影响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疆内初中班学生认为,考到内地上高中,然后花四或五年读大学,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工作或未知。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国家对口援疆,很多来自新疆南疆农牧民学生家庭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对部分内初班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们不再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而可以利用家里和国家出台的优厚政策自谋出路,收益也许会更可观。我在访谈中了解到,现在很多学生收到周围其他学生的影响,一些成绩很差,行为表现很差的内初班学生初中毕业后并没有继续读书,同样也发展得很好。这些情况都加剧了“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对内初班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3.2 不良社会风气对内初班学生的心理影响

疆内初中班学校附近地方的不良社会风气,对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也产生严重消极影响。一是宗教思想盛行。内初班学生在回答“你所在县乡镇大人对待做礼拜”的态度时,“很多人做礼拜”、“一些人做礼拜”、“没有人做礼拜”。居于民族宗教信仰的关系,家长要到清真寺做礼拜,还要带上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目前,城市近郊地方少数民族宗教思想影响较大,也有人生病,第一时间不去医院,而是去找所谓的神仙;有的内初班学生在学生在宿舍里做礼拜,许多学生每到肉孜节前开始封斋,孩子每逢考试之前都要拜祭以祈求保佑取得好成绩,这些迷信思想在无形中影响到内初班学生。二是赌博成风。近年来,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对口援疆援建,农牧民的房屋被改造,生活发生改变,不再成天忙于农活,空闲时间大大增加。由于城市郊区游憩设施的缺乏,提出了现实与道德问题之间的矛盾。访谈发现,内初班学生受周围社会上年轻人穿着的影响,内初班学生觉得他们很酷,也想加入其中。据了解,一些内初班学生在校内未经允许私自外出、翻阅宿舍院墙、抽烟喝酒,就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的。

3.3.3娱乐传媒对内初班学生的消极影响

娱乐传媒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几乎所有的普遍性,对疆内初中班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疆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与大众传媒中的消极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据调查,目前影响新疆内初班学生较大的媒体主要是电视和网络。

3.4 家校间的沟通存在问题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方式方法越来越多,再也不仅限于以往电话联系,而是更多的是QQ、微信、校讯通、家校联系本等进行。不过,内初班学生100%住宿舍,一年里只有暑假才能回家。大多数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与学校沟通,而只是教师采取主动。即使联系了,也因为语言不通,缺乏有效的交流了解。有的甚至还杜撰一些好的方面,这不仅会导致学校无法了解学生在家庭的真实表现情况,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弄虚作假不良习惯的形成。家庭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相比学校,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会更加真实,更容易暴露问题,以便更好地孩子进行教育。

4  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的对策研究
4.1 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
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是一所承担疆内初中班教育教学任务的初级中学,学校性质决定了我们学校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局意识,树立坚定的思想政治意识,格外要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为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理性看待、分析当前的事物和形势,我们每天为每个班级定期分发当日的报纸,组织学生读书读报,每晚9点,准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2015年“两会”召开期间,我们还组织了相关主题班会,重点观看与新疆相关的“两会”新闻视频,探讨新疆发展,祖国建设等方面的话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书本知识与时政教育结合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内初班的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年龄阶段又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和公民意识,是提升内初班学生社会责任感及明辨是非能力的必要选择。
(改)在新疆,我们有一个系统的心理辅导,在课程中,每个班开设一个心理辅导活动,并纳入学校课程。同时,开设选修课,使其心理教育更系列性,规范性。经过快两年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系列心理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学生的道德心理情感情操得到了熏陶,意志品质获得了很好程度上的锻炼,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巩固增强了。笔者对疆内初中班学生进行了剖析,发现学生对学校归属感非常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加强,同时也为学生在内地高中班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1 开展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
无悔青春健康心,快乐成长每一天。“幸福之家•挑战自我”第二届校园心理剧大赛圆满结束为更好地展现青春的活力和风采,提高同学们心理自助及互助的能力,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和友谊,让学生了解自己,成长本项活动由心理健康咨询室,共同主办的共青团学校,我校党总支郭元军书记、市教育局驻十中工作组杨平组长、陈曼干事、教务孙秀秀副校长、德育叶晓波副校长、团委周琳书记、工会宋倩副主席、德育处孟祥春主任、学生发展处王生贵主任、心理健康志愿者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同学们为了此次演出,精心的创编了反应青春期初中生热点心理问题的剧本,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了悉心的准备和排练,活跃身心,应对成长烦恼。我校心理健康教师杨冬梅及心理健康小组的教师们也为这次活动付出了很多心血,连续三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展开了级部预选赛,为此次活动的精彩呈现奠定了基础。
比赛中,学生们以幽默的方式,以各种方式的形式,深刻感受到作品的表现,把故事情节的一面,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想,对青年人的生活。这样的表演方式,观众和演员都有很大的共鸣,表现为掌声、笑声,表现为学生的一致认可和赞许。
4.1.2 教师给予内初班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疆内初中班教师在对待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纠正最大的误区“开展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是因为现在学生心理素质不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发展,充分认识到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贯彻到常态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的重要性,教师在生活细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环节中均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所做、所言、所行都要以是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
增强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享受到的快乐,从高中就要照顾和调整。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能力,如合理表达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不要把坏心情带进课堂。      
4.1.3选择改进与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挖掘学科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内初班学生的道德心理培育上,对内初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要集结学校所有教师的力量,全员参与内初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应确保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质量,运用校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切实减轻内初班学生负担,寓教于乐。最后,在教学方式上要避免单一、枯燥、灌输的教学方式,应将讨论、创设情境、案例教学、讲座等多元化因素融入到德育教学课堂,最大化的发挥德育课堂的作用,并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方式方法上的不断改革的创新。
课堂情境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情景教学是建立和适应教育场景、形象、视觉表现、道德的一种观点
要保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不仅仅是书本上抽象的符号,而要体现在学生真切的生活中。对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进行。第一,在学校举办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重要人物、重大纪念、演讲、散文写作、本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引导着初学的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其二,充分发挥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实践基地的功效。让内初班学生在实地参观、实践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感,亲身感受新疆发生的极大变化和广阔前景,在劳动实践服务活动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和快乐。
4.2 改进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中具备特别重要作用,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如上所述,一类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要有效解决内初班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就必须大力增强家庭教育,优化家庭环境。
4.2.1 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坚持“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观念
被恩格斯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只会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没有品行光有只是是危险的。”很多内初班学生家长对孩子往往重智力轻德育,其教育观念存在明显偏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能促进智力发展,有着坚强意志和毅力和毅力的学生,会比那些谁是不稳定,意志薄弱,甚至放弃自己的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因而,应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以为他们治理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这种教育应从家庭开始。正如普林斯顿博士所说,“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从摇篮时期开始,因为当今社会所缺乏的不是头脑,而是道德品质。”所以,我们更应树立和坚持“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更要注意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锻炼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意识,锻炼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要多多鼓励孩子,在学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积极主动认真完成卫生区、社区等义务劳动和志愿活动。


4.2.2 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
家长加强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意识
加强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讲到家庭关系时曾指出:“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似乎找到了了一个比较最有效的抚育方式,你就是双系抚育。”缺失夫妻一方,孩子得到的爱抚和教育便会是不完整的,其发展就会受到一定影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初班学生家庭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人对婚姻的责任意识开始淡化,使得内初班学生家庭离婚率交易前上升。父母离异,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孩子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和教育 ,会羡慕嫉妒别人,产生自卑心理,出现种种思想行为问题,甚至走向犯罪。霍姆林斯基指出,“尊敬的父母,你们应当看一看自己,在你们的关系中,哪儿有了裂痕,开始时很小甚至觉察不出来,这可能是不平坦的家庭生活道路上常常出现的最细微的有关精神、心理、道德和美学方面的各种坎坷。”2他还进一步强调,“夫妻之间在共同保护自己家庭生活道路上不出现这种坎坷,要善于创造家庭生活中极宝贵的财富—相互爱恋,这也就是说要在家庭生活中创造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3于是,父母应对为孩子考虑,多一份对婚姻家庭责任,夫妻之间多一份关爱、理解和包容,努力维系还一个完整的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使孩子能够在一个健康融洽的环境中成长。
4.2.3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不少内初班学生家长往往认为只有“言教“才是教育,而不知道他们自身的言行举止即身教也是教育,而且是更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一副,这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这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马卡连柯还认为,不仅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儿童有重大影响,而且家长的思想、态度、神色、情绪上帝变化,哪怕不明显,孩子也会敏锐地察觉到,并且对他们产生巨大影响。他列举说:“如果你们在家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醉酒,再坏一些,甚至辱骂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伤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的很怀恋,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他告诫父母说道:“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都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教育方法。”3孔子也讲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家长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对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也要做到,只有这样,家长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才会取得功效。于是,父母应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做好孩子的示范。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当今孩子见多识广,好奇心和求知欲强,问题困惑也相应增加,家长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为孩子释疑解惑,才能更好地辅导孩子的学习,直到其发展各种兴趣、爱好;也才能以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地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应逐渐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家长勤学,子女才会上行下效。如果家长在课余时间经常看电视、聊天、打发时间,你不长,也对孩子学习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鉴于内初班学生家长在业余时间喜欢看电视,建议家长们多看一些新闻报道、励志栏目以及一些纪录片等,以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还要适当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科学教育方法。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文明礼貌和他们的孩子感染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4.3 形成合力优化校园活动
4.3.1 校园里渗透德育文化及心理环境
(1)疆内初中班学校开设渗透德育文化和心理课开设,让学生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教育的心理教育,使这一系列的心理教育,规范化。通过近两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实践,学生的弹性、挫折、压力、观察、记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情感情感得到了培养。意志品质获得了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增强了。笔者对疆内初中班学生进行了长期分析,发现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很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加强巩固,同时也为学生在考取内地高中班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设个体心理咨询室“心灵空间”,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老师值班进行面对面咨询和电话咨询,并且保护隐私,坚持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法,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给予指导,缓解心理困扰,并对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诊断,这些都是学生心理问题治疗的有效途径。
采取疆内初中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生活适应辅导、相关讲座、学习计划、训练方法、人际心理咨询等。


设置“心语信箱”,自从设置心理咨询信箱以来,前来咨询的学生络绎不绝、源源不断,及时经过书信或面谈了解学生的道德心理方面的困惑,学生前来咨询的大多是他们成长中所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个性发展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家庭矛盾等方面的问题。开放阅览咨询室,让这些疆内初中班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以经过阅读有关道德心理健康类书籍,美化心灵,并借读书笔记交流,达到朋辈互助的功效。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接近,如学习困难、自尊、焦虑等,我们有这种团体辅导。
(3)建立疆内初中班学生心理档案,我们也把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制了一个清单,存放在档案里。
(4)在各个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良好道德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其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寻找各个学科知识中的道德心理培养对应点,实行道德心理素质锻炼;第二种是经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渗透,比如,给那些胆量较小,性格上腼腆的同学以更多的发言表现锻炼的机会,对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同学实行督促提问等等;第三是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班级,是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负强化自己的不良习惯,这样就将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驻留在受试者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学习知识,又学会做人”的效果。
(5)日常生活中,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胜景,体验祖国山河之美,了解克拉玛依作为世界石油城的历史文化、风俗,培养爱国情操;每周外出购物(包括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学会主动适应克拉玛依气候和生活习惯,经常与食堂因时改变餐饮,使身体适应当地气候。通过以上多项活动渗透以增强学生对学校、克拉玛依的归属感。
4.3.2 创造和谐健康宿舍生活环境
疆内初中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和宿舍。沉重的学习压力,宿舍是学生们适当放松和休息的场所。创建和谐健康宿舍生活环境是学校老师们的期盼,与学生共建。
4.3.3 人性化管理保障学生课外正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考察,参观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方风光,体验祖国的山川之美,了解克拉玛依作为世界石油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培养爱国主义;每周外出购物(包括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学会主动适应克拉玛依气候和生活习惯,经常与食堂因时改变餐饮,使身体适应当地气候。通过以上多项活动渗透以增强学生对学校、克拉玛依的归属感。
4.4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家校联系、携手共进开启教育发展之门
在会议中,首先是由学校德育副校长叶校长就家长如何对孩子的功课情况实行监督、如何做家庭中好老师、好家长、以及对抓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出了充分的阐述和说明。并希望在管理孩子方面与家长站在统一战线上,携手改变孩子的现状,最终达到学生在思想品德上靠得住,在学习成绩上拿得出的教育目标。之后由学校教务主任林兆昌老师,向学生家长介绍了学校针对走读班学生现状,为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向各位家长做出介绍和说明。
接着由政治老师蒋永明将自己在管理学生和学生教育引导方面,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取得的效果给各位家长进行了介绍。之后语文老师代表刘芳,将自己希望与家长取得联系的方式,使用“联系小纸条”,并将“联系小纸条”的使用方法向各位家长进行了介绍,通过使用小纸条起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作业情况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使家长能够及时的掌握孩子的作业情况,并能将作业地情况进行及时地反馈。接着由学生代表高萌萌从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方面的做法以及课后如何有效复习巩固的方法向各位家长介绍。
之后由班主任王正华老师,向各位家长介绍了家长学校联系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行了介绍,将自己针对初二阶段学生班级管理方面的思路和设想向各位家长进行了展示,并就如何改善学生现状,从家长和学校两个方面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交流。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老师就家长如何做了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向各位家长进行了培训,并将克拉玛依市各个家庭教育指导站以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的联系电话展示给各位家长,方便家长联系沟通。最后由初二年级部长,姚红兵做总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在孩子身上的付出终究会得到回报,并给予家长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美好祝福。会议在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声中落下了帷幕。
此次家长会,有的放矢,着眼长远,以家校联系为纽带,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促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电话、QQ群、寒假及暑假家长签字的纸
学校教育教学阶段是未成年人道德心理品质成型的关键所在。内初班学生入学以后,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在对他们发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学校德育具有其他德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先是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帮助内初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讲:“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想儿童提出同样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只大信念,之中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煎熬遇到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向家长传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切实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调查显示,内初班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在教育子女上大多是沿袭以往的经验,或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因此,通过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之类的途径,向家长进行家庭德育知识的传授将显得十分必要。

结  论
在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今天,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心理的培育。疆内初中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形式、载体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有利于学生完善品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充实心智、健全学生的人格,自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手段适当运用于思想品德课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精选一些有趣的情景教学、故事、案列等灵活运用,这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生活化,使其更加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使思想品德课更具实效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作为德育的重要学科,将使学生从狭窄封闭的教育模式中走向广阔开放的思想与实践视野。通过新疆内初班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研究,这体现了对内初班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将思想品德教育来培育内初班学生的道德心理,这种生动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是一种回归生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当然,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是众多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之一,盲目的运用过多或过于频繁可能会干扰、冲击正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这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学习一定的道德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师素养,具备相应的心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于本人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的限制,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将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