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藏区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研究——以理塘县仁康古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川西藏区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研究——以理塘县仁康古街为例

张松 薛映竹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 川西藏区与内地紧密相连,伴随着内地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川西藏区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也迫在眉睫。本文以理塘县仁康古街的改造提升为例,从整体布局、街巷空间、建筑单体和细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其改造更新的策略,尝试为川西藏区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 川西藏区;历史街区;城市更新;仁康古街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族地区,对藏地历史街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降生的佛缘之地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歌预言转世的缘起之地,仁康古街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其更新改造对川西藏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整体布局

1.概况

仁康古街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高城镇车马村,海拔约4014米,因七世达赖喇嘛诞生地仁康古屋而得名。古街原为旧居民街区,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足千米长的古街汇集了仁康古屋、五世嘉木样和黄正清将军故居、芒康故居等众多历史建筑。

2.规划理念

仁康古街属于勒通古镇的一部分,在规划建设上,古镇最大限度保持了藏民族聚居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致力打造出“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景城一体”的高原城村相连景观。通过老城区改造,将仁康古街、仁康古屋和千户藏寨等统一规划,形成了集中展现理塘历史文化魅力的藏民俗文化体验型古镇,也是全国唯一依托仓央嘉措并打造其一生之路景点的特色文化小镇。

二、街巷空间

仁康古街街巷空间层次丰富,包括广场、街道和转经道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古街多元的空间体系。

1.广场

中心广场位于仁康古屋入口处,是仁康古街最重要的空间节点,围绕着广场有书店、咖啡馆等配套建筑(图1)。中心广场既是周边居民的主要休闲空间,也是游客感受理塘文化魅力的窗口。居民可以在此聊天、晒太阳、朝拜等,游客也能在广场上欣赏郭庄、展览和藏族工艺品等。

5f85421f93514_html_9b2d290d1c6eab60.jpg

5f85421f93514_html_b699cfe0070e8bb8.jpg

图1 广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仁康古街(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街道

仁康古街曲折而富有节奏,通过建筑的错动、偏转等,形成复杂多变的街道空间(图2)。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多为两层建筑,与街道形成了相对舒适的比例关系,它们直接对外或通过院门与外界发生联系。

3.转经道

转经道是藏区特有的空间形式,多围绕佛教圣物展开,佛教徒按顺时针方向沿此道转经。仁康古街的转经道环绕仁康古屋一周,与街道相比,其界面相对平整,多由建筑围墙界定,是重要的宗教和藏文化展示空间(图3)。

5f85421f93514_html_af7cde1f26eddf8c.jpg

5f85421f93514_html_3502a68a83fced2b.jpg

图3 转经道(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

图4 仁康古屋(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

三、建筑单体

仁康古街建筑种类多样,包括宗教建筑、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等类型。

1.宗教建筑

仁康古屋,又称七世达赖故居,始建于16世纪中叶,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理塘保存最完好的家庙(图4)。家庙为二楼一底的藏式建筑,采用土木结构,占地约2518平米。

2.文化建筑

(1)名人故居

仁康古街拥有众多名人故居,包含黄正清将军故居、芒康民居、俄曲阿觉故居和佳仁古屋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建于清代。其中,黄正清将军故居即著名大寺拉卜楞寺的根本活佛五世嘉木样与爱国将领黄正清的旧居,为一栋两层高的传统藏式民居。

(2)博物馆

民俗展览馆原为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康巴式传统民居,后经改造成博物馆。馆内收集了理塘人的炊具、农具、火绳枪、服装及宗教用品等,既是对理塘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游客了解理塘藏文化的重要场所。

(3)图书馆

作为仁康古街唯一的图书馆,圣地青年书屋承担起主要的文化职能。它是一栋两层藏式建筑,位于仁康古屋对面,是中心广场上的重点建筑,拥有众多仓央嘉措的相关书籍。

3.商业建筑

仁康古街商业密集,涵盖文创店、茶馆/咖啡馆、餐厅等多种业态。位于中心广场上的云端一叶咖啡屋,为一幢两层高的康巴式建筑,是周边居民和游客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4.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是仁康古街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建筑类型,也是康巴藏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其他类型的建筑多在此基础上改造而成。这些建筑多为带院落的平屋顶碉房,是构成古街风貌的单元。

四、建筑细部

1.材料

仁康古街两侧的建筑外墙多采用手工涂抹黄泥的方式,形成粗糙的肌理。部分建筑的立面采用石材,与黄泥立面区分开来。檐口、门楣、窗楣等部位用木材进行装饰,以彰显地域特色。

2.色彩

古街的建筑色彩较为统一,以土黄色为主色调,局部有木色、藏红色、黑色和白色等装饰,形成朴素沉稳又不失活泼灵动的色彩观感。

3.标识

仁康古街的标识系统清晰,广告招牌、标志牌等采用统一样式,也融入了藏族传统元素,减少视觉污染。户外导示系统均采用石质,室内标识牌则用木质,与街道、建筑形成了良好的关系。

五、更新策略

1.街区肌理的保留

不同于某些历史街区的大拆大建,仁康古街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街区肌理和街道界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

2.公共空间的提升

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仁康古街更新改造的重点。通过对广场、街道和建筑立面的风貌提升,大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发展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3.传统文化的发掘

作为理塘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仁康古街的历史建筑经过修缮与改造,成为名人故居、图书馆、博物馆等,进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

4.商业功能的植入

仁康古街没有赶走原住民,而是鼓励他们经营文创、餐饮等行业,在增加收入、满足本地居民和游客需求的同时,也留住了本土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

六、结语

川西藏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不能生搬硬造内地的经验,而应该积极探索自身的特色。仁康古街的改造提升,较好地平衡了旅游开发、文化传承与居民生活,也融入了理塘人的智慧,为川西藏区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陈颖,田凯,张先进,等.四川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田凯,陈颖.四川藏区民居研究历程述论[J].中国名城,2019(2):92-96.

[4] 雷暘.基于生态旅游发展的嘉绒藏区松岗城镇设计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