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夏敏

河北中天圣塬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下,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高的重视。生态建设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现阶段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当中的关键性内容。倘若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的建设,就很容易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这也不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就为维护我国粮食战略稳定、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及农村整体振兴提供了有效平台。

1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随着中国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有关政府逐渐发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和新观念。中国政府在2007年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视,将生态文明置于国家发优先展事项的前列。当前,中国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等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重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同时确保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这些任务都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就需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重视土地整治的力度,从而促进绿色发展。

2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建设问题

2.1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意识缺失

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仅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土地整治工作上还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近百年,无论是土地整治理论还是经验都更加丰富而成熟,我国与这些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

2.2土地整治工作中新型材料和技术的普及度不高

在现阶段,在乡村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巨大、复杂而乏味的工程,在整治过程中,不仅需要将新材料和新技术引入有关设施,还应该促进形成多样化的综合技术。传统的土地整治工作旨在增加农村地区的耕地面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干预下,土地复垦对“田、水、路”等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整治和周边环境保护的多方面治理。新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众多新材料和技术的支持,以使土壤修复工作更加顺利。例如,在农村农田上翻修人行道时,可以使用资源节约型的沙子和碎石;对于农田边坡,应该采用友好型的边坡保护;对农田进行灌溉和施肥时,可以使用保水保肥的新型肥料,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农田和人行道的破坏和影响,并且可以优化和恢复已经受污染的土地。在土地修复工作中大量使用环保绿色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可以保护农业用地和农村环境,不仅可以完成土地恢复工作,还不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2.3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系统性理论方法严重滞后于土地整治实践的应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而且多数土地整治工作目前还处在模仿阶段,从而导致土地整治工作出现不协调现象,如农村景观风貌的破坏、农村居民点的废弃、农村生态环境地污染及乡村生态功能的弱化等等。

2.4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材料缺乏

在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以及新型技术。由于我国土地整治发展的时间还很短,因而现有的许多材料及技术都难以真正满足各地区对于土地整治工作的需要。

3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对策

3.1健全生态立法,强化生态管理意识

要进一步实现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应结合自身情况,适当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土地整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内容,并在《土地整理法》中进行明确规定,通过法律强化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生态建设管理的意识。

3.2完善土地整治工作的新型材料和技术的普及

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首先要改进复垦的理论和方法,有关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土壤修复的常用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学习土壤修复等方法,学习该领域中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了制定完整的工作计划,具体的生态级别的土地类型应采取合理的整治措施,并重视宏观层面的空间格局调控和微观层面的农村规划、景观设计等方法的结合,努力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和生态要素。

3.3构建完善的土地整治理论和技术体系

想要使土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并达到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目的,就需要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完善的土地整治体系。首先,对土地整治的定位、功能、模式及对象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其次,针对土地整治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理论方式和技术;最后,对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进行创新,同时将理论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技术,并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进行实际工作时,还应对土地规划、景观生态及恢复生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考虑,并在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土地整治方案进行制定,以此从宏观层面对土地的空间格局布置进行把控。

3.4转变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理念

土地复垦可以通过修改现有的土地功能和格局,改善当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来优化整个地区的水、土壤和空气质量,包括促进山区、湖泊等的生命共同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概念,对森林、农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特征进行了宏观调整,以促进生态功能的显现。生命共同体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的建设目标,不同角度和结构尺寸在多个层面上构成了建设政策。例如,大型土地开垦针对国家和州级单位,可以利用生态板块来实现对绿色生态社会的构建。小规模土地恢复的范围是在村庄和项目一级,合理化设计景观走廊和景观美化区的设计,增加土地资源的整体生产能力。

3.5发展生态技术,建立生态技术支持平台

生态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是当前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对生态技术的推广上,必须做到分尺寸、分层次,确保技术推广过程中规划分析与整合的合理性,并充分把握与实际土地整治中生态建设问题的相关工程措施、产业技术等,尽可能避免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要更多地引入先进的生态土地整治技术,以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作用,如缓冲带技术、防护林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运用,在技术层面上有效增强生态建设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土地整治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应充分了解各项内容,实现生态技术推广和土地整治总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深入联系。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土地资源存在耕地质量偏低、自备资源不足等问题,所以开展土地生态整治工作已迫在眉睫。但从土地整治的实际工作来看,我国土地整治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整治方法和技术体系,而且在生态化的材料、技术、工艺及专业人才方面也相对比较缺乏。因此,想要加快推行土地整治工作,并降低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土地整治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并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此提升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颖.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探析[J].科技风,2019(12):110.

[2]李虹晔.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2018(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