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 (FB)肺内局部滴药对肺结核疗效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2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 (FB)肺内局部滴药对肺结核疗效的影响

赵晔 孟庆丽 赵南 滕建华 张丹丹

哈尔滨市结核病防治所 150010

摘要: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FB)肺内局部滴药对肺结核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45例患者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 ( FB) 肺内局部滴药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45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5例患者治疗效果,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结核患者中应用经纤维支气管镜(FB)肺内局部滴药方式有着十分良好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肺结核情况,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 肺结核 影响

多年来,肺结核部分复治患者的治疗、痰菌持续阳性等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应用经纤维支气管镜(FB)在肺结核病灶区直接注入抗结核药物的方法,治疗肺结核复治患者,在促进病灶吸收、痰菌阴转和空洞关闭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区间在18岁~65岁,浸润型肺结核19例,痰菌阳性10例,慢性纤维空洞型(慢纤洞型) 肺结核10例,全部痰菌阳性;研究组45例患者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 ( FB) 肺内局部滴药方法,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区间在19岁~68岁,浸润型肺结核18例,痰菌阳性16例,慢性纤维空洞型(慢纤洞型) 肺结核5例,痰菌阳性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45例患者则只服抗结核药,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摄 X线胸片、检查痰菌、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以利于考核疗效。

1.2.2研究组

研究组病例先经摄X线胸片病灶定位,注药时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鼻咽喉部麻醉,FB经鼻腔或口腔插入至病灶区叶段支气管开口处,吸净管腔内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然后将已配好的INH0.15g注入病灶区,嘱患者深吸气,患侧卧位12分钟,以便使药物在病灶区内滞留。如此每周注药3次,同时每日口服,INH0.35g,RFP0.45g,EMB0.75g。

1.3疗效判定

两组均观察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检查痰菌、X线胸片、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观察可能出现的与药物有关的毒副反应疗效指标:(1)细菌学:以连续2次痰涂片阴性者为阴转;(2)X线胸片:病变显著吸收,即病变吸收超过45;病变好转:病变吸收缩小,但不超过45;病变无效:病变无:变化或增大、空洞消失或闭合;空洞好转:空洞缩小超过45;无效:空洞吸收不超过45或无变化[1]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均采取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使用“5f6804ac5effc_html_7dbd0bf633f9860d.gif ”表示,使用t进行校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使用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灶吸收情况

研究组45例患者的病灶吸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5例患者的病灶吸收情况,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

1两组患者的病灶吸收情况

类型

组别

例数

吸收

吸收率

P

浸润型

研究组

45

32

71.11

<0.01

肺结核

对照组

45

16

35.55

慢纤洞型

研究组

45

8

17.78

<0.01

肺结核

对照组

45

2

4.44

2.2分析两组患者的痰菌均阴转情况

研究组45例患者的痰菌均阴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5例患者的痰菌均阴转情况,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2。

2两组患者的探均阴转情况

类型

组别

例数

阳性例数

吸收率

P

浸润型

研究组

45

33

73.33

<0.01

肺结核

对照组

45

18

40.00

慢纤洞型

研究组

45

15

33.33

<0.05

肺结核

对照组

45

8

17.78

3讨论

肺结核为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而传染源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尽管经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之后绝大多数的肺结核患者得到彻底治愈,但肺结核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甚至有重新增高的倾向。治疗肺结核的传统方法主要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送达病灶局部文献报道INH的杀菌作用与药物浓度相关。通常提高病灶局部药物浓度的方法主要增加全身用药投放量,虽然这样加强了局部杀菌效果,但却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药物的毒副反应[2]。经FB肺内局部滴药,虽然药物投放量少,不致于极大地增加全身血药浓度而增加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但却极大地增加了病灶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加强了对病灶组织的渗透作用而提高药物的杀菌作用,使痰菌迅速转阴,促进病变的吸收好转。

肺结核病初治失败而需复治者,多数是由于治疗不当或病人未坚持治疗等原因所致。用常规化疗方法时,复治的疗效往往不如初治,主要是因为复治患者病灶区组织破坏严重,纤维组织增生,细菌耐药,而敏感的细菌又多潜伏于干酪样物质中,药物不易渗入或渗入的药物浓度未达到杀菌或抑菌水平等[3]。FB直视下对肺结核病灶区注入抗结核药,提高了局部的药物浓度,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但并未因此增加药物引起的全身性的毒副作用,且操作简便,定位和注药准确,痛苦少,病人易于接受。从结果分析显示,对于浸润型肺结核的复治病例,无论是病灶吸收率、痰菌阴转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参考文献

[1]徐玉慧,高玉红.浅谈继发性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4):19-21.

[2]赵长成.肺结核诊断中应用X线影像学的特征分析与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4):91-92.

[3]牛俊梅,李振魁,崔俊伟,张边防,王永亮.肺结核患者住院期间获得性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及其影响因素[J/OL].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12):1822-1825[2020-07-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456.R.20200622.0845.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