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3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李福清   王莉红 【通讯作者】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硬膜外无痛分娩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无麻醉禁忌症、无阴道分娩禁忌证自愿要求镇痛分娩的初产妇50例作为试验组,未要求镇痛分娩的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分娩结局、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结果:试验组镇痛效果明显,第一产程明显缩短(P<0.01),催产素使用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而器械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新生儿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无痛分娩应用效果确切,缩短了产程,新生儿评分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关键词】  无痛分娩;  罗哌卡因 ; 芬太尼

分娩疼痛给产妇带来了身心痛苦,而且干扰了生理功能,,从而使产科的并发症增加,对母婴均有不利影响。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疼痛的深入认识,在分娩过程中除保证母婴安全外,同时也要求无痛并提高生活质量,我院自2003年5月开始实施无痛分娩,效果满意。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于我院产科选择无麻醉禁忌症、无阴道分娩禁忌证,自愿要求镇痛分娩的初产妇50例为试验组,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随机选择同期无阴道分娩禁忌证,未要求镇痛分娩的初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为单胎头位,元明显头盆不称,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孕产史、胎儿大小等有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试验组当产妇宫口开大3cm时,取侧卧位,取第二节与第三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注入麻醉药,含罗哌卡因0.4ml(3mg)稀释成1.5mL,取出长针后置管于硬膜外腔,然后接60ml注射器,内含用生理盐水稀释的麻醉药,包括罗哌卡因8ml、芬太尼1ml。每次推药10ml,间隔至少15分钟,宫口开全停止推药。会阴伤口缝合后拔除硬膜外导管。在整个产程中,密切观察并记录镇痛情况、不良反应、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同。

1.3 疼痛的分级及判定标准 根据WHO疼痛分级标准判定。0级:无痛;Ⅰ级:轻微疼痛;Ⅱ级:明显疼痛;Ⅲ级:强烈疼痛。镇痛有效率=(无

痛+轻度痛)/镇痛分娩总数×100% 。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两组产妇的疼痛差别有显著性差异,实施无痛分娩者,镇痛效果好。

表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组别

n

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对照组

试验组

p

50

50

0

35

<0..05

0

15

<0..05

24

0

<0..05

26

0

<0..05

2.2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见表2。无痛分娩第一产程时间比传统分娩组明显缩短<0.01,无痛分娩组与传统分娩组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痛分娩对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及产后出血量无影响,不延长第二产程,不增加出血量。

表2 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

组别

n

第一产程时间(min)

第二产程时间(min)

第三产程时间(min)

产后出血量(min)

对照组

试验组

p

50

50

320±110

210±100

<0.01

65±48

60±50

P>0.05

8±4

8±3

P>0.05

158±120

142±121

P>0.05

2.3两组产妇分娩助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催产素使用率比较,见表3。阴道助产率和剖宫查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无痛分娩不增加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对新生儿评分无影响。催产素使用素B组明显高于A组P<0.01,提示实施无痛分娩对宫缩有抑制现象。

表3 两组产妇分娩助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催产素使用率比较

组别

n

阴道分娩

例    %

剖宫产

例    %

第一产程需

用催产素

例    %

第二产程需用

催产素

例    %

新生儿Apgar分

对照组

试验组

P

50

50

5  (10%)

5  (10%)

>0.05

3  (60%)

4  (80%)

  >0.05

5 ( 10%)

45  (90%)

  <0.01

8  (16%)

48 ( 96%)

 <0.01

8.5±1.5

8.4±1.6

>0.05

3.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药物,其特点是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低1】,可产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在低密度时几乎只产生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较轻,因此孕妇可自觉使用腹压,不影响肢体活动,自然分娩率高。麻醉前后产妇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变化,因此对子宫胎盘血流量无明显影响2】,新生儿耐受较好,可广泛用于产科分娩镇痛。加用芬太尼的目的是增强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降低其用量,硬膜外给药既可持续有效浓度,又能缩短停药后镇痛时间,保证母婴安全。

3.1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对疼痛的影响:产痛主要来源于子宫收缩、宫口扩张以及子宫韧带的牵引等,而疼痛冲动系统通过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一起在T 10~12节段向中枢传导;另外,在第1产程末和第2产程,胎儿先露部分下降使产道和会阴扩张,通过S2~4的神经传导引起疼痛3】。试验中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注射,阻滞范围在T10~S4,可阻滞相应传人神经疼痛刺激的传导,抑制或消除了机体疼痛刺激的应激反应,起到分娩镇痛的作用。两药的混合应用,既能发挥协同作用,缩短起效时间,增加镇痛效果,又能降低各自的药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对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的影响::罗哌卡因具有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因而适用于要求减轻疼痛而又不产生运动阻滞的分娩镇痛。本研究表明,镇痛组产妇开始镇痛至宫口达10 cm 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这是由于镇痛后子宫颈、阴道壁、盆底肌肉等松弛,因而宫颈扩张加速,促使活跃期缩短,同

时由于疼痛消失,产妇得到充分休息,也可使产程进展顺利。这与胡丹等4】研究结果类似。试验中发现两组实验对象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对助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催产素使用率的影响:无痛分娩在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中使催产素人数增多,可见实施无痛分娩对宫缩有抑制,应严密监测宫缩,根据需要及时静滴催产素,防止活跃期停滞、产程延长及第二产程延长。由于麻醉药阻滞了子宫下段宫颈的运动神经,降低了软产道的阻力,宫口松弛,有利于宫口开大及胎头下降,因此第一产程明显缩短。宫口开全或近开全时停止推药,很快恢复便意感,产妇会主动屏气用力,自觉加用腹压,同时适时静滴催产素加强宫缩,又因第一产程体力消耗较小,产妇有足够的体力,因此不影响第二产程。联合用药时,助产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4 产妇不良反应的观察 硬膜外麻醉后由于受阻滞节段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可引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的副反应,所以所有待产妇均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每15min测一次血压。硬膜外麻醉后,还可出现尿潴留,影响胎头下降,故必要时予以导尿。另可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一般程度较轻,无须特别处理。

镇痛分娩是一种既能解除分娩疼痛,又能保证母婴安全的方法。一方面镇痛分娩的实施能够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缩短了产程,减少了机体能量的消耗及分娩带给产妇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分娩机制的顺利进行。本组资料显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无痛分娩应用效果确切,缩短了产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宇光.罗爱伦.麻醉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

11

2.McClure JH. Ropivacaine. Br J Anaesth,1996;72(2):300~307

3.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10.

4. 胡丹,陈富强,艾登斌.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探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