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4

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

朱霞,许爱丽

湖北省 洪湖市人民医院,湖北洪湖, 4332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护理的过程中将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儿60例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行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对患儿的配合程度、护理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配合程度、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家长满意度相对于对照组较高,住院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对小儿护理的过程中实行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儿配合度以及家长满意度,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还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改善疾病预后。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个性化护理;临床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儿科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护理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以及丰富化,但在护理的过程中,患儿难以正确描述自身需求以及疾病,并且均存在抗拒心理以及焦躁情绪,加之家属的心理因素,不愿让患儿忍受痛苦,也会出现烦躁心理,不利于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还会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对患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1]。对患儿护理的过程中实行肢体语言沟通的同时结合非语言沟通的有效护理可促进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主要由于对患儿进行肢体语言沟通可有效倾听患儿的倾诉,通过与患儿进行眼神鼓励以及肢体接触,可让其保持良好的仪表与体态,通过与患儿家属之间的交流以及与患儿的肢体接触可获得患儿对护理人员的好感,让其在稳定的情绪状态下不断提高配合度,保证治疗以及护理顺利进行[2]。本次研究对小儿实行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范围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对象为60例我院收治的患儿,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组别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8,女性12;年龄最小1.5岁,最大12.8岁,平均年龄(7.15±3.65)岁;疾病类型:脑炎患儿5例,肺炎患儿10例,急性肾炎患儿7例,腹泻患儿6例,肾病综合症患儿2例。对照组男性20,女性10;年龄最小1.8岁,最大13.1岁,平均年龄(7.45±3.25)岁;疾病类型:脑炎患儿6例,肺炎患儿11例,急性肾炎患儿6例,腹泻患儿5例,肾病综合症患儿2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均在研究标准内(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所选患儿均无意识障碍;(3)所选患儿均无精神疾病。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此研究的患儿;(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3)存在精神疾病的患儿;(4)存在意识障碍患儿[3]

1.2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对患儿加强心理护理以及饮食干预,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用药指导以及健康宣教。

1.2.2观察组行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

1.2.2.1肢体语言沟通

(1)鼓励安慰。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对待患儿,面带微笑为患儿服务,让其感受到亲切感,并且提高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为避免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陌生感,护理人员应该保证举止端庄大方,并且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需要耐心亲切,可添加微笑、点头以及相关手势等肢体动作,以此来营造融洽轻松的沟通交流氛围,便于患儿以及其家属更加清楚的了解疾病的相关因素、治疗方式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而有效消除其所出现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4]。(2)眼神与抚触。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眼神为患儿以及其家属给予安慰,向其传递亲切友善的态度,切勿在面对患儿以及其家属时面无表情以及两眼无神,可有效避免患儿以及其家属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此外,在护理过程中还需要对患儿进行抚摸,进而不断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在增进情感交流的同时还可不断提高护患关系[5]。(3)沟通交流。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不但有丰富的面部表情,还需要注意形象的美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亲切的语言向患儿传递关爱与温暖,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鼓励其说出内心想法,在与患儿家属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注意患儿以及家属的好感。(4)姿态与面貌。在行走以及坐立时要注意姿态,保证仪态端庄大方,要以稳重的态度以及干净整洁的面貌给予患儿最好的服务,进而不断提升患儿接受治疗的信心[6]

1.2.2.2个性化护理

对患儿护理的过程中除肢体语言沟通之外还需要根据患儿之间的差异对其进行个性化护理,对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以及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针对出现异常情况的患儿需要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必要时做好隔离治疗。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其清楚的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并且耐心倾听患儿以及其家属的倾诉,帮助其详细解答疑问,在消除其出现的不良情绪的同时还可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7]。另外,在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为患儿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定期通风,保证适宜的温度以及湿度,针对出现呼吸不畅的患儿应该轻拍患儿背部进行缓解,针对体温过高的患儿应该立即进行物理降温处理。将护理与患儿的疾病情况相结合,给予患儿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保证足够的水分以及热量的摄入,让患儿少食多餐,尽量多饮水,禁食辛辣刺激以及油腻食物,在用药时应该谨遵医嘱以及规章制度了解患儿对药物的禁忌症,在用药过程中若患儿出现不良反应需要立即停止用药[8]

1.3疗效观察指标

对患儿的配合程度、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家长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配合程度包括完全依从:护理后患儿无哭闹现象,并且完全配合护理人员以及临床医师完成治疗;部分依从:护理后患儿无哭闹现象但存在轻微抗拒现象,基本会配合护理人员以及临床医师完成治疗;不依从:患儿哭闹厉害并且不配合护理人员以及临床医师完成治疗。患儿家长满意度主要从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方面考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5f4f7ab341267_html_b2cc6fc0a1b59f8.gif ²检验,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配合程度

观察组患儿配合程度相对于对照组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配合程度[n(%)]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率

观察组

30

23(76.67)

6(20.00)

1(3.33)

29(96.67)

对照组

30

14(46.67)

9(30.00)

7(23.33)

23(76.67)

5f4f7ab341267_html_b2cc6fc0a1b59f8.gif ²

--

--

--

--

5.192

P

--

--

--

--

0.023

2.2患儿家长满意度与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相对于对照组较高,住院时间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详见表2:

表2患儿家长满意度[n(%)](5f4f7ab341267_html_e6259bdacf15128.gif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30

22(73.33)

6(20.00)

2(6.67)

28(93.33)

4.61±1.25

对照组

30

13(43.33)

9(30.00)

8(26.67)

22(73.33)

6.62±2.58

5f4f7ab341267_html_b2cc6fc0a1b59f8.gif ²/t

--

--

--

--

4.320

3.840

P

--

--

--

--

0.038

0.000

2.3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高,P<0.05。详见表3:

表3护理质量评分(5f4f7ab341267_html_e6259bdacf15128.gif,分

组别

例数

基础护理

安全护理

病房护理

消毒护理

观察组

30

94.81±3.08

96.53±4.48

96.72±4.39

97.84±5.13

对照组

30

81.23±2.18

81.05±3.66

82.62±4.09

81.77±4.52

t

--

19.712

14.656

12.871

12.874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4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详见表4:

表4不良事件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用药错误

跌倒

窒息

误吸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0

0(0.00)

1(3.33)

0(0.00)

1(3.33)

2(6.67)

对照组

30

2(6.67)

2(6.67)

2(6.67)

2(6.67)

8(26.67)

5f4f7ab341267_html_b2cc6fc0a1b59f8.gif ²

--

--

--

--

--

4.320

P

--

--

--

--

--

0.038

3.讨论

由于儿科风险性较高,所以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入院就诊的患儿自我约束能力较为缺乏,并且表达能力欠缺,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带来严重困难,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不利于护理工作有效展开,导致护理工作滞后。儿科疾病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机能、各个系统功能以及各项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引发其他疾病,对患儿的健康成长有不利影响。并且患儿发病后与护理人员接触较为频繁,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较大,所以对其加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9]

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属于新型的护理方式没在小儿日常护理的过程中实施该种干预措施可保证护理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与患儿沟通交流,多关注与患儿接触时的动作以及与其,可有效缓解患儿所出现的紧张以及恐惧心理,经护理,患儿的总依从率为96.67%,家长满意度为93.33%,这与朱玉珊等[10]的研究中总依从率为95.68%,家长满意度为73.33%相一致。

另外,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对患儿进行抚摸接触,经常面带微笑与患儿沟通交流,按照以上方式实施护理可给予患儿以及其家属接受护理的过程,进而有效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儿的重视,不但可有效缓解患儿病情,还可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且经过肢体语言沟通交流的相关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以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保证护理过程更加安全以及可靠。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有效的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可让患儿获得更加全面以及细心的护理,可使得护理工作更加周全,进而有效缓解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长之间的紧张关系,有着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

此外,在疾病治疗与护理的整个过程中运用个性化护理以及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可保证护理过程中收获较多益处,由于小儿的认知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不完善,对治疗的刺激性以及周围的陌生环境均会出现紧张以及恐惧的心理,导致其出现抵触以及哭闹现象,不利于治疗顺利进行,但在治疗过程中实施肢体语言沟通以及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以及恐惧心理,进而提高治疗有效性,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为6.67%,表明肢体护理的实施可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这与严春梅的研究中并发症为5.89%相一致[11]

综上所述,对小儿护理的过程中实行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儿配合度以及家长满意度,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还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改善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文英. 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111.

[2]卢淑萍.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9):222+224.

[3]郝颖. 探究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2):140.

[4]侯红艳,李睿,吕爱红.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22):99-100.

通讯作者许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