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自然保护区整合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1
/ 5

普安县自然保护区整合对策研究

郭远川 李自荣

贵州省普安县林业局 普安县国有普白林场 贵州普安 561500

摘要:生态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20世纪90年代国家综合实力基础相对薄弱,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紧缺,生态建设措施以遏制和保护为主导。普安作为贵州西南的山区县,生态环境因历史原因遭受严重破坏。为遏制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现状,普安县人民政府于1997年在县境生态环境恶化的重点区域建立了不同保护功能的县级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5615h㎡,制定出台相应的保护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局面。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各项中央财政林业专项资金不断助力林业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措施转向保护与培育双向并举,普安县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9.7%跃升到2018年的53.15%,普安县以水土流失为治理功能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明显改善。生态治理建设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的重要标志,调整保护功能和整合资源优势成为新时期自然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现场考察和科学研究,建议新建普安龙吟阔叶林州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5630.7hm2

关键词:普安县 自然保护区 整合

前言:上世纪90年代初,普安县森林面积为17145.5 h㎡,森林覆盖率仅有8%,水土流失区域占全县面积的51%。森林资源少与水土流失面积大是全县的重要生态问题,普安县于1997年颁布建立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治理区,目的就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劣的局面,改善生态环境,为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各项中央财政林业专项资金不断助力林业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措施转向保护与培育双向并举,普安县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9.7%跃升到2018年的53.15%,普安县以水土流失为治理功能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明显改善。生态治理建设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的重要标志,调整保护功能和整合资源优势成为新时期自然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现场考察和科学研究,建议将龙吟镇石古一把伞恒河猴资源保护区、龙吟镇布岭箐珍稀树种鹅掌楸资源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进行资源整合并申报普安龙吟阔叶林州级自然保护区,在总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申请撤销其余14个自然保护区。资源整合后的普安龙吟阔叶林州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5630.7hm2

1自然保护区现状

为了进一步遏制普安县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全面响应10年绿化贵州省的号召,针对县境不同区域生态恶化状况,本着“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扩大森林植被面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指导思想,普安县于1997年规划建立16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级别界定为县级,面积5615 h㎡。因条件限制至今并未作出详细规划,相应的保障机制也未健全。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20余年来没有明显的功能区划,无准确的边界,无专门的机构、经费和管理人员。保护区的建立对当时保护全县森林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力度加大后,以城镇建设、旅游、交通、水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都不同程度占用了部分林地资源。根据现状调查,保护区虽对生态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布局不合理,制约了普安县的全面发展。

1.1存在的问题

1.1.1分布零散不利于管理

原有自然保护区分布于1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有1-2个,面积相对较小,最小的只有32 h㎡。规划没有避让村寨和居民点、公路、基本农田、农户承包责任地和其它基础设施等,人为活动频繁,不满足管理要求。

1.1.2保护对象名不符实

多数保护区保护对象不符,保护目标不明确,没有保护价值,不符合保护区规划的要求,部分保护区资源匮乏,不满足规划条件。

1.2现状整合建议

1.2.1龙吟镇石古一把伞恒河猴资源保护区

位于龙吟镇石古村,面积349.98 h㎡,森林覆盖率99%,功能为保护恒河猴资源。保护区成立以来,为有效保护国家二级动物猕猴,当地政府进行了退耕还林,为恒河猴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及自然资源。经调查,该保护区内的植物主要为壳斗科植物,是恒河猴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植物资源较丰富。建议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建议与普安龙吟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资源整合,申请普安县龙吟阔叶林县级自然保护区,进一步扩大恒河猴的主要生存范围,以便进一步有效地保护,寻找生态廊道,为保护对象提供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1.2.2龙吟镇布岭箐珍稀树种鹅掌楸资源保护区

位于龙吟镇高阳村,面积32.48 h㎡亩,森林覆盖率78%,功能为保护珍稀树种、国家二级保护区植物鹅掌楸。根据调查,保护区内主要为常绿阔叶林,植被以鹅掌楸为主的阔叶林,保护区内还有贵州省重点保护区植物安龙石楠,以及部分兰科植物,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森林群落丰富,植被丰富,致使野生动物资源也丰富。建议与龙吟镇石古一把伞恒河猴资源保护区进行资源整合,申请普安龙吟阔叶林县级自然保护区,进一步扩大保护区面积,为珍稀树种鹅掌楸生长、野生动物生存、发育、繁殖等提供有利的条件。

1.2.3龙吟镇沙子塘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区

位于龙吟镇红旗社区,面积38 h㎡,森林覆盖率62%。功能为天然阔叶林的保护。保护区建立以来,阔叶林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但该保护,面积较小,涉及吟塘和红旗两个村(社区),位于普安县北面S216省道普水油路主干线边。范围内有居民点6个组300户1300人,人为活动频繁,保护难度大、保护价值不高,整合建议撤销。

1.2.4罐子窑镇风火砖水库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

位于原罐子窑镇红卫村,面积175.05 h㎡,森林覆盖率83%,功能为保护水库水源。经过多年经营,水库周边种植上了大面积的人工杉木林,水库得到了较好的保障,水源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因保护区涉及红岩和小山坡两个村,S216省道普水油路主干线从中间穿过,靠近保护区周边的居民点有10个组,涉及500户2000余人,人为活动频繁。该保护区内天然阔叶林较少,人工杉木、马尾松林最多,保护对象不符,没实际保护意义且撤销后对风火砖水库影响较小,保护整合建议撤销。

1.2.5地瓜镇下厂河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

位于地瓜镇木卡村,面积1180.22 h㎡,森林覆盖率65%,功能为治理水土流失。经多年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区周边种植了大面积的人工杉木林和经济林,保护区的绿化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治理。保护区涉及两个乡镇5个村6个村16个组1400户6300人口,S216省道从正中穿过,保护区内含大量耕地,没有明确保护对象,不符合建保护区条件,整合建议撤销。

1.2.6地瓜镇莲花山十里杜鹃保护区

位于地瓜镇莲花村,面积为338 h㎡,森林覆盖率99%,功能为保护具有观赏价值的杜鹃以及生态。成立至今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绿化面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杜鹃植物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保护区涉及14个组800户3300人,S216省道从中穿过,人为活动频繁,是制约普安发展的瓶颈。保护区内分布大片块状的人工杉木和柳杉林,只有小面积符合保护对象,保护价值不大整合建议撤销。

1.2.7地瓜镇鲁沟村古大珍稀树种银杏资源保护区

位于地瓜鲁沟村,面积379.93 h㎡,森林覆盖率74%,功能为保护古大珍稀树种银杏。成立以来,当地银杏树种资源得到2个乡镇3个村20个组900户3600人。区域内古银杏分布为点状,居民点较多,不适合设保护区,整合建议撤销。

1.2.8新店乡牛角山天然常绿阔叶林保护区

位于新店乡新店社区牛角山,面积125.03 h㎡,森林覆盖率71%,功能为天然阔叶林的保护。保护区一直致力于天然阔叶林的保护,由此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保护区涉及2个村10个组700户3500人,S216省道擦边而过,人为活动频繁,面积较小。经现场调查,保护区的森林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杉木林,还有大片农地,保护价值不大,整合建议撤销。

1.2.9青山镇幸福水库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

位于青山镇歹苏村,面积562.76 h㎡,森林覆盖率76%功能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涵养水源。保护区前期由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基本无任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成立以来,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杉木,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治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有效地改善。该区现已纳入州级湿地保护小区和县人畜饮水重要水源保护地,整合建议撤销。

1.2.10雪浦乡仙人洞阔叶林保护区

位于雪浦乡雪浦村,面积135 h㎡,森林覆盖率66%,功能为阔叶林的保护。保护区成立以来,当地政府致力于保护区的基础工作,保护区的阔叶林得到有效地保护,绿化面积得到提升。该保护区涉及7个组400户2000人,人为活动频繁。经现场调查,保护区面积不大,植被以马尾松+杉木林为主,其次为枫香、栗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并不丰富,保护价值不大,整合建议撤销。

1.2.11楼下镇水箐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

位于楼下镇堵嘎村,面积324.87 h㎡,森林覆盖率88%,功能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成立以来,当地居民在保护区周边种植上了大面积杉木林,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治理。保护区涉及2个村12个组900户5000口,S216省道从中穿过,人为活动频繁,保护区内多数是农户责任地,整合建议撤销。

1.2.12盘水镇汪家河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

位于盘水镇高兴村,面积310.07 h㎡,森林覆盖率70%功能为水土流失治理。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区域内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种植杉木林,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治理。保护区涉及5个村8个组350户1300人,S216省道从中穿过,人为活动频繁,保护区内多数是基本农田和农户责任地,整合建议撤销。

1.2.13盘水镇关索岭自然生态保护区

位于普安县盘水镇云盘社区,面积1050.04 h㎡,森林覆盖率88%,功能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自保护区成立以来,退耕还林工程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杉木和杨梅等。保护区涉及2个乡镇4个村14个组900户4000人。据现场调查,保护区森林植被比较单一,主要森林植被为人工马尾松、杉木林,群落结构也较单一,野生动植物资源并不丰富,保护价值不大,整合建议撤销。

1.2.14白沙乡旧屋基天然阔叶林保护区

位于白沙乡大小寨村,面积35.04 h㎡,森林覆盖率92%,功能为天然阔叶林的保护。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保护区涉及1个村4个组200户900人,面积较小,人为活动频繁。根据现场调查,保护区内的森林群落较单一,野生动植物资源并不丰富,保护价值不大,整合建议撤销。

1.2.15高棉乡五个坡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

位于高棉乡喜打村,面积450 h㎡,森林覆盖率88%,功能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区成立以来,当地居民在保护区周边种植上了大面积的杉木林,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治理。保护区涉及4个乡镇5个村20个组1000户4000人,人为活动频繁,整合建议撤销。

1.2.16三板桥镇油沙地灌木林植被保护区

位于三板桥镇十里村,面积175 h㎡,森林覆盖率88%,功能为油沙地灌木林的保护。保护区成立以来,当地政府鼓励农民退耕还林,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杉木和杨梅、核桃等水果树木。保护区涉及2个村8个组600户2300人,人为活动频繁,森林群落比较、结构和功能单一,保护价值不大,整合建议撤销。

2整合资源建设保护区目的和意义

根据现场考察和科学研究,建议将龙吟镇石古一把伞恒河猴资源保护区、龙吟镇布岭箐珍稀树种鹅掌楸资源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进行资源整合并申报普安龙吟阔叶林州级自然保护区,在总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申请撤销其余14个自然保护区。

2.1整合新建保护区的目的

2.1.1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与森林生态系统的需要

保护区现有多种国家、省重点及省特有保护野生植物。并分布的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急需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保护区分布有较好的马尾松+杉木林、杉木林、枫香树林、云南樟树+白栎林、鹅掌楸林、清香木+化香树林等森林群落,具很高的保护价值。

2.1.2保护对象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保护区范围、功能区调整划将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的地方调整入保护区,确保保护区的地带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喀斯特非地带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完整;确保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动物集中分布地和栖息地尽可能的纳入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缓冲区,使这些野生濒危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2.1.3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有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在其面积范围内使之生存和繁衍并能自然发展的功能。同时,自然保护区还包含有多重地貌、土壤、气候、水系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的单元,使自然保护区呈现出多样性,也是野生动植物生存、繁殖等所需要的。

2.1.4提高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

原16个自然保护区综合森林覆盖率为78%,新整合的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3%

2.2保护区的意义

2.2.1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动态因素

整合后保护区的成立,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繁衍及发育等空间。一些物种也经濒临灭绝,而部分物种得以幸存的保留下来。在自然保护区中,他们能够有效地生长、发育,从而逐渐恢复种群数量;对于不能正常繁衍的物种,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遗传资源的研究,进而使得物种继续保存下来。

2.2.2有助于改善环境

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里面包含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森林植被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进行“化学反应”,保障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2.3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为进行各种生态实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设立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实验室。

2.2.4普及自然科学知识重要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向公众进行自然与自然保护宣传的天然博物馆。利用自然保护区这天然的大课堂,增加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2.2.5维持生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存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2.6天然基因库

自然保护区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有助于区域内生物的保护及繁衍。

3整合保护资源状况

3.1植物资源

据调查,区域内有苔藓植物50科127属353种,蕨类植物28科51属93种,草本植物69科224属317种,种子植物664种,药用种子植物99科223属296种。其中有各类珍稀濒危植物8科11属1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3科3属3种,贵州省保护植物4科4属4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收录兰科植物4属4种,贵州特有植物只有2种,即安龙石楠(Photinia anlungensis)和冬青叶山茶(Camellia ilicifolia)。

3.2植被资源

主要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木林、人工植被8个类型。

3.3动物资源

无脊椎动物有软体动物门3目12科30属55种,环节动物门6科9属14种,倍足动物4科4属4种,扁形动物门19科36属50种,蜘蛛目19科57属70种,昆虫174科575属829种;脊椎动物鱼类5目9科21属23种,两栖动物2目8科24种,爬行动物3目9科29属36种,鸟类17目49科157种,兽类8目18科28属38种。

3.4大型真菌资源

通过对普安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初步调查,采集到237份大型真菌标本。经过鉴定及分析,初步确定该区有47科183种大型真菌,其中担子菌169种,子囊菌14种。

3.5景观资源

保护区景观资源丰富,生物景观、水文景观、地文景观、人文景观、天象景观均有分布,各景观类型在将军山水库组合度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存,相得益障。

4整合保护区功能分区

4.1保护区范围

整合后新建的普安龙吟州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普安县北部龙吟镇,保护区全境处于土壤保持功能区的黔桂喀斯特土壤保持功能区,属于全国63个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中的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持重要区,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生态区位独特性明显。总面积约5630.7hm2,坐标为东经104°57′35″~105°7′52″、北纬26°1′22″~26°10′4″。保护区东界自县道793与县界的交界处起,沿县界(亦是山脊线)经老何家时沿林缘至县界,经木龙岩、一把伞、飞鹅山至张家寨附近;南界自张家寨起沿林缘和至花岩的通组公路经穿洞头,沿山谷至通组公路,沿通组公路至春岩山脚至县道793,沿林缘经马脚岩、乐园、购寨、石龙田、杨柳凹、者恩、梅子山至坝子田;西界自坝子田起经罗家坪、祭山坳、刺花属至麻竹山,沿县界顺着林缘至滥泥箐,沿林缘经大田、坪子头、阴坉岩、向阳、红星、对门坡、兴田、红旗、光明至桥边;北界自桥边起,经红岩冲、新民沿县界至江岔口、沿石古河往上游经经大桥、必马箐、泥堆、麻水井、吴家凹、远甲岭、云盘、石古、上寨、新寨、场底下、岩底下、水坝山、罗壮屋脊、于家小田、齐田、黄寨、猫脚坪,沿县道至县界处。

4.2功能分区

4.2.1 核心区

核心区面积2382.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3%。根据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的分布情况和保护区内的自然村寨分布状况,东片区保猕猴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原生地、栖息地、繁殖地区,西片区主要保护黑叶猴、鹅掌楸、金荞麦、钩距虾脊兰、金兰、齿爪叠鞘兰、短距舌喙兰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及原生地、栖息地和繁殖地区。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更好协调当地经济社会与保护区建设,规划分布在核心区范围内的现有省道和县道两侧10米范围,以及乡道、通村通组公路两侧5米范围内划入实验区进行管理。

4.2.2 缓冲区

缓冲区面积568.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1%。缓冲区是核心区向外过渡区域,用以隔离核心区,减少核心区的外部干扰或影响。缓冲区以自然界线为主,以植被分布界线为辅,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缓冲区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主,可以适当开展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标本采集,不允许从事采矿、森林采伐等其他生产经营性活动。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更好协调当地经济社会与保护区建设,规划分布在核心区范围内的现有省道和县道两侧10米范围,以及乡道、通村通组公路两侧5米范围内划入实验区进行管理。

4.2.3实验区

实验区面积2679.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7.6%。为探索普安县龙吟州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保护区的南部划实验区。实验区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并发展;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进行适度合理利用,合理开展科研、生产、教学、生态旅游等活动,探索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保护区科研及自养能力。

5整合新建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

5.1强化保护区管理能力

普安县现行自然保护区由县林业局代为管理,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撑。整合新建保护区要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矛盾,需要有专门的结构进行管护,要求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专门的资金,做到定员、定岗、定职责,形成“管理单位包干科室----管护站护林小组----护林员”网络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提高管护效率。

5.2建立良好的社区共管机制

完善考勤考核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人,井然有序的工作局面。

5.3加强科学监测与研究

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等再教育方式来提高人员的素质,注重吸纳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从进人把好人才关。同时,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经常化、制度化,以提高从事保护区工作的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他们从事管理、保护、科研及社区活动的能力和工作责任感,为保护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5.4提升保护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系统,确保保护区架构合理、人员搭配得当;建立建设保护区范围功能区范围、各功能区保护对象、基础信息系统;建立保护区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对保护区珍稀物种的监测做到及时到位;建立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使保护区管理信息化,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社区共管机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对保护区情况最为熟悉,是开展各项保护工作的有生力量,实践证明,社区共管也是最有效的保护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化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成立社区共管领导小组----社区共管委员会----社区共管小组三级社区共管体系。

5.5加强科学监测与研究

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确保野生珍稀动植物生存,具有重要的自然保护及科学研究价值。开展科研监测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护主要保护对象,而且有利于保护区自身的人才培养,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品牌。保护区可采取独立完成,也可以委托省内外科研机构,还可以与大专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保护区生态效益监测研究、保护区特有动植物小种群研究保护区重要保护植物研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保护区社区经济项目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工作,从而提高保护区科学监测与研究水平。

5.6加大保护区宣传力度

加大保护区宣传力度,提升保护区内居民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素质是建立社区共建共管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座谈会、典型案例展示、爱鸟周、外出学习参观考察、设立保护宣传标牌等。通过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的途径,逐步转变村民的传统生活观念、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养殖,发展集约种植珍贵中草药,发展特色农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生态经济,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对森林的直接依赖。

结论:在原有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普安县物种资源,突出资源优势,调整保护区功能方向,按照保护区设立相关要求进行科学考察、规划、分区,新建州级自然保护区,落实相关规划资料的审批,落实“三定”管理机构,是发挥自然保护设立保护职能的关键。

(1)新建普安龙吟阔叶林州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5630.7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382.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3%;缓冲区面积568.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1%;实验区面积2679.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7.6%。

(2)整合新建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主要有:一是强化保护区管理能力;二是建立良好的社区共管机制;三是加强科学监测与研究;四是提升保护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五是加强科学监测与研究;六是加大保护区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普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普安县县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治理区的决定》,1997

[2] 杨卫诚,冉景丞,黎道洪,罗庆怀,张卫民,《贵州普安龙吟阔叶林县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贵州普安龙吟阔叶林州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2018

[3] 苏琴,李玥,张齐立,吕雪蕾,王梦犀,《贵州普安龙吟阔叶林县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