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神农谷片区 人工林的 生态改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2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神农谷片区 人工林的 生态改造探讨

毛志雄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桃源洞国有林场 430225

摘 要 湖南省炎陵县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我国华南、华中、华东等多种区系成份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和特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冷杉、银杉等,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了提高保护区生态等级功能,妥善解决保护区内人工林历史遗留问题,对该保护区神农谷片区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保护区人工林生态改造方法措施,为今后该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生态改造

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炎陵县境内,主要保护对象是我国华南、华中、华东等多种区系成份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和特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冷杉、银杉等,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发(1982)29号文《关于保护稀有珍贵动植物资源的通知》,批准建立湖南省桃源洞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面了解保护区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人工林生态改造提质方法措施,才能高效提高保护区生态等级功能,有效解决林场、村民生产生活和权益问题[1]。   

1 神农谷片区现状及现有人工林存在的问题   

    1. 神农谷片区人工林现状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3786公顷,神农谷片区面积约9120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915公顷,占神农谷片区面积的10%,且绝大部分属于国有林场,这些人工林大部分是杉木纯林,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工植苗,现已大部分是成过熟林,树种组成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林内枯枝落叶层达15厘米以上,特别容易发生火灾、病虫害、抗灾防护效果极差。

    1. 保护区现有人工林存在的问题  

1.2.1生态效益低,生物多样性下降。

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能分布多种森林植被类型,无论出现干旱天气或者阴湿天气,甚至虫灾或者火灾,物种之间具备的相互补偿、相互依存的巨大作用能够抵挡这些不良环境压力。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等级降低,生态效果就差,生物品种单一,涵养水源能力就差;树种组成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抗灾防护效果极差,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就大大降低了。

1.2.2造成地力下降、各种灾害易发。

  1. 天敌不喜欢人工纯林,容易诱发病虫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食物链”或者“食物网”关系。

  2. 元素正常循环中断,地力衰退严重。天然森林不需要人类打药和施肥,就能够生机勃勃地存在下去,其机理是生态系统具有元素循环的重要功能,物种越丰富,元素循环就越彻底。

  1.2.3森林火灾易发,保护难度增大

杉木人工林内枯死木多,立木枯死枝条多,林内地被枯枝落叶层深厚,地上寸草不生,雷击起火可能性非常大,火灾发生率特别高。保护区内和周围居民较多,人为活动多,野外用火的就多,地头烧坎、扫坟烧纸等,在秋冬季节,天干物燥,更易发生火灾,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2 保护区杉木人工林生态改造方法措施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方向是针叶林→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树为主的阔针混交林。这种森林生态自然演替过程,需要漫长的岁月,可通过人工促进其天然更新的方法,实行林相改造,加速顺行演替过程,通过调整和构建新的森林空间结构,增加森林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以改善人工林内生态系统的功能,创造出优于原有森林系统的生态效益,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能妥善解决保护区内杉木人工林历史遗留问题,从而达到生态改造目的。

2.1 人工林生态改造的树种选择

杉木人工林生态改造,树种选择至关重要,可重点选择以阔叶树为主的乡土珍稀和乡土特色树种。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保留有近十万亩的天然原始次森林,这些天然原始次森林中的自然植被可作为杉木人工林改造和乡土树种选择的参考。

2.2人工林生态改造的方法

对现有杉木人工林先进行疏伐,实行“抽针补阔”,树种株数和蓄积的疏伐强度都严格控制在30%以内。 

2.3人工林生态改造的措施

人工林生态改造视林分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

2.3.1对立地条件差、林木生长差、密度低的林分,其林地上后期天然更新的幼树种类较多,具有封育价值,则实行封山育林,辅以见缝植绿的办法促进更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林种的自然更替。

2.3.2对杉木人工林中的天窗和现存的一些空坪隙地,可因地制宜的选择水青冈、榉树、银木荷、枫香、甜槠栲、金叶白兰花等乡土阔叶树种进行补植补造,提高林分的生态适应能力。

2.4 加强后续跟踪管理

人工林生态改造工程周期长,涉及面广,动态变化复杂多样,要实现改造的预期效果,必须加强后续跟踪管理,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如补植补造、优质种源收集及大苗培育、病虫害防控、阶段性管理措施的调整跟进、日常巡防管护等。 

3 保护区人工林生态改造实施意义   

3.1 生态效益   

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方案实施后,使保护区人工营造的915公顷的单一纯林得到生态提质,新增常绿阔叶林面积915公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生态效益明显。   

3.1.1 生态功能等级明显提高   

保护区人工林实施生态改造后,使保护区内杉木人工林通过人工干预措施提高了生态功能等级,将生态功能等级较低、景观较差的人工杉木纯林人工疏伐后全部种上生态功能良好的常绿阔叶树种,使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明显提高[2]。   

3.1.2 生物多样性得到丰富   

单一纯林是生物多样性最差的一种林分。保护区人工林生态改造实施后使915公顷的单一纯林得到改善,全部间种阔叶树种,并采取多种类随机结构,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使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一致,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   

3.2 社会效益   

保护区人工林生态改造措施实施后,有效解决了保护区杉木人工林的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化解资源保护与林场、村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采伐木销售使林场、保护区内村民增收,利于社会,惠及林场、村民,且能够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对自然保护的持续稳定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工林生态改造措施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林业工人,这为保护区农民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将促进林农增收致富,有效化解与当地群众的矛盾,社会效益明显[2]。   

3.3 经济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林业碳汇也是目前从增加碳汇的角度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途径。据研究指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森林游憩、保护土壤、林副产品、养分循环服务功能,每年产生的总生态经济价值为15 360.37元/公顷,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分别为963.64元/公顷和14 396.73元/公顷,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4.94倍。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价值仅占到森林总价值的6%,而森林固碳释氧的价值占到了47%。     

4 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区人工林生态改造实施后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可得到进一步化解。此外,实施改造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对提高保护区的生态作用,促进保护区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歆.泸溪县柏木人工林经营改造模式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8,50(3):45-47.   

  1. 王玮玮等.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健康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9):152-154.   

作者简介:毛志雄(1970-),男,汉族,湖南省涟源市人,大专学历,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5f3b63b386fe2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