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2
/ 2

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体会

孙红贺

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000

摘要:目的 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不同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找出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总共有142人,都属于胃食管反流病,在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选择在本院消化内科接受相关治疗,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先后交替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一组在治疗中,以雷尼替丁为主来开展治疗,另一组则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来开展治疗,前一组作为对照组,后一组作为联合组,然后从治疗有效性、症状积分以及不良反应方面入手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具体效果。结果 统计患者在治疗后的具体效果,在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95.77%,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84.51%;在治疗完成后,联合组的症状平均积分为(1.27±0.51),对照组的平均积分为(2.71±1.09),联合组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不良事件,联合组发生率为4.23%,总数为3例,对照组为9.86%,总数为7例。同时以上相关数据的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结论 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可以从雷尼替丁联用奥美拉唑方面入手来进一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

关键词: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不良情况

胃食管反流病作为消化系统疾病,在现阶段临床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在产生该类疾病后,患者都会产生吞咽不便、食管廓清能力降低等多方面的不良情况,必须迅速得到相关治疗,才可以避免病症的恶化,否则就会进一步恶化,严重危及患者的人身安全。因此本文就探究了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以期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提供相关借鉴,详细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作为此次研究时间,共选择142名研究对象,都属于胃食管反流病,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先后交替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一组在治疗中,以雷尼替丁为主来开展治疗,另一组则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来开展治疗,前一组作为对照组,后一组作为联合组。在对照组中,男性37人,女性34人,人均年龄(53.1士2.7)岁,平均患病时间(4.8±3.2)d;对照组中,男性35人,女性36人,人均年龄(51.9士3.3)岁,平均患病时间(5.1±2.8)d。对上述一般资料所对应的P值进行计算,P均超过0.05,说明上述资料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不具备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以雷尼替丁来治疗,2粒/次,2次/d;联合组:在按照对照组方法的同时,联合奥美拉挫开展治疗,2粒/次,1次/天。连续服用两个月后,重新诊断和分析患者的相关情况。

1.3观察指标

治疗有效率;症状积分;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在此次研究中各项数据的分析处理都需要利用SPSS19.0软件来完成的,数据在处理完成后按照(5f3394e8732b1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和n%的形式来进行表示,用X2和t来进行检验。只有在P<0.05的情况下,才能够说明数据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统计患者在治疗后的具体效果,在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95.77%,3名患者在治疗后呈现无效,同时治愈人数为38人;而仅采用雷尼替丁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84.51%,11名患者在治疗后呈现无效,同时治愈人数为28人。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1。

表1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统计(n%)

分组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联合组

71

38

30

3

68(95.77%)

对照组

71

28

32

11

60(84.51%)

2.2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评估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在治疗前所有患者的平均积分基本相同,并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然后在治疗完成后,联合组的症状平均积分为(1.27±0.51),对照组的平均积分为(2.71±1.09),说明患者在治疗后症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5f3394e8732b1_html_de436af5616e654c.gif ±s)

分组

例数

治疗前症状积分

治疗后症状积分

联合组

71

8.13±0.41

1.27±0.51

对照组

71

8.21±0.29

2.71±1.09

P

>0.05

<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所有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所产生的不良情况进行统计,联合组发生率为4.23%,不良事件总数为3例;对照组为9.86%,不良事件总数为7例。说明联合组治疗所采用的方法在安全性方面更好,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情况比较

分组

例数

稀便

夜尿

腰酸痛

不良事件发生率

联合组

71

1

1

1

3(4.23%)

对照组

71

2

3

2

7(9.86%)

3讨论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多是由于患者存在食管黏膜溃烂、炎症等方面原因,在正常人体中,食管下端括约肌在增加后,因为会同时由于贲门肌层张力的作用,所以食管中的压力会超过胃的压力,所以不会存在反流情况。然而如果人体的下食管括约肌、贲门肌层等产生异常,就会致使食管中压力降低,这就会导致胃压力过高,进而产生反流问题。在产生胃食管反流后,就容易导致食管炎的产生。通过临床分析胃食管反流多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因原因所产生的:(1)食管下端括约肌产生异常,没有维持正常张力和压力;(2)胃食管的动力产生异常,进而引起了食管排空障碍;(3)食管黏膜修复能力减弱,存在上皮细胞增生;(4)胃动力不足,胃无法保证正常蠕动和排空,进而导致胃压增加。除此以外,在幽门扩约机存在异常时,胃肠胰液都会反流到食管内,进而破坏食管黏膜。在人体中胃食管是非常关键的消化道器官,如果产生这一方面的疾病,非常容易导致患者胃酸增多,胃泌素减少,降低患者的括约肌功能。在临床中一般都会围绕抑制胃酸的原则来为患者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就是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经过临床调查发现通过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其作用会明显超过单一应用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胃酸分泌,抑制胃壁中H+、K+的转移,从而减少胃蛋白的产生。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联用上述两种药物,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17%,不良情况发生率也仅为4.23%,同时在症状积分方面的评估表现也非常良好,与仅采用雷尼替丁单一治疗的患者相比有着明显性的优势,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51%,不良情况发生率也达到了9.86%。所以联合两种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的联合应用更具时效性和有效性,可以帮助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尽快从病症中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羊国成.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5):116-118.

[2]邓伟.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4):65-66.

[3]王裕忠.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信息,2014(3).

[4]李金明.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39.

[5]刘成吾.探讨分析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9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