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2

自媒体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毛雨馨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信息革命带来重大转型的二十一世纪,依靠网络构建起来的局域空间改变了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媒介的重大变革,并成为主流趋势。尤其近些年来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草根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互联网成为民众获取信息、搜集资源等重要手段。不可忽视的是,处在社会巨大转型和全面改革时期的背景下,自媒体时代给政府应对和管理带来极大风险。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不仅是中国也是国际公共安全管理的难题。人人皆可为信息渠道、皆可作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在网络时代尤为明显。本文将基于自媒体发展新形势,研究政府治理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向。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舆情 治理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自媒体作为全新的平台,以其宽广、高效、互动的优势吸引人民更多地参与公共生活和社会事件,随时随地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正是自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和民众参与管理国家意识的提高中,网络舆情得以出现和扩散。一方面,网络舆情为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也为公民监督政府提供了一个高效的途径,但是,网络舆情的不可控以及一些不真实的言论也给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自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形态的改变为政府应对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既是机遇,也是难题。从自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出发更准确地为自媒体在应对网络舆情中的作用进行定位,并以此为依据指定政府应对策略,才是新时期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最合理的方式。

二、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政府管理者对自媒体传播规律认识不足

从网络舆情治理方式看,管理者在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机方面经常被动、过于滞后。引爆网络的舆情事件往往会在短时间引起公众极大关注,在具体情况还不明晰、问题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本应该及时介入发布信息,主动公开消息,有效预防杜绝流言、谣言的大肆传播。但实际上,一些管理者面对突发事件,往往行动迟缓,生怕自己言论不当造成二次舆情,结果却是应对行动越迟缓、越滞后,舆情危机爆发的程度就越剧烈。

(二)“泛化”倾向

1.泛娱乐化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严肃批评了电视传播的娱乐化现象: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在自媒体环境下,娱乐化倾向变本加厉。自媒体传播使网络变为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的绝佳平台,在现实压力的逼迫下,自媒体用户一切皆可娱乐,有条件要娱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娱乐,他们“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及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在自媒体舆论表达的各个环节、各种场景中都弥散着娱乐化的表达方式。

2.泛政治化

网络舆论的泛政治化指将舆论主题与政治话题相关联的倾向。在自媒体舆论场中, 特定议题的泛政治化倾向更为明显。一是因为自媒体舆论是典型的“N级传播”,网络大 V 和少数意见领袖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个别人将民生、娱乐、经济等议题“政治化”“复杂化”, 激化“围观”网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二是热点舆情发生后,大多数网民在没有求证的情况下,盲目传播不实信息。他们易受政治言论干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误入泛政治化的舆论漩涡。

(三)自媒体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公众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宣传、倡导不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受到影响,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文明程度降低。公众受各种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影响的渠道日趋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公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立在利益多样化基础上的个人价值取向变得复杂多元,一些人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公民道德,变得自私、冷漠、猜疑,甚至冷血,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丧失基本社会道德和责任感。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层面积累的这些问题,在自媒体自然也必然会有所体现。如涉及民生问题舆情信息事件频发,但要有效管控却一时没有法规依据,加之部分地区、部分群体人与人之间关系错位、撕裂,部分舆论场管理失控,导致互信危机,反映了相关立法方面的滞后,导致管理上的被动,制度设计上的缺失。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路径选择

(一)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治理

即改变传统舆论思维,主动倾听不同社会群体的呼声,吸纳自媒体“自组织”的建议和诉求,实现从政府舆论管制到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一是充分吸纳民间力量,特别是重视自媒体新意见阶层和新意见领袖的作用,重视团结、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大 V、播主,充分发挥民间舆论领袖的协同治理作用。二是由权力导向转向法治导向,在处置自媒体舆论时,以法律法规和社会共识为准绳。三是以民众利益最大化、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实现民意的畅通表达和舆论清朗的平衡。四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加强舆论治理工作宣传, 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

(二)完善舆情治理方式,增强自媒体治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水平,必须把握自媒体特点,研究其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转变治理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当前,要突出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提升信息发布速度和效率。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并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发声。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传统的 “黄金 4 小时”网络舆情处置时限需要进一步缩短。如果不能快速、透明、客观地发布官方信息,自媒体就会更加敏感活跃,小道消息和谣言就可能随之而来,稍有怠慢就会造成公众情绪积累甚至失控,给管理者工作带来极大被动。

第二,要扩大满足民意诉求的渠道。面对网络空间日益增多的民意诉求,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升交流互动能力。当前,网络平台建而不用、重视投入不够、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时有存在,权威信息发布频率低、形式呆板僵化、不符合民众需求等问题比较突出。如果管理部门不能用好网络平台,就容易把网民推向商业媒体,可能进一步加大网络舆情治理应对的难度。

第三.要整合舆情治理应对资源。虽然管理部门网络舆情治理应对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备,但整体网络传播能力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单打独斗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遇到突发事件,除了逐级报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外,各业务的分管职能部门经常不能直接快速将权威信息向民众发布,而是需要通过宣传或者信息部门中转传播,造成资源和回应时间的浪费。因此,建立全面灵活、反应灵敏的舆情回应体系迫在眉睫。

三、由封闭单向转向开放互动

积极适应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扁平化需求,适应自媒体舆论传播的“新常态”: 一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凡是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均向社会公示, 广泛征求并吸纳社会意见, 遇到重大紧急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及时回应公众质疑。二是搭建官民舆论场交互、沟通的桥梁,利用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在自媒体舆论场的导向作用。三是建立健全自媒体舆情工作机制,加强自媒体舆论的监测、综合和研判机制,及时预警,及时澄清。四是顺应自媒体传播“人人皆媒”的潮流,变“堵”为“疏”,充分尊重个体和民众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表达权,推进自媒体舆论的柔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