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2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的疗效观察

余伟

慈利县人民医院 湖南 慈利 427200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53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病例,按病例就诊时间分为I组(2h内就诊,35例)、II组(2~4h就诊,47例)、III组(4~6h就诊,55例)、IV组(>6h就诊,1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特点及心电图阳性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特点包括:ST段变化、Q波变化、R波变化及T波变化。

II组心电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组间对比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经研究发现2~4h易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方面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心肌坏死,过劳、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均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1]。临床症状:突然发作剧烈且持久胸骨后/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本文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为主,观察心电图非典型临床特征。

1.临床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

遵循患者就诊时间进行分组处理,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53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分为了I组35例、II组47例、III组55例、IV组16例。I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0例、15例;年龄介于35~72岁,平均年龄为(53.5±4.2)岁。II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8例、19例;年龄介于32~72岁,平均年龄为(52.8±3.7)岁。III组男性、女性分别为:34例、21例;年龄介于30~74岁,平均年龄为(52.9±3.9)岁。IV组男性、女性分别为:9例、7例;年龄介于33~73岁,平均年龄为(53.1±4.1)岁。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处理4组的临床基本资料(P0.05)。

1.2方法

153例患者均接受12导联心电图检查,描记纸速为每秒25mm,然后对患者ST段、Q波,以及R波和T波等情况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观察病例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ST段变化、Q波变化、R波变化、T波变化)、比较4组心电图阳性率。

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及评判标准:(1)ST段不典型抬高/向下移动,即为ST段变化;(2)距心室去极化起始40ms位置可见小Q波,没有形成病理性,可观察到Q波进行性加深/增宽表现,即为Q波变化;(3)QRS波幅限时增加/增宽,2个连续胸前导联QRS波振幅差异在50%/50%以上,即为R波变化;(4)T波高耸/倒置,即为T波变化。

1.4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6.0)中处理,计数资料病例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4组心电图阳性率对比,均以率%表示、组间检验利用X²处理。对比数据呈现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 病例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的分析

153例病例总共检出48例,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特点:ST段变化、Q波变化、R波变化、T波变化情况具体见表1。

1 病例心电图非典型改变临床特点的分析[n=153%]

疾病

ST段变化

Q波变化

R波变化

T波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14(9.15)

5(3.27)

9(5.88)

20(13.07)

2.2 4组心电图阳性率的比较

II组心电图阳性率较其他3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P<0.05,如表2。

2 4组心电图阳性率的比较[n=48%]

组别

心电图阳性率

I组

11(22.92)

II组

21(43.75)*

III组

6(12.5)

IV组

10(20.83)

注:和I组、III组、IV组比较,*P<0.05。

3.讨论

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会使人体心肌处于持续缺血、缺氧的状态,这时引发的心肌坏死即为急性心肌梗死。该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是相关研究人员认为过度劳累、暴饮暴食、吸烟、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均为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2]。当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后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方面需在早期实行临床诊治。临床方面诊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方法较多,比方说:心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等,其中心肌红蛋白方法检测时间较短,但是特异度并不高;而肌酸激酶同工酶方法的应用特异度较高,然而需要较长的时间诊断;肌钙蛋白诊断特异性比较高、检测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少,不足:该种检测方法能明确患者心肌受损状况,无法确定其心肌受损的原因;所以上述诊断方法的应用均有所限制。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冠状动脉闭塞数分钟~数十分钟内则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因缺少典型表现所以漏诊率非常高,本文采用的心电图改变能明确患者早期心肌受损状况,通常为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这时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则发生T波变化[3]。受到心肌缺氧缺血程度影响病情加重,ST段出现缺血心肌、正常心肌的变化,若急性损伤传导就会产生延迟,此时QRS波发生改变(时限加快、波幅增高)。需要注意的是,65%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均会出现病理性Q波,少部分患者会产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所以心电图非典型改变发生率较低。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组患者心电图阳性率比较,II组显著高于其他几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由此说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2h至4h易观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情况,所以医院方面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宣传工作,以此促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早期接受临床诊治。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发病2~4h发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概率较高,临床方面需做好这一时间段的诊断工作,以便为更好的为患者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利英.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8):41-42.

[2]邓春云.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J].医疗装备,2017,30(18):8-9.

[3]王静,李元元,孟凡香.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诊断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