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 H”型高血压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1

你是“ H”型高血压吗

张钰凤

新都区新都街道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500

你是高血压患者吗?你的血压水平正常吗?——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也有很多人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如果继续问:“你知道什么是‘H’型高血压吗?”估计会有更多的人一脸茫然。

人体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过了10μmmol/L,就被称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而伴随此病症的原发病高血压,就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由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甲硫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一方面会增高血液中血管壁的粘附性,另一方面还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进而引起其功能危害、紊乱、脂质过氧化,促进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其次,同型半胱氨酸还会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过度增长,对血管平滑肌的正常功能造成破坏,导致其变硬、组织纤维化、老化,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还会缩短血小板存活期,增高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形成血栓。这也不难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脑卒中和心肌梗塞的新标签。而一项以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的数据结果显示,在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中,有大约75%的患者伴随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其中女性患者大约占比60%,男性占比高达91%,表明“H”型高血压具有较高发病率。

H”型高血压危害众多

“H”型高血压具有多种危害。从上文知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会促进形成血栓和动脉硬化斑块,因此“H”型高血压也同样会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一项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H”型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与正常人相比高出25~30倍,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出5倍。

相关调查显示,近些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渐递增趋势,这也侧面反映了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不足,不仅要加强高血压的控制和治疗工作,同时也要针对其他伴随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H”型高血压的高发,与我国脑卒中高发可能存在密切联系。

很多高血压患者会同时伴随一种或多种其他危险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脂异常、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以及酗酒、吸烟、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等等。有研究认为,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由此引发的总致病效果较各个因素单独治病效果的总和显著更高。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也强调,在降低患者血压水平,使其达标的同时,也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美国相比,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显著更低,但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则高出大约50%。这种差异不仅可能是中国人群高血压造成的脑卒中比例显著高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能是导致中国和美国的心血管发病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以脑卒中为主,而美国以冠心病为主。

认识“H”型高血压的重要性

如果高血压患者同时伴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那么引发脑卒中的风险也显著增高。有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3μmmol/L,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可降低24%左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5μmmol/L,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也会增高59%。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常每年8.7%的速度不断增加,而西方国家的脑卒中发生率正呈不断降低趋势,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提高对“H”型高血压重视的原因。

H”型高血压的治疗及护理

从“H”型高血压的定义也不难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此病症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双管齐下。应当注意的是,构成“H”型高血压的两个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控制的,如果能有效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高血压,就能显著降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非常明确。很多临床研究均表明,舒张压水平每降低4mmHg,或(和)收缩压水平每降低9mmHg,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也会降低36%左右。

目前临床大多认为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为补充叶酸。很多实验均表明,叶酸在预防脑卒中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可降低脑卒中死亡率大约37%。在1998年,加拿大和美国等在谷物中强化补充叶段,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幅度较之前显著降低。而上述文章中也提到,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西方人群相比明显偏高,因此也尤为适合开展同步降压治疗。每天服用叶段0.8mg已经基本达到最大的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效果,而进一步增加叶酸的使用剂量并不会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降压药物——依那普利片是首个准用于治疗“H”型高血压的药物,药物配比及组方均获得了国家专利。依那普利是一种长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虽然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是患者长期使用对患者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有一定限制;而叶酸可以通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而保护靶器官,联合应用叶酸和依那普利,科协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积极治疗“H”型高血压的同时,增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也同样重要。有研究显示,加强患者护理,在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明确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可改变和可改变两类,其中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种族、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盐摄入量过多、肥胖或超重等等。其次,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①正确健康指导:监控指导师控制和预防“H”型高血压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健康宣教,可以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健康信念模式,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而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遵从治疗方案和乙组。与此同时加强随访,也有利于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为后期疾病控制提供依据,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②生活方式指导:保证膳食结构合理,患者的盐摄入量每天应不超过6g。大量临床实践也表明,钠的代谢与高血压存在密切联系。对于伴随高脂血症的患者,应以谷类为主,选择清淡、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叶酸、维生素C、牛奶等;对于超重的患者,应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运动,运动时间每次维持在20~60min之间,每周运动3~5次;也可以依据患者所选的运动种类、身体状况以及环境气候条件而定,如果运动后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则表明此种运动合适;生活方式也要保持规律,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紧张,自我合理调节情绪。此外,也要遵医嘱用药,并就错误用药的危害进行详细讲解,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