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困境与保护——以上海话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4
/ 4

方言的困境与保护——以上海话为例

傅嘉铭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200000

【摘要】方言作为区域文化载体,代表一个地区的历史印记与精神风貌。如今方言使用率在全国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在部分地区使用率低。本文将以上海为例从传统文化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心理适应层面探讨方言如今陷入的困境。前人多以上海方言的“音”、“影片”等研究,本文将着重站在方言困境与保护角度探讨分析,希望可让中国人民重视方言,更好发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下一步的方言保护决策提供基础。

【关键词】上海方言;困境保护;文化

一、引言

方言是一种交流沟通的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以上海方言为例如今使用情况堪忧,特别是25岁以下年轻一代呈现“二低”窘境:使用率低与熟练程度低。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青少年一代是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1],笔者认为现今21世纪上海方言困境与年轻时期密切相关。

二、研究思路

针对年轻一代使用上海方言情况堪忧问题,笔者首先进行了大量文献阅读,并进行问卷法。本次研究设计仅针对6~24岁长居上海的儿童、青少年及青年群体进行调查研究,采取问卷方式,主客观题结合,共获得有效问卷121份,研究将采取定量与定性方式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三、资料分析与整理

表1 调查样本(n=121)个人情况一览表

项目

维度

频次(人)

百分比(%)

性别

35

39

86

71

年龄

儿童(6~12岁)

25

21

青少年(12~18岁)

26

21

青年(19~24岁)

70

58

个人情况

上海常驻人口

68

56

外来长居无户籍

53

44

(一)个人情况分析:样本数据中,男性有35人,女性86人,抽样选取较为均匀。为更好了解年轻一代对上海方言的态度,抽样选取了不同年龄层的年轻人,其中6至12岁的儿童25人,12至18岁的青少年26人,19至24岁的青年70人,成年青年占样本多数。样本中上海常驻人口为68人,占56%,从出生或是幼儿时期长时间居住在上海,但因上海积分政策落户难,暂未获上海户籍的样本数为53人,占44%。(表1)

表2 调查样本(n=121)对上海方言的使用情况

项目

维度

频次(人)

百分比(%)

使用方言情况

一直使用

0

0

经常使用

15

12

分场合使用

36

30

偶尔使用

11

9

不使用

59

48

方言熟练度

非常熟练

8

7

熟练

24

20

一般

30

25

不熟练

25

21

一点不会

34

28

听得懂上海话

听得懂

76

63

部分听得懂

23

19

听不太懂

19

16

完全听不懂

3

2

  1. 方言使用情况分析:从方言使用情况可发现,上海作为海纳百川的城市,年轻一代生活交流的对象、工作学习环境复杂,一直使用方言的情况在样本数中为0。幼时家中良好的上海话语境让经常使用上海方言的样本数达15,占12%。正如刚刚所述更多会使用上海方言的年轻人更愿意分场合去使用,大家若都是上海人使用共同的语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此选项占30%占比较高。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总体样本中有59人日常生活中不使用上海方言,占总样本高达48%。

对比使用方言情况与方言熟练度列表,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有正比例关系,不论是上海本地常驻年轻人还是外来居住在上海的年轻人,在不同熟练程度上会使用一些上海方言,且大部分可以听懂方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在青年一代即使会讲上海方言,但会因多种因素不想使用方言,下文将进行原因分析。

表3 调查样本(n=121)与上海方言联系

项目

维度

频次(人)

百分比(%)

观看沪语节目

(沪剧院实体小品、老娘舅等电视节目)

每天都看

0

0

每周看2-3次

6

5

偶尔会看

34

28

从来不看

81

67

接触方言文化情况(音乐、配音、社团等组织)

经常接触

0

0

偶尔接触

42

35

不接触

79

65

校中是否见过沪语课/社团

见过

12

10

没见过

109

90

(三)与上海方言联系:受到上海方言节目少的客观因素影响,年轻一代更喜欢粤语、日韩文化,调查样本中观看沪语节目频率低,偶尔会看频次为34,占28%,从不观看沪语节目的样本占到总样本近7成。学校社团经调查发现,以小学“兴趣班”为主会少数开设,大部分学校没有沪语平台学习。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逐渐重视方言文化,近期《侬好上海》等节目在电视中推出,以上海方言普通话结合的方式,邀请老一辈上海明星,向观众展示不同区县悠久历史文化。

表4 调查样本(n=121)对上海方言的认识与态度

项目

维度

频次(人)

百分比(%)

上海话困境程度(A最高 E最低)

A

25

20

B

56

46

C

34

28

D

4

3

E

3

3

上海方言是否需要被保护

非常需要

35

29

需要

65

54

无所谓

20

16

不需要

1

1

中小学创建沪语课堂态度

赞同

32

26

较赞同

68

56

较不赞同

12

10

不赞同

9

8

(四)对方言的认识与态度:年轻一代对上海方言陷入困境有意识并发觉了这样的窘境。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年轻人深受感染,近8成认为需要对方言进行保护,该数据会随时间推移稳步提升。在中小学创建沪语课堂态度上,赞同与较在赞同的样本频次分别为32、68人,二者占总样本数的82%。

综上,从表层数据可以发现:虽然众多年轻人不使用方言,在意识层面21世纪的年轻人有较强大的意识去保护,对于后续发扬、普及方言的道路是可喜可贺的。

  1. 数据分析与深层问题暴露

1、“推广普通话”教育政策

问卷中近3成主动反映儿童时期“推普”教育政策。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消除语言隔阂,可以更好促进民族融合与发展,这固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推普”中我们并不是摈弃方言,忘了发扬地方区域性特色。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韦伯提出的“权威服从理论”就得以显现,中国中小学教育是教师权威模式,即“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这样的道德教育观念一直深刻在每一名中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推普从教育局对接到各校,让每一名学生锻炼了一口熟练、发音标准的普通话,上海方言的地位在当时的教育观念下被“抛之脑后”。

2、上海境内方言的差异

上海市区与嘉宝地区、南汇方言、崇明方言等有所不同,城市化进程让住在郊区的上海人民在市区进行工作,试想在单位内使用不同语调的上海话交流会略显生硬,缺乏了方言交流独具的特色——亲密感。如:上海话说“话”字为“讲”,嘉宝地区还保留“话”字,例如:“你刚刚话啥”?对于日常寒暄语上海市区方言询问对方是否吃饭了使用“切过饭了伐”,嘉宝地区使用“阿切过饭”?

[2]都有一定差异。

年龄层的不同让同一上海地区上海方言交流也成少许问题:即年轻一代所使用的上海话已经偏向普通话,部分用词产生“洋泾浜”现象,组成新生代的“新派上海方言”[3],而老一辈则还是使用从民国时期传下来的“老派上海闲话”或经少许改良的“中派上海闲话”。同一词语可能在青年人使用与老一辈使用上有所差异,产生沟通的隔阂也是方言陷入困境的表现之一。

3、上海方言媒介难以被接受

上海方言的刊物、课程难以被当代年轻人接受。从刊物普及角度来看,现在愿意写“上海方言”的作者数量少,像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仅仅不足20篇。其中论文还有使用上海方言闲话书写,这导致大部分年轻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低,阅读费力,流利程度低。愿意使用上海闲话书写的作者一般年龄也都在至少40岁以上,他们使用的多为“老派方言”或“中派方言”,现代社会能使用上海话的年轻人普遍使用的是“新派上海方言”,作者与读者间存在代沟。

4、上海方言教育实施困难

现在上海方言科普类的文献数量少。线下高校课程学习中,没有“上海方言”相关课程的科目,只有少数高校有社团,且数量不足更受时代潮流粤语社的1/10。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权威线上学习平台也均没有上海方言学习的培训课程。线上新媒体b站平台有少量几年前的课程或是一些自媒体平台博主用上海话分享的视频十分令人欣慰。

从兴趣培养角度,拥有练习上海方言的人们数量不多。在上海这样一座“高速度”运转的城市中,能够完成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提高自己的业绩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在上海赚取更多的钱,支付房租成为很多外来人口的困扰。“利益中心”成为生活在上海人民心中的求生法则。社会上经常使用上海话的群体多以40岁以上人群,年轻一代利用时间去阅读专攻上海方言期刊,自我学习方言课程着实对自身好处不多,在年轻一代看来性价比很低,降低年轻人对上海方言学习的主动性。

五、方言保护几点建议

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了数千年, 是无数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蕴藏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历史的印记和见证。[4]笔者针对上海方言现状,为更好保护方言文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人民对方言的重视程度

从宏观政策方面,政府对方言保护意识需加强。必须将保护方言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要以党政机关为首, 加强对方言文化的宣传工作,从而提高老百姓对方言文化的保护意识,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例如现沪语报站已几乎覆盖所有上海公交线路,部分地铁也会使用方言报站,增强公交亲切感。

(二)协调方言与普通话关系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5]方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印记,它承载着一个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相关报道:从1955年来,随着国家贯彻“推广普通话”政策,全中国地方方言已消失近1200多种。推广普通话不能以取消方言为代价。每个人都有权利使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等。[6]讲方言需要的是环境,大家都讲了自然熟能生巧。拿英语做例,现在许多学生使用“中国英语”,由于条件受限无法海外留学,享受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方言是在祖国使用,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按照道理应该是人人会说,享受得天其成的条件,加上自身内在希望学习的动力,我们的上海方言一定可以得以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方言传播媒介

从艺术角度普及,上海方言作品逐渐受到重视。在普通话主导的中国电影中,为吸引更多观众,方言也使用率也较高。在老年大学如火如荼举办之际,可以借鉴此类教学模式,在各级社区活动中心进行艺术类上海方言舞蹈、合唱、小品等课程活动举办。“互联网+”时代有意愿保护上海方言的志愿者们可以合作开设上海方言微信公众号,燃起人们对方言的重视程度。

六、结语

保护上海方言是确保语言多样性和实现文化大繁荣的必然要求。[7]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是一座包容万象的城市,确保语言的多样性才能使语言生态系统更加健康,文化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社会发展才会持续向好可持续发展。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保护方言即捍卫文明,重视方言文化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莹,《发展心理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杨祎珺,《从方言视角看嘉定宝山文化》,[N]语言文字学术研究《汉字文化》2019年第20期。

[3]黄炜,《老派上海闲话个腔势》,[N]《汉字与历史文化》2019年第13期。

[4]彭苗、 周凌霄、刘亨、伍俊,《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方言文化 的困境与发展研究》,[N]《Chinese national Expo》。

[5]朱建颂,《方言与文化》,[J]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2 页。

[6]徐海涛,《浅谈方言保护的现实意义》,[J],《教育发展纵横》。

[7]杨清望、代秦,《论地方方言保护的法理、困境与方法》,[N],《邵阳学院学报》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