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共享共治空间的新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9
/ 2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共享共治空间的新生

关加勇 1 范晖 2

1.建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5

2.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迈步中,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共享”遇到“乡村建设”,“共治”这一理念也就必然随之应运而生。本文,在共享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背景的指引下,从乡村共享共治的历史根源着手,结合美丽乡村共享共治的意义,探讨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新型共享共治空间,如何引导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共治乡村环境,从而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美丽乡村建设;共享共治;景观设计

引言: 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二十个字总体要求。由此可见,打造和谐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这其中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论断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在让村民共享建设成果的同时,还需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乡村共治中来。这样来看,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共享共治的空间变得愈发的重要了。因此,如何引导村民参与共享共治空间是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所面临的新问题。

  1. 乡村共享共治的历史性

共享共治从来就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甚至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乡村里,共享共治理念贯彻的比如今更加彻底。在以往城镇化不高的历史中,乡村这一社会结构占比比现在大得多。人们以族姓为纽带聚居成村落,以家规和传统道德为圭臬,约束村民,高度自治,共享乡村资源。他们的共享、共治观念是从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中习得的,富有特色的民风乡风也因之而成。到了现代,由于发展的不均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以及战争、政治运动等因素,使得原本完整的乡村结构与乡村风貌遭到破坏,乡村常居人口断层,乡风也就渐渐淡化,共享共治的传统也慢慢失去了原本旺盛的生命力。

乡村共享共治前世今生的变化,总的来说归为两点,一是道德文化的影响,二是环境的引导。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想要调动村民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共享共治中来,就必须重视这两点因素。

  1. 美丽乡村中的共享共治

美丽乡村中的共享共治是个抽象的概念,其具体化来说,共享就主要表现在公共资源、自然资源的共享,比如公共娱乐设施、公共休闲场所的开放性使用,以及自然风光、自然资源的使用。共治则主要表现为对村庄资源的维护,卫生的自理等方面。重点是思想观念上的引导与塑造,表现为村民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乡村文化的自豪感。这些就要求在现代美丽乡村建设设计中,应强化空间对人的引导与塑造。

  1. 新时代下美丽乡村与共享共治空间的关系

共享共治空间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村民的乡村自治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能间接促进良好乡风的形成。共享共治的乡风民风一旦形成,乡村道德就能得以维护,乡村传统就能得以延续,乡村教化就能得以普及,独特的地域文化也能因此发扬和传承。美丽乡村亦能实现长治久安,这与美丽中国的目标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共享共治空间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此,我们在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高瞻远瞩,突出共享共治空间的地位,明确共享共治空间的功能与作用,以保证村民参与到乡村的共享共治中,努力打造和谐美丽新农村。

四、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共享共治的空间现状

(一)如法炮制,未与乡村结合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各地的建设者们都在大力的推动乡村振兴大计。但是,随着美丽乡村数量的增多,效率的提高,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共享共治空间往往被建设者们轻视,设计者们往往将精力和亮点全部放在景观节点以及景观结构上,最稀松平常的共享共治空间往往顺手一圈,定了位置之后,便随便找几个模型安置好,此类空间例如,停车场、垃圾站、公共休闲装置等等。这使得许多美丽乡村中的的共享共治空间千篇一律,缺乏美感暂且不提,许多公共空间由于设计的考虑不周,导致使用率低下。在视觉上和功能上都未满足乡村需求。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缺乏整体性思考,忽略了具体的乡村环境,最终导致了共享共治空间的千篇一律。

(二)单线思考,空间互动性弱

由于大多数人注重的实用需求,以及设计者们的惯性思维,我们在共享共治空间的设计中大多只考虑到了其基本的实用性,忽视了人的空间感受,空间互动性难以体现。最终的设计,规规矩矩,没有趣味性,难以调动村民的参与性,空间的实用、引导功能也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这就使得即使有共享共治空间也难以发挥其功效,最后的结果就是事半功倍。

  1. 顾此失彼,共治空间缺位

众所周知,由于人的懒惰这一劣根性,“共享”比起“共治”来说好实施多。因此,设计者们共享空间上花的心思,远比花在共治空间上的心思多。有的美丽乡村设计中甚至只有共享的公共空间,没有共治空间的存在,而实际上共享共治空间理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

五、让乡村共享共治空间焕发新生的景观设计手段

(一)加强针对性设计,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所有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但是又极容易被忽略,我们在共享共治空间的设计里同样需要强调这一点,在设计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环境空间分布,还应该具体考虑各类群体的需求,根据其需求特点打造不同的共享共治空间。例如,学校附近的共享共治空间应该偏向教育引导,而居民区附近的共享共治空间应该更偏向于生活日常的宣传教化。

(二)增添空间互动性,精构巧思

为了提高共享共治空间的利用率,引导人们参与进空间中来,在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中应该着力打造有趣的交互空间,提起村民的兴趣,激发参与共享共治的积极性,让人与村庄生活通过空间内的互动产生联系。例如,在公共空间设置雨水花园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可参与性节点,或者将村庄文化揉入景观节点,让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教化作用,从而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无形中增加乡村凝聚力,起到促进乡村共享共治的作用。

(三)重视共治空间,双管齐下

在美丽乡村的共享共治空间的设计中,“共享”和“共治”应该是同生共长,两面一体的,在共享的过程中提升共治观念,应当是我们设计共享共治空间所追求的完美效果。我们在满足共享空间的需求的同时,也要加强空间的共治引导设计。例如,在公共休闲空间增加垃圾分类训练点,让村民在日常休闲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投入乡村治理中。

总结

我们要充分发挥共享共治空间的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契合实际、合理的设计让乡村共享共治空间得到新生,引导村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推动共享共治理念在美丽乡村中的普及,从而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 许灿,沈坚.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5(06):69-70.

[2] 杨千卉.地域文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分析[J].小品文选刊:下,2017(9):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