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组成特点及保护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4
/ 3

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组成特点及保护措施

韦建威 梁 敏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广西 南宁市 武鸣区 530114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广西 南宁市 武鸣区 530114

摘要:2014年6月~11月受大明山保护区的委托,对大明山保护区及其所属河流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在大明山主要河流及周边河流,共采集鱼类标本658号,拍摄鱼类活体照片1000多张,栖息于本山区鱼类共52种,有异鱲Parazaccospilurusspilurus (Günther)等两种是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物种;有美丽小条鳅Micronemacheilus pulcher等5种广西特鱼类;有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 (Lin)等5种珍稀鱼类。本文对鱼类的组成特点以及如何更好地对其保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明山;鱼类组成;保护措施

引言

大明山位于广西中部偏南,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2349.6mm,时常会出现暴雨。大明山径流主要是地表水,其地表水的水系相当发达。其中有33条河流发源于大明山,流向南宁市武鸣区的就有达响河以及汉江河等15条,这些河流全部汇入武鸣河然后依次进入右江、邕江、郁江;流向上林县的有甘栏河、东春河等16条,这些河流全部汇入清水河然后依次流进红水河、黔江;流向马山县的有达栏沟和水绵沟2条,流入县内的姑娘江然后依次进入红水河、黔江,最终这33条河流全部汇入到浔江,同属于珠江水系。这33条河流的总集雨面积达到700平方公里,年产水量达到115758万立方米,这33条河流汇于33座大小不同的水库(有效总库容达到18626m3)以及561口山塘(总容水量321万m3)。由于大明山有大量的水源,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为鱼儿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此次调查,为今后对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的保护提供了资料基础。

鱼类组成

大明山有鱼类52种,分别隶属于5目19科46属。鲤形目鱼类种类最多,种类最多计有4科6亚科29属29种,占总种类的55.8%,在此地种类上占绝对的优势;其次为鲈形目,占总种类的23.1%,有8科9属12种;鲇形目有4科5属8种,占总种类的15.4%;鳉形目有2科2属2种,占总种类的3.8%;、合鳃鱼目仅有1科1属1种,仅占总种类的1.9%。

大明山的鱼类有引入鱼类3属3种:原产地是北美的食蚊鱼Gambusiaaffinis,原产于非洲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以及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水域的革胡子鲇Clariasgariepinus,这3种鱼类现在大明山山脚下的平地河流都有分布。鱼类种类组成见表1。

表1大明山鱼类组成

亚科

鲤形目

4

6

29

29

鲇形目

4

5

8

鳉形目

2

2

2

合鳃鱼目

1

1

1

鲈形目

8

9

12

合计

19

6

46

52

鱼类组成特点

2.1大明山山区河段最常见鱼类

大明山山区河段最常见的种类有:瑶山鲤、横纹南鳅、越南鲇、拟平鳅、溪吻鰕虎鱼、叉尾斗鱼、月鳢、粗须白甲鱼、海南细齿塘鳢、斑鳢、黄鳝、宽鳍鱲、马口鱼、胡子鲇、泥鳅。

2.2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

大明山山区种群数量少的种类有:白边拟鲿仅见分布于东春河和柑栏河,异鱲仅见分布于东春河和古枝河,中华沙塘鳢、侧扁小黄黝鱼、中国少鳞鳜、花鱼骨、麦穗鱼、这5个种仅见分布于东春河。

2.3分布于大明山山脚河段的种类

仅分布于河流下游河段的种类有子陵吻鰕虎鱼、大鳞细齿塘鳢、条纹小鲃、青鳉、食蚊鱼。

2.4分布于大明山山脚周边河流的种类

大明山山脚周边河流分布的种类有:美丽小条鳅、中华花鳅、南方波鱼、餐、细鳊、黑鳍鳈、银鮈、福建小鳔鮈、越南鱊、高体鳑鲏、光倒刺鲃、鲮、纹唇鱼、直口鲮、鲤、鲫、中华原吸鳅、鲇、中间黄颡鱼、福建纹胸鮡、大刺鳅等21种。

鱼类生态受影响主要因素

影响大明山鱼类生态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等,经调查研究,影响最严重的是环境污染。

在调查汉江时发现,由于矿业开采把大量污泥排入河中,使该河从源头直到下游全是泥砂含量极高的黄泥水,被污染极为严重,汉江已无鱼类可生存。

外来物种对大明山鱼类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对山外的河段,对山内河段影响不大。外来鱼类共4种:一是原产非洲尼罗河水域的革胡子鲇,其在埃及尼罗河一带是普遍养殖的鱼类之一。是在1981年我国从国外引进,已在全国推广养殖,革胡子鲇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湖泊、池塘、沟渠及沼泽中,常集群于岸边的暗处及洞穴中。对环境适应性强,能在各种水体中生活,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耐低氧,当水中溶氧不足时,能窜到水面呼吸空气。是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用动物性饵料,同时也食植物性饵料,食性杂,食量大。主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鱼虾,也喜食腐败的动植物尸体等。生长迅速,一年可达1.5—3.0kg。性成熟年龄为5—7个月,每年多次产卵繁殖能力强。现已广布广西各江河。二是原产自于非洲的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系1958年从越南引入,尼罗罗非鱼是长江水产研究所在1978年首次从尼罗河引进我国大陆后,然后快速的在国内进行推广,大面积的进行养殖,由于这两种鱼对环境都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低盐度水以及淡水中均可以生存而且耐低氧有很强的抗病能力,且杂食性,生长较快,饲养3-4个月体长可达130-150mm,体重60-80克。繁殖能力极强,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每年可繁殖4-5次。此种鱼具有很强的护幼习性,而且领地意识极强,对当地的土著种类进行排挤同时也以当地小型鱼类作为食物,改变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鱼类的分布,对土著鱼类的生存空间、饵料生物影响极大。三是食蚊鱼,原产于北美,曾经为了消灭蚊虫,特别是疟蚊进行了引进。据记载,1935年被引入我国沪杭一带。何时进入广西不详。现东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食蚊鱼也是常见鱼类,挤占空间,消耗饵料生物对土著鱼类的生存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

在保护区范围内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工作已有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但的在保护区周边即山脚下的结合部,仍需与当地渔业、环保等部门联合,加强保护工作,

4.1重视保护区周边鱼类资源的保护

大明山保护区内外的水系是自然联系,不可分割的体系,上下游鱼类的多样性相互间彼此影响,依存,因此,保护区周边鱼类资源的保护应得到高度重视,科学合理地区划保护区域,制定禁止电鱼、毒鱼等杀鸡取卵式的资源利用行为,禁止实施改变河流流向、改造河床自然状态等毁坏河流自然属性的工程,防止水体污染等措施,实施鱼类保护法律制度。

4.2重视渔业环境科学的研究

渔政、环保、环监等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加强信息联动,加强对渔业以及相关行业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建立相应的完善的规定以及管理体系。

4.3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以及生活中,各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大量的氮、磷等其他物质,经由农田及地表水进入龙潭,对水环境以及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以及建设,人们的生活对河流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给原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及威胁。在汉江,由于矿业开采把大量污泥排入河中,使该河从源头直到下游全被污染,鱼类已无法生存。

4.4加强宣传

联合当地渔政、环保、公安等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渔业法》、《环境保护法》等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各项媒体进行积极宣传保护渔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全民尤其是渔民的环保意识;组织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志愿者队伍,选择时机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渔业资源保护的认识。

结束语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大量的鱼类资源以及珍稀鱼类资源。保护鱼类资源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一项公益事业,从而达到保护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目的,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现如今,虽然保护工作力量薄弱,但是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人们的保护环境的观念也在逐步加强,今后个人、政府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共同保护鱼类资源以及我们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保留下来的物种资源以及环境资源将会是我们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小勇.云南鱼类名录[J].动物学研究,2013,34(4):281-343

[2]陈宜喻.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M].科学出版社,1998

[3]乐佩琦.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下卷)[M].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1. 韦建威,男,1984年9月出生,大专学历,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植物研究与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2. 梁 敏,男,1983年7月出生,专科学历,助理工程师职称,主要从事林业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