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1
/ 2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杨龙飞 李海芹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呈贡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 目的 针对急诊护理管理中相关风险因素的临床护理价值加以探讨。方法 抽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急诊科102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仍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增加了风险护理管理措施,进而对比两组的实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从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指标来看,观察组的实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急诊护理增加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

急性疾病是受外部环境个人饮食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疾病。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急诊科在医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的急诊医学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一旦出现救治差错将会带来巨大损失,还会影响到急诊患者的康复,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抽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急诊科102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急诊科102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8:23,年龄在23~78岁之间,平均(45.62±3.52)岁,主要疾病类型包括:心绞痛(20例)、重症创伤(8例)、心衰(12例)、农药中毒(8例)、其他(3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6:25,年龄在24~75岁之间,平均(45.89±4.01)岁,主要疾病类型包括:心绞痛(18例)、重症创伤(9例)、心衰(11例)、农药中毒(7例)、其他(6例)。本次研究患者入选标准为:患者无精神病史;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方法,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增加了如下风险管理内容:(1)成立风险控制小组。以护士长为全面负责人,选择自身护士/临床医师作为各小组组长,组员主要由年轻护士构成。结合护理中常见的风险进行分类并细化护理职能,包括:病房管理、隔离、消毒、检查、质检等。各组定期召开会议,就现存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2)强化制度管理。以护士长为责任人不断提升所有组员风险意识。所有护理操作必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逐渐培养护理风险防范意识;(3)应急预案。根据本科室易发风险和风险特点制定出相关预案。定期进行演练提升实际处理能力;(4)保证排班制度的科学性。排班应保证不同班组工作能力的均衡,结合定期考核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操作水平;(5)优化护理和物品管理流程。结合科室工作特点,安排专人妥善管理相应药品和抢救仪器。为保证急救效果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有效缩短患者分诊时长;(6)逐步提升护理人员操作能力。护士长应全方位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同时在法律、风险防范等方面都需有高度的认识。结合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并保证所有人员具备书写文书、评估病情等相关能力;(7)履行相关责任。护理人员应做到主动和家属沟通交流,通过相应的宣教告知家属疾病风险及治疗措施,以此提升患者/家属的治疗依从性,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包括:文书与操作的规范性,大批量急诊管理效果等)、患者投诉、风险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18.0,计量资料表示为(x±s),并以t检验比较值,技术资料表示为(%)并以χ²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表示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分析 (见表1)

经对比,无论是患者满意度、风险发生率及患者投诉率,观察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迪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分析(%)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度

风险事件发生率

患者投诉率

观察组

51

50(98.04)

1(1.96)

1(1.96)

对照组

51

39(76.47)

7(13.73)

7(13.73)

X²

12.504

8.627

9.695

P

0.01

0.01

0.01

2.2两组护理质量分析 (见表2)

从大批量急诊管理以及文书、操作规范性管理等指标来看,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护理质量分析[(`x±s),分]

组别(n

大批量急诊管理

文书规范性

规范操作

消毒灭菌

基础护理水平

观察组(51)

97.02±1.19

94.23±0.88

95.06±1.23

96.04±1.38

98.53±1.17

对照组(51)

76.49±0.89

79.05±0.78

78.16±1.25

78.59±1.45

76.15±1.11

t

6.541

5.869

6.417

6.682

6.902

P

0.01

0.01

0.01

0.01

0.01

3讨论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发展快、需及时救治等特点。若急救课未采取得当措施,将会造成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急诊科属于高风险科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风险管理在属于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管理模式,其优势在于:可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自身优势,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并以严格规章制度实施救治,其结果是救治的有序性和制度化。救治效果具有风险发生率低,护理质量高,且保证了黄金治疗时间。

本次研究证实,护理风险存在于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急诊科采取风险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1)护士对各种潜在风险的分辨与发现能力有所提升,这有助于及时查找护理缺陷进而提升整体护理效果;(2)确保了护士与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确保了患者于家属的知情权。此外,通过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整体护理技能与业务水平均有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中推行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且能大幅提升患者满意度。该管理模式对于维护护患关系,提升救治效果均有明显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文蓓.新形势下急诊护理管理及护理风险防控[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3):169,171.

[2]陈绮坚,孟金凤,赵华宇.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08-109.

[3]武继莲.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