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辛和长春新碱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长春地辛和长春新碱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对比

董沙沙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山东 济宁 272600

【摘要】目的 比较长春地辛(ADS)和长春新碱(VCR)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1例初诊ALL患儿,依据用药不同分为VDS组(46例)与VCR组(55例),均接受化疗治疗,分别于诱导期、强化期给予VCR1.5mg/m2或VDS3mg/m2治疗,1次/周。结果 VDS组完全缓解率(93.48%)较VCR组(96.23%),无明显差异(P>0.05);5年总生存率(OS)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VDS组持续缓解期间治疗相关死亡率(TRM)相比VCR组,明显偏低(P<0.05)。在治疗期间共发生不良反应195人次,其中VDS组111人次,VCR组84人次。VDS组血小板减少、贫血、神经系统毒性人次较VCR组,均少于后者(P<0.05)。结论 VDS治疗儿童ALL近、远期疗效与VCR相当,但VDS不良反应低于VCR,持续缓解期TRM低。

【关键词】长春地辛;长春新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实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疾病。现阶段,通过强化支持及化疗药物治疗,患儿5年生存率(OS)可达85%。长春花碱类植物性抗肿瘤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主要包含长春新碱(VCR)、长春地辛(VDS)及长春碱(VLB)等[1]。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初发ALL患儿,分别采用VDS与VCR治疗,比较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01例初诊ALL患儿,按用药不同分为VDS组与VCR组,VDS组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区间1~13岁,平均5.0岁,危险度分级:标危21例,中危14例,高危11例;VCR组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区间1~12岁,平均4.5岁,危险度分级:标危23例,中危20例,高危12例。两组年龄、危险度分级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与治疗

全部患儿均完善微小残留病灶(MRD)、细胞遗传学染色体、骨髓细胞形态血、融合基因及流式细胞术检查,均进行化疗治疗。其中,在诱导缓解以及延迟强化阶段,给予VCR1.5mg/m2与VDS3mg/m2治疗,1次/周。若出现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A)或是严重神经系统病变,则延迟用药或适当停药。

1.3疗效与不良反应评定

依据儿童急性白血病相关评价标准[2],若患儿无白血病细胞亲戚症状,出血、贫血等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没有早期造血细胞;M1骨髓中幼稚淋巴细胞占比<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109/L,血红蛋白≥90g/L,即完全缓解(CR)。不良反应则依据不良时间评价标准(CTCAE)来分级并记录。诱导缓解前4周内的死亡定为早期死亡(ED)。生存率(OS)记录自诊断日到死亡之间的时间,无事件生存率(EFS)即诊断日到首个事件发生(二次肿瘤、复发、诱导失败等)或者使最后一次随访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SAS10.1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单因素定量分析,卡方检验定性变量。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VDS组完全缓解率较VCR组,无明显差异(P>0.05);5年总生存率(OS)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VDS组持续缓解期间治疗相关死亡率(TRM)相比VCR组,明显偏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短期里疗效比较

阶段

VDS

VCR

P

诱导期

46

55

ED

3

1

0.48

第15d骨髓像

M1

32(69.56)

42(76.36)

0.626

M2

5(10.87)

7(12.73)

M3

9(19.57)

6(10.91)

诱导治疗后

44

53

TRM(持续缓解期)

1

7

0.03

低33d骨髓像

M1

41(93.18)

53(100)

0.084

M2

3(6.82)

0(0.00)

M3

0(0.00)

0(0.00)

CR

43(93.48)

54(96.23)

0.52

诱导期第33d MRD

<0.01%

35(79.55)

45(84.91)

0.77

≥0.01%

9(20.45)

9(16.98)

维持期

37

54

第12周MRD

<0.01%

37(100)

53(98.15)

0.22

≥0.01%

0

1

复发

1

7

0.06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共有195人次在延迟强化及诱导缓解阶段,用VCR或VDS来 化疗。据相关统计得知,其中VDS组111人次,VCR组84人次。VDS组血小板减少29人次、贫血3人次、神经系统毒性77人次较VCR组(14人次、8人次、42人次),均少于后者(P<0.05)。

3.讨论

上个世纪50~60年代,长春新碱(VCR)与长春碱(VLB)便开始在抗肿瘤化疗中得到应用,但由剂量问题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由VCR所引发的神经系统毒性,对此类药物的使用造成了严重限制[3]。长春地辛(VDS)实为一种去乙酰长春酰胺,同时还是属于一种典型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在M期起作用。有报道指出[4],VDS结合于肿瘤细胞中的微管蛋白,形成组织纺锤体,如此一来,便能使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停留;另外,VDS对端粒酶反转录酶活性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还可以对高速增殖细胞相应重建、修复能力施加限制,经多种作用的合力,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生的目的。由动物实验得知[5],VCR与VDS有着相似的抗肿瘤范围,相比于VLB,范围更广;而在毒性方面,则位于VLB与VCR之间。在实际临床应用中,VDS每周用1次,静脉滴注,持续用药24~48h。建议剂量为3~10mg/m2/周,但如果剂量>4mg/m2,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经多项Ⅲ及Ⅱ期试验得知,VDS除了对儿童复发及成人有效之外,对VCR耐药的ALL治疗也有效。但针对儿童初发ALL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却不多[6]。本次研究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分别给予VDS(3mg/m2)或VCR(1.5mg/m2)施治,探讨两药物的治疗效果。从整体上来讲,两组长期生存指标效果及诱导缓解率方面,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且此结果与相关报道结果相近。长春花碱类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系统毒性。通常来讲,儿童患者耐受方面要强与成人,但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儿童,则仍然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需医师警惕。本次研究结果得知,VDS组患儿不良反应,特别是神经系统毒性相比VCR组,更低,在持续缓解期间,治疗相关死亡率TRM,VDS小于VCR。

综上所述,VDS治疗儿童ALL近、远期疗效与VCR相当,但VDS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VCR,持续缓解期TRM低。

参考文献:

[1]王宇阳, 赵京, 师晓东,等. 阿糖胞苷联合VDLD方案诱导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5):71-74.

[2]陈森敏, 王缨, 刘四喜,等.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5, 20(1):22-26.

[3]刘智屏, 李博, 陈俐丽,等. 长春地辛与长春新碱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4):1-3.

[4]丁家骅, 金宝翠, 高冲,等. 以长春地辛取代长春新碱的DO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近期初步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 2012, 28(8):626-627.

[5]冯婷婷, 杨隽, 程学芳,等. 以VDP方案为基础的诱导治疗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药学服务[J]. 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22):121-124.

[6]陈宇辉, 周大成, 胡学婷. 长春新碱与长春地辛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 2014, 25(2):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