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相关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相关护理措施

施莹

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精神科住院患者住院过程中的系列相关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关的护理策略,并分析其在临床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针对所分析的护理风险因素而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采取精神科科内常规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控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整个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策略,可以起到很好的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护理风险;不良事件

引言

所谓护理风险管理,即为在护理过程中分析总结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护理风险干预对策,尽可能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效。精神科住院患者相对来说较为特殊,其在住院期间各种危险行为及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护理人员需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加强护理,重视其风险评估及干预,防止患者诊疗过程中发生各种危险行为,确保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2019年收治的需要进行有效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200例,为本次临床实践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中,原发性精神疾病患者占68例,外伤因素所致的精神疾病患者占52例,因相关环境因素所刺激产生的精神疾病患者占80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在38~82岁,平均67.24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之间的精神疾病严重程度、自伤或者致他伤的发生例数、患者的自我意识状态、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和干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

1.2.1精神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因素

(1)科内管理方面的问题:精神科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往往需要更为严苛的科内管理制度。并且需要将这一套适行的制度贯彻下去。如此,方能保证科内相关合理政策有效执行。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还需要适当的参考科内的文化氛围以及个人的能力因素等。(2)护士的因素: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意识及工作经验,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对于自身以及他人的安全意识缺乏,进而增加了发生相关安全隐患的风险。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加强责任感的培养,减少因工作因素的失误而产生的不必要事件发生。(3)精神科患者本身因素:精神科患者由于精神认知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会出现一些对于自身以及他人的社会认识不足,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4)特殊药物治疗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用药,而引发的继发于并发症问题也是精神科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5)物品、环境设施因素物品保管不当: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讲,正常可以使用的工具都可能成为患者自伤,或者伤害他人的一些工具。比如可能常用的剪刀、消防工具、病房内桌椅板凳等。(6)患者家属因素:部分患者家属不能够充分认识精神疾病患者所面对的安全意识缺乏问题而引发的由家属为源头的不良事件,如家属自带的相关危险品为导火索。

1.2.2对策

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风险计划。实施前馈管理方法来对护理工作中的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做好风险预防措施。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系统的护理工作内容和护理风险预防方案,按照规定的流程来实施护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3)护理流程管理。核对和检查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实施风险评估,将护理工作中容易忽略的和可能存在风险的环节找出来,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好风险检查和识别的过程。4)完善护理安全质量控制体系。从临床科室、职能处室和医院内部等方面入手,落实护理制度的实施和工作流程的检查,发现风险时要及时进行处理。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可以定期安排护理技能的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安全意识。6)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杜绝因工作失误而引发的不必要事件的发生。主要为做好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巡视病房工作,早晚由护士长领队进行病房安全因素、护理工作、患者病情探视等方面的巡视。日间由责任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巡视工作。此外,也要重视护理工作中的文书格式要求,按照书写要求进行记录。7)重视危险因素和优势保护因素的调节作用在护理风险干预过程中,从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个人应对技巧、疾病认知和心理治疗等多角度实施护理干预,当保护因素(或积极个体特质)出现时,危险因素的效应将被极大削弱。进一步加强精神科护士对优势保护因素的认识、挖掘和临床利用是目前精神科护理发展的方向,对精神科护理风险干预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结果

通过最后的临床实际对比发现,采取针对相关风险因素所制定的护理策略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较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明显下降。同时,在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合医院及精神科护理实际情况,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制定有效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对护理工作内容进行规范。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其综合素质,确保护理质量提升。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和护理管理干预,找出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和干预,较好的控制了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加强了对患者的保护。精神病患者的病情使其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患者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和愤怒,往往会出现毁坏财物、伤害他人的情况,传统的降低这些风险的护理手段是将患者封闭在病房中进行强制性的保护,通常会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反对。重视精神科患者护理风险标准化评估及管理,根据危险分级有效落实防安全范措施及持续实施质量评价、持续整改,可积极预防精神科护理风险的发生。风险评估中存在的差异性有待缩小,将其作为专科重点培训,提高护士识别及处理风险的能力,用标准化风险评估方法可得到较可靠的评估结果;引入标准化理念可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是当前护理管理的趋势,标准化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婷婷.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18,38(12):3141-3142.

[2] 马贺.精神科康复病房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风险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3):1101-1102.

[3]苏丽英.精神科开放式病房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实践及效果[J].医药前沿,2018,25(14):2149-2150.

[4] 潘攀.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18,23(41):420-421.

[5] 徐金诺,赵慧慧.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8,33(14):7281-7282.